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九鬧漕
鍾九鬧漕
詩篇寫清朝鍾九(人傑)領導農民起義抗糧的故事。鍾人傑聚眾兩次砸“糧房”,領導起義。敘事詩中鍾九的形象,具有典型意義。
目錄
Zhong Jiu Nao Cao
《鍾九鬧漕》
近代漢族民間敘事詩。又名《抗糧傳》。19世紀中葉產生併流傳在湖北崇陽一帶。孫敬文等整理,於1957年出版。
詩篇寫清朝鐘九(人傑)領導農民起義抗糧的故事。范文瀾《中國近代史》記載:“一八四一年,湖北崇陽人鍾人傑聚眾數千人起義,自號鍾勤王,並豎都督大元帥紅旗,次年戰敗被殺。”敘事詩以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塑造了鍾九這一農民領袖形象。
敘事詩通過當時崇陽縣衙“糧房”借鄉民“完國課”之機,貪得無厭、巧取豪奪的典型事例,揭露了清王朝的政治腐敗。“糧房”橫行,民不聊生。金太和、鍾人傑等領頭向官府告狀,遭到失敗,又告到武昌,總督令撫院審理此案,並治“糧房”貪贓之罪。然而,封建社會官官相護,重立的“糧房”,更加嚴酷地壓榨百姓。鍾人傑聚眾兩次砸“糧房”,領導起義。起義隊伍佔領了崇陽縣城,斬了縣官。詩篇寫起義勝利的情景,氣勢宏偉,振奮人心。
敘事詩中鍾九的形象,具有典型意義。他急公好義,智勇雙全,紀律嚴明,威震四方。鍾九反的是“貪官污吏”,但相信好皇帝。鍾九為了不讓崇陽人民遭受血洗之難,“自坐囚籠去面聖”,貪官將鍾九半路暗殺。
鍾九起義失敗,但他捨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精神,在崇陽一帶一直鼓舞著農民反抗清王朝黑暗勢力的鬥志。
《鍾九鬧漕》,以口頭和手抄本兩種方式在民間流傳。詩長約1500餘行,全部用五句頭山歌形式,以七言五句為一詩段,前四句對稱,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引伸和深化。音律上常與第四句尾音葉韻。是典型的五句頭山歌形式的敘事詩。
漢族地區口頭流傳的敘事詩較為罕見,鍾九鬧漕被認為是近代漢族民間敘事詩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