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是因生活或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以短期、輕度的煩惱狀態和情緒失調為特徵的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多因心理社會因素(生活環境和家庭的變遷、人際關係惡化、工作和學業受挫、親友死亡等)、個性因素(社會適應能力欠佳、應付方式生硬和單調、個體遭受應激時生理狀況處於相對較弱的狀態)等均可導致患者處於煩惱和情緒失調狀態。適應障礙臨床表現多樣:成人多以情緒癥狀為主,同時表現出一些適應不良行為和生理功能障礙。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哭泣、焦慮、抑鬱、喪失生活興趣及相關的軀體癥狀,社會功能退縮。青少年以品行障礙為主,表現為逃學、偷竊、說謊、鬥毆、酗酒、破壞公物、過早開始性行為等。兒童則表現為退化現象,如尿床、幼稚言語、吸吮拇指等。適應障礙主要通過消除應激源、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改善癥狀。適應障礙常因短期的煩惱和情緒失調狀態影響正常的生活,導致學習或工作效率低下。適應障礙預后良好,無論起病緩急,一般病程不超過6個月。

就診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病因


● 導致適應障礙的常見因素如下:
● 心理社會因素:生活環境和家庭的變遷、人際關係惡化、工作和學業受挫、親友死亡等。
● 個性因素:社會適應能力欠佳、應付方式生硬和單調、個體遭受應激時生理狀況處於相對較弱的狀態。

癥狀


● 適應障礙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以情緒障礙為主,如抑鬱、焦慮等,也可以適應不良的品行障礙為主,與年齡有一定聯繫。
● 成人多以情緒癥狀為主,表現為焦慮、抑鬱及相關的軀體癥狀。
● 青少年以品行障礙為主,表現為逃學、偷竊、說謊、鬥毆、酗酒、破壞公物、過早開始性行為等。
● 兒童則表現為退化現象,如尿床、幼稚言語、吸吮拇指等。

檢查


●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檢查方法。

診斷


● 醫生診斷適應障礙,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有明顯的生活事件(但不是災難性的或異乎尋常的)應激源作為誘因,特別是生活環境或社會地位的改變(如移民、出國、入伍、退休等),情緒、行為異常等精神障礙多開始於應激源發生后1個月內。
● 有證據表明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 臨床表現以情緒障礙為主,如煩惱、焦慮、抑鬱等,同時有適應不良行為(如不願與人交往、退縮等)和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但嚴重程度達不到焦慮症、抑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的標準。
● 社會功能受損。
● 病程至少1個月,最長不超過6個月。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等癥狀,容易與適應障礙混淆,這些疾病有抑鬱症、人格障礙等。
● 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消除應激源

● 一些癥狀較輕的適應障礙患者在改變環境或消除應激源后,精神癥狀可逐漸消失。

心理治療

● 當應激源消失后,情緒異常仍無明顯好轉,則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 常用的方式有: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危機干預、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等。
● 鼓勵患者把他們因為應激源引起的恐懼、焦慮、憤怒、絕望、無助感等用言語表達出來,確定由應激引起的主要功能紊亂是什麼,然後找出減少應激的方法或提高患者對那些不能改變的應激源的應對能力,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的失衡。

藥物治療

● 藥物治療不作為首選方法。
● 適用於癥狀嚴重者或需要加強心理治療效果者。
● 根據具體病情或患者的主要癥狀酌情選用抗抑鬱葯或苯二氮䓬類等抗焦慮葯。如以焦慮為主者,可短期使用抗焦慮葯;以抑鬱癥狀為主者,可選用抗抑鬱劑等。
● 有自殺企圖或暴力行為的患者,應轉入專科醫院,既有利於脫離應激源,又有利於系統的專科治療。

危害


● 常因短期的煩惱和情緒失調狀態影響正常的生活,導致學習或工作效率低下。

預后


● 經過積極的治療后可恢復。

預防


● 有明顯生活或環境變化的情況,應積極適應。
● 學習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 在應激事件后,積極尋求引導和干預,儘早從悲傷、恐懼等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