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

冠縣

冠縣,山東省聊城市轄縣,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臨東昌府區,北界臨清市,南接莘縣,全境處於魯西北黃泛平原,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四季分明;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1個鎮、4個鄉;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冠縣人口數量為719354人。區劃代碼為371525,代碼前6位為371525,長途區號為0635,郵政編碼為252000,車牌號碼為魯P。

冠縣歷史較為久遠,孔子弟子冉子曾長期在此遊學,宋遼澶淵古城肖城餘存;冠縣境內濟邯鐵路東聯京九、西接京廣,青蘭高速公路和329省道橫貫全境,京九公路、106國道縱穿南北;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麵塑均起源於冠縣。

徠2019年,冠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05.88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66億元,增長1.6%;第二產業增加值51.80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102.42億元,增長3.4%。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隋開皇六年(586年),在縣境設立冠氏縣,以境內東古城春秋時為冠氏邑得名。至於冠氏邑命名緣由,除有冠氏的封邑等傳說外,未見確鑿的信史記載。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為冠氏邑(治所今東古城鎮東古城)、黃邑(治所今梁堂鄉黃城),先後屬晉國、魏國、趙國。
秦代時,東部屬東郡,西部屬邯鄲郡。
西漢、東漢時,屬冀州魏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冀州陽平郡。
西晉時,屬司州陽平郡。
十六國時,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北魏的司州和中州陽平郡、冀州貴鄉郡、晉州和相州的陽平郡。
南北朝時,先後屬北魏相州陽平郡、東魏司州陽平郡、北周毛州陽平郡。
隋代,初屬毛州。從西漢直至隋代建縣前,均為館陶縣地域。
隋大業二年(606年),毛州廢,冠氏縣改屬武陽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毛州,冠氏縣遂再屬毛州。貞觀元年(627年)統一設道,屬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時,先後屬後梁和後唐的魏州、後晉的廣晉府、後漢和後周的大名府。
北宋時,改道為路,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代,屬大名府路大名府;蒙古統治初,屬東平路。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冠氏縣升為冠州,直隸中書省。
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為縣,改稱冠縣,此為冠縣定名之始,屬山東布政使司東兗道東昌府。
清代,冠縣屬山東省濟東泰武臨道東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冠縣屬山東省濟西道東昌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屬東臨道東昌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設行政區,屬山東省第六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建立冠縣抗日政府,先後屬山東省第六專署、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魯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建立冠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屬魯西區第三專署、冀魯豫區第三專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十八專署、冀南區第七專屬、冀魯豫區第七專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冠縣與永智縣合併稱永智縣;12月,恢復冠縣建制,均屬冀南區第一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
1952年12月,隨隸屬的平原省撤銷,冠縣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
1967年3月,建立冠縣革命委員會,屬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徠1981年12月,冠縣革命委員會改為冠縣人民政府,屬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2月,隨聊城撤區改市,遂屬聊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0年7月,“河北18村”划屬清江縣,其他境域未變。
1943年7月,原冠縣的第六、八區(張庄和清水區)划屬冠堂邊辦事處;同年11月,冠堂邊辦事處撤銷,第六區劃屬武訓縣,第八區及冠、館路以北划屬永智縣。時縣域北界為冠堂路和冠館路,西界至唐寺,東界和南界為原縣境,時境域最小。
1945年8月,撤銷武訓縣,永智縣和冠縣合併稱永智縣,是年12月,恢復冠縣稱謂。縣域東界辛集的劉八寨,西界漳衛河東岸的南館陶和北館陶,南界、北界未變。
1946年3月,南館陶區、北館陶區回屬館陶縣,縣境與1940年前縣屬河南境域大體相當。
1956年3月,原堂邑縣的柳林區、辛集區和溫集區的定遠寨、范王莊、黑周3個鄉划屬冠縣,縣域擴大。
1958年12月,館陶縣全部、莘縣的燕店和王奉兩公社劃歸冠縣,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52.5公里,面積2127.8平方公里1961年7月,冠縣、館陶縣兩縣分治,原館陶縣地回屬館陶,原莘縣燕店、王奉公社回屬莘縣。
1965年3月,館陶縣屬漳衛河東岸南館陶區的張庄、么庄、東古城、乜村和北館陶區的楊召、萬善、肖城、許庄、城關等9個公社再次劃歸冠縣,至今境域未變。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冠縣共有三個街道(清泉、崇文、煙庄),十一個鎮(東古城、北館陶、清水、柳林、桑阿鎮、賈鎮、店子、定遠寨、辛集、梁堂、范寨),四個鄉(甘官屯、斜店、萬善、蘭沃);一個經濟開發區屬非行政區域。縣政府駐清泉街道紅旗北路10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冠縣地處山東西部邊陲,位於東經115°16′~115°47′、北緯36°22′~36°42′之間。東臨東昌府區,北界臨清市,南接莘縣,與河南省范縣僅有一縣之隔,西隔漳衛河與河北省館陶縣和大名縣相望。全境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45公里,面積11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冠縣全境處於魯西北黃泛平原,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勢開闊平坦,但略有起伏。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坡降為1/6000~1/7000。海拔高程一般為42.5~35米,最高點在西南部斜店鄉的樊樓村,高達54.8米;最低點在東部史庄鄉的花園村,僅34.6米。由於歷史上古黃河不斷改道、決口,淤積、沉澱大量泥沙物質,境內形成了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差異。

氣候

冠縣境內屬暖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春旱多風,雨熱同步,盛夏、初秋多雨,晚秋易旱,冬季乾冷為四季氣候的主要特點。縣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3.1℃,境內多年降水量平均值576.4毫米,境內氣壓的年變化屬大陸基本型,年平均氣壓為1012百帕。

水文

冠縣境內主要河流分漳衛運河與馬頰河兩大水系,均屬於海河流域。漳衛運河為冠縣西部邊界,境內全長39.51公里,流域面積270平方公里。馬頰河從縣境東南邊界通過,與境內京杭運河連接,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882平方公里,是季節性河流。橫貫境內連接漳衛運河與馬頰河之間的人工乾渠有七條:①一乾渠,全長42.05公里,流經縣城區;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②老二乾渠,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84.6平方公里;③新二乾渠,全長28.3公里,流域面積206平方公里;⑤青年渠,全長29.9公里,流域面積153平方公里;⑥位山三乾渠,沿境內東北角穿過,全長189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是目前引黃濟津的主渠道;⑦長順渠,全長27.29公里,流域面積269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冠縣本屬黃泛平原,淺層地下水開採條件較好,主要岩性由岩土、亞粘土、亞砂及粉砂構成,含水層發育好,累計厚度在10-20米之間,地下水質較好,礦化度大都在每升2克以內,局部區域超過2克,適宜農業灌溉。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鹽為主,局部區域有氯化物類分佈。居民飲用地下水為三級水質。地下水資源包括淺層地下水資源和深層地下水資源,深層地下水資源該區域屬全淡水類型。

土地資源

冠縣土地總面積116122.91公頃。其中,耕地78435.2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7.55%;園地5815.4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01%;林地3753.1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3%;草地29.2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8956.9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32%;交通運輸用地4085.5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5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027.5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7%;其他土地1019.7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88%。

礦產資源

冠縣擁有館陶古潛山油區和凹陷生油區,館陶古潛山油區在2408米以下有大量油層。因鑽孔地點處於館陶古潛山坡,在鑽探過程中遇有斷層,因受技術、設備、投資等原因所限,后停鑽封閉鑽孔。凹陷生油區位於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佈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聊城市北端。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立方米。堂邑擁有一座煤炭預測區,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帶狀分佈,位於冠、莘、聊交界處,預測含煤7層,厚8.7米,貯煤14億噸。另外,境內尚有天然氣資源。

植物資源

冠縣境內植物性中藥材主要有83種,分屬39科。常用的61種中,根莖類17種,全草類8種,果實類19種,皮類3種,花類3種,葉類4種。主要有:柏子仁、核桃、桑白皮、扁蓄、地夫子、桃仁、懷牛夕、青箱子、雞冠花、馬齒莧、瞿麥、石榴、白芍、丹皮、柴胡、亭藶子、板蘭根、大青葉、萊服子、杜仲、山楂、杏仁、白扁豆、苦參、甘草、草決明、補骨脂、槐米、硬疾藜、椿根皮、地錦草、急性子、地丁、蛇床子、小茴香、沙參、白芷、防風、兔絲子、白丑、黑丑、蔓荊子、益母草、丹參、荊芥、芥穗、卜子、紫蘇、薄荷、枸杞、生地、元參、黑芝麻、車前子、冬瓜皮、絲瓜皮、瓜蔞、桔梗、青蒿、艾葉、菌陳、小薊、菊花、紅花、蒼耳子、麥芽、茅根、香附、韭菜子、桑葉、花粉、敗醬草、紅茜草、羅布麻、蒲公英等;動物性中藥材8種,主要有:土元、蟬蛻、蛇蛻、全蠍、雞內金、蜂巢、刺蝟皮、雞全皮等。

動物資源

冠縣境內獸類有狐狸、狸子、獾、黃鼬、野兔、刺蝟、蝙蝠、鼴鼠、家鼠、鼬鼠等;鳥類有鷹、鷂、鳩、鸛、黑白喜鵲、灰喜鵲、烏鴉、麻雀、布穀鳥、啄木鳥、貓頭鷹、家燕、豆雁、鵪鶉、山雀、黃鶯、黃鸝、雁等。魚類 鯉魚、鯽魚、鯰魚、泥鰍、魚鹹魚、翅嘴鮁、黃魚、黃鱔魚、赤眼鱒、麥穗魚、魚餐條、鰟皮、棒花、馬口魚、蝦虎魚、鱖魚、烏蚌等。另外還有蝦、螺類和甲魚等;昆蟲類有蛇、壁虎、蜥蜴、蠍、蜈蚣、青蛙、麻蝗、水豆、水蛇、蟾蜍、螳螂、蜻蜓、黃蜂、蟬、蟪蛄、蟋蟀、蝴蝶、蟈蟈、螞蚱、瓢蟲、金龜子、蜻蛉、食蚜虻、寄生蜂、蜘蛛、螻蛄、土黿、蟑螂、天牛、蜞螬、蚯蚓、蝸牛、蚊、蠅等。

人口


截至2016年底,冠縣總人口86.63萬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冠縣人口數量為719354人。

經濟


綜述

2016年,冠縣實現生產總值287.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2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36.0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4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比例為168:474:3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2.84億元,增長10.5%。實現財政總收入17.67億元,增長37.0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35億元,增長9.15%。
2016年,冠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7元,比上年增長7.9%。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197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308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冠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95.6億元,比上年增長5.23%。糧食總產83.24萬噸,下降178%;棉花總產0.09萬噸,下降59.56%;油料總產1.25萬噸,增長16.97%;水果總產32.22萬噸,增長0.9%;蔬菜總產125.39萬噸,下降0.39%;水產品總產0.5萬噸,增長4.32%。肉類總產8.29萬噸,增長7.7%;禽蛋總產5.84萬噸,增長2.23%;奶類總產1.54萬噸,增長2.61%。新增造林面積1812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3.43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116.46萬千瓦,下降25.1%。

第二產業

2016年,冠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36.04億元,比上年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2家,同比增長1.7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6.76億元,增長-2.4%;實現利稅98.51億元,增長2.99%;實現利潤61.52億元,增長4.8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553.86,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4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40億元,增長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8.5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7.89萬平方米,建築業增加值5.1億元,建築業從業人員6400人,實繳稅金6817萬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6年底,冠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61.1億元,比年初增加44.33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88.75億元,增加34.66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72.5億元,增加22.25億元。
2016年,冠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078.66萬元,增長56.1%,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398萬元;郵政業務總量9680.66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387戶,行動電話用戶483000戶,網際網路用戶77700戶。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61部。
2016年,冠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56.94億元,增長12.1%;鄉村市場零售額30.66億元,增長7.5%。實現進出口總額45555萬美元,其中出口4386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82萬美元,增長600%。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30萬人次,增長9.8%。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6年,冠縣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2項。專利申請量102件,授權專利18件。截至2018年,冠縣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底,冠縣有中等職業、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3146人。普通中學27所,在校生3.10萬人,專任教師2294人。小學在校生人數78448人,專任教師3616人。截至2018年,冠縣有中小學校147所,在校生11.3萬人;幼兒園127處,在園幼兒2.6萬人;在職教職工7323人。2018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大關。2017年招聘教師622人,2018年招聘教師168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6年底,冠縣有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19個,農村文化大院761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100%。有體育館2座。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底,冠縣有衛生機構23個,其中二級醫療機構3所,疾病控制機構2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7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2714張,衛生技術人員247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943人。
截至2017年底,冠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所,其中二級醫療機構3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機構1所,眼科醫療機構1所,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所;擁有衛生人員327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286人;業務用房面積19.26萬平方米;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固定資產總額6.34億元,其中專用設備3.54億元;開放床位2895張;全縣門急診112.1萬人次;出院9.7萬人次;醫療機構總收入7.97億元。衛生計生事業撥款13088.2萬元。

基礎設施

截至2016年底,冠縣城鎮化率38.72%,比上年提高2.98個百分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3607萬元,增長-10.33%。城市人均道路面積28.18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14.1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13%。自來水普及率99.12%,燃氣普及率99.17%,集中供熱普及率55%。村鎮建設投資24.6億元,增長1.69%。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底,冠縣城鎮基本養孝、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8.40萬人、70.72萬人、1.93萬人。全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128081人,其中,城鎮低保1860人,農村低保126221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3個,床位3779張。

交通運輸


冠縣境內馬頰河、京杭運河以及漳衛河、黃河故道分別縱貫東西境,濟邯鐵路、309高速公路、329省道橫卧腹地,106國道穿西境而過。汽車客運里程,縣城東至聊城市53公里,至省會濟南187公里,北至首都北京487公里,南至河南省范縣城72公里,西至河北省館陶縣城14公里。
2016年,冠縣完成旅客運量780.81萬人次;完成貨運量1328.55萬噸。
截至2018年,冠縣通車里程達2516.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國省幹線公路137.65公里、縣道142.2公里、鄉道224公里、村道1979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達100%。全縣共投入純電動公交車569輛,燃氣公交18輛,新能源車輛佔全縣公交客運車輛的近90%,全縣共有出租企業6家,計程車139輛,二類、三類維修企業27家,正規駕校4家;全縣普貨企業達到180家,重型營運貨車近8000餘輛。

名優特產


冠縣鴨梨
冠縣鴨梨是冠縣特產,鴨梨因果梗基部膨大,果梗與果肩結合部似鴨頭狀而得名。2006年5月底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對冠縣鴨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0年冠縣鴨梨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證書,2013年冠縣鴨梨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4年冠縣鴨梨通過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
冠縣靈芝
冠縣靈芝外形呈傘狀,菌蓋腎形、半圓形或近圓形,具有補氣安神,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此外靈芝還具有較高的觀賞、保藏價值。冠縣現有靈芝大棚七千餘座,靈芝種類包括南韓小片赤芝、泰山赤芝、靈芝草等,產品包括靈芝孢子粉、靈芝茶、靈芝盆景等。2014年4月底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對冠縣鴨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風景名勝


截至2016年底,冠縣主要旅遊景點有天沐·江北水城溫泉度假區(國家AAAA級)、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國家AAA級)、清泉河生態風景區(國家AAA級)、清逸生態園(國家AAA級)、武訓紀念館(國家AA級)、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國家AA級)、犇犇生態園(國家AA級)。
天沐·山東江北水城溫泉度假區
天沐·山東江北水城溫泉度假區屬國家AAAA級風景區。度假區位於生態資源豐富的冠縣馬頰河林場,距聊城市區僅18公里,東往濟南98公里,西抵邯鄲130公里。
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
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位於山東省冠縣蘭沃鄉韓路村北,處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故道上,屬國家AAA級景區。景區面積3萬畝,精品園500畝。
元好問紀念館
元好問紀念館座落在冠縣縣城。紀念館展有元好問畫像、生平介紹、在冠縣活動情況以及他和趙天錫的交往始末,還展有名家書寫的元好問在冠所創作的詩詞文章等。
冉子墓
冉子墓位於冠縣縣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東。祠堂院東尚有官員學子前來拜謁祭祀時休息、議事之所。
蕭城遺址
蕭城遺址成正方形,周長十華里,面積是當時冠氏縣城的四倍,經千年風雨侵襲,衛河洪水浸泡,土城仍基本完好。城牆最高處達13米,箭樓、扭頭門、點將台仍立,城內飲馬井,城外“萬人坑”。
魯西北地委舊址
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座落在冠縣縣城南街老城區,為清末民初建築,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魯西北地區重要的革命歷史遺跡。1938年至1946年,先後為中共冠縣縣委、魯西特委、魯西北地委、冀魯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駐地。宋任窮、段君毅、趙健民、徐運北、楊易辰、許夢俠等多位國家和地方領導人曾在這裡辦公和居住過。為中國革命老區項目、國家A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黨員教育活動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名人


張問陶:清代詩人、書畫家。
宋景詩:清末農民起義領袖。
沙延孝:回族,梁堂鄉申閻村人,抗日英烈。
常振芳:回族,武術家。
趙健民:1912年出生於冠縣,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期間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加入抗日行列。“文革”時期,受到迫害,1978年9月恢複名譽。

榮譽稱號


2020年7月1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