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史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武術史》是2005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偉良。作品介紹了武術的原始形態以及形成環境,說明了武術中的各種兵器,並按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敘述了武術的發展、武術的理論學說、在民間的傳播影響以及武術機構的建立等等。
《中國武術史》內容為:中國武術 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精深,呈現出濃艷的傳統文化特色。從發展的歷程看,它肇始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和搏擊。進入階級社會,主要體現為武技的搏殺技能,因此在古代稱之為“武藝”。從史料上看,“武術”這一辭彙可能出現較晚。大體上,中國武術萌生於先秦,越漢、唐至宋元,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到明清匯成高潮。
中國武術在它的歷史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多種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在其文化的“類”上,無疑應歸屬於體育。既然是體育的一個內容,那麼就應與“軍事武藝”有所區別(儘管兩者有著密切的交融互攝)。就價值特徵而言,軍事武藝相對單一。而武術則體現為多功能性,如健身養生、休閑娛樂和藝術表演等。當然。技擊是武術的內在價值規定。
緒論
一、武術史的研究對象及其學科性質
二、學習研究武術史的意義和目的
第一章 中國武術的起源及其初始形態
第一節 原始社會的生產活動與軍事活動對武術原始形態的影響
一、原始社會生產活動對武術原始形態的影響
二、原始社會軍事活動對武術原始形態的影響
第二節 先秦時期武術的初始形態
一、夏、商、西周時期武術的萌生
二、春秋戰國時期武術初始形態的形成
第二章 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角抵手搏活動
一、角抵的形式與內容
二、手搏的技術特色
第二節 漢代、三國刀劍技藝的發展
一、劍術的衍變
二、刀術的興起
第三節 其他兵械活動
一、長兵與短兵
二、藝術化的兵械活動
第四節 武術理論的發展
一、理論的表達形式
二、習武之德的要求及武術價值體系的概括
第三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拳技與武功
一、“相撲”一名的出現及其活動情況
二、武功活動及其種類
第二節 刀盾與劍的技藝發展
一、武技中的刀與盾
二、三種劍文化現象
第三節 長兵技藝的發展
一、稍矛技藝的興起
二“入白刃、取大戟”的棍技
第四節 表演性武術的發展
一、拳技活動
二、器械活動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隋、唐社會的尚武之風
一、注重武備、創立武舉制
二、尚武崇俠的社會風習
第二節 角抵與拳技
一、唐代的角抵拳技活動
二、唐代相撲活動的東漸
第三節 多姿的兵械活動
一、擊劍與劍舞
二、槍的形制與技藝
三、唐代的刀制及其他
第五章 宋、元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統治階級的武備制度
一、武舉制與武學
二、保甲法
三、宋、元軍中的武技訓練
第二節 宮廷及軍中的表演性武術活動
一、相撲表演
二、兵械表演
第三節 民間武術活動
一、民間結社
二、相撲與套子
三、兵械活動
第四節 宋、元時期統治階級的禁武
一、宋代統治階級的禁武
二、元代統治階級的禁武
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軍隊中的武技訓練與武舉制的終結
一、注重“實藝”的軍中武技訓練
二、武舉制、武學的沿承及廢止
第二節 民間武術的傳播及其拳種、功法
一、民間各類秘密結社及其武術活動
二、拳種門派的大量湧現
三、習武中的功法練習
第三節 民間各類兵械技藝的發展
一、刀法
二、劍法
三、槍法
四、棍法
第四節 古代武術理論體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一、武術理論與古典哲學文化的契合
二、明清時期武術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三、明清時期的主要武術論著簡介
第七章 民國時期的武術
第一節 武術進入學校
一、武術進入學校體育課程
二、武術師資的培養
第二節 政府要人及社會名流提倡武術
一、政府要人及社會名流的提倡
二、馬良與《中華新式術》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兩大武術組織系統
一、中央國術館及地方國術館的建立
二、精武體育會及其他民間武術團體的建立
第四節“土洋體育之爭”中的武術科學化吶喊
一、土洋體育之爭
二、武術科學化的時代吶喊
第五節 近代武術競賽活動及對外傳播
一、近代武術的競賽活動
二、近代武術的對外傳播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術
第一節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武術機構的建立
一、武術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各類武術組織機構的建立
第二節 社會武術的發展及競技武術的形成
一、社會武術的蓬勃開展
二、競技武術的發展與競賽規則的制訂
第三節 現代武術的教學與科研
一、學校中的武術教學
二、當代武術的科研概況
第四節 武術的對外文化交流及經濟資源的開發
一、中國武術的對外弘揚與交流
二、武術經濟資源的開發
後記
武術史是中國歷史研究中的一門專門史,也是當代武術理論體系中的一門主幹學科。清人龔自珍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揆之中華武術的歷史,可以為武術理論的整體性研究提供一個最基本的時空框架,同時也對全面把握我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景觀。然而,“治科學者,無論其為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罔不恃客觀所能得之資料以為其研究對象……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3頁)當我們今天要站在歷史學的角度來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層面時,無疑,史料建設是進行武術史研究的基礎,也是武術史學之所以能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根本支撐。
武術典籍是我國歷史文獻體系中的一個特殊領域,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民族文化遺產。但是,許多武術典籍史料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少有人問津。就現有文本而言,民國期間,著名武術史學者唐豪先生編撰出版了他“殆費十餘載”搜尋考訂的《中國武藝圖籍考》及一些其他相關研究成果;解放初期,國家體委組織人力整理出版的7冊《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中也有部分關於武術方面的資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整理出版了《少林寺資料集》2冊;2006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典武學秘籍錄》上、下卷。這些成果為武術史學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中的不足也是很顯然的。令人遺憾的是,其後有關武術的史料建設未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遠遠落後於理論研究對它的需要,致使近年來發表出版的一些武術理論論著(甚至包括授業解惑的教材)在史料的運用上謬誤、疏漏比比,無中生有者有之,戲說者有之,以訛傳訛者有之,至今社會上用傳聞故事來解釋武術歷史的現象並不鮮見。這些情況的存在,不能不嚴重影響到武術史學及相關研究的學術品位和理論進程。
另外,就歷史學而言,武術史研究應是中國史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任何一門傳統學問,都必須有它自成領域的文獻體系,並引申出它獨立的文獻學,其意義誠如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1中說的,“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塗,方能得其門而入。”由此可見,編輯出版一本能基本全面反映中國武術歷史發展基本概況的資料集,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多種學術價值。
1995年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社會科學司編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高校“八五”科研規劃諮詢報告選》一書中有學者指出:“據國外(如日本、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功的經驗來看,資料工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們的指導思想是:將所有資料輯集一處,比寫幾百種‘空洞無物’的論著更有學術價值。在當前的信息時代,這種以資料建設為先導為前提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是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和提倡的。”(轉引楊玉聖《學術批評叢稿》,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鑒於武術史料編輯的種種意義,因此從2001年暑假開始,編者在應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的《中國武術史綱要》(2003年出版時改名《中國武術史》)一書脫稿后,立即開始了這本《中國武術史參考資料選編》內容的釐定甄取工作。前後經過了將近二年時間,書稿初步告成。其後,曾懇請浙江大學的翁士勛教授就其中“古代部分”資料的標點、版本和一些文字註釋進行了審閱、校對及補正。藉此,我向我的良師益友翁士勛教授表示深切的感謝!為了使該書能成為學術精品,所以2008年年中,編者又對全書進行了校勘核對,並添補增益了一些重要材料,希冀從中能較全面地顯映出中國武術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屐痕。
首先是資料選編的全面性。本書所選資料不是集中針對武術的某一歷史階段或是圍繞某一具體拳種的拳理功法,而是著眼於中國武術整體歷史形成、發展及演變這樣一個全景式的宏觀視角,其歷史跨度和涵蓋面在以往的武術資料文本中尚未有過。
其次是資料來源的多樣性。為了全面反映中國武術的歷史演進基本概況,本書的資料源是頗為豐富的,其中既有經史諸子、地方志乘、金石碑刻、文集筆記,也有清代檔案、拳譜抄本,還有文件彙編、武術(體育)期刊報紙及相關論著等,這在以往的武術資料文本中同樣難得一見。尤其是其中的金石碑刻和清檔史料,應該是本書的一個亮點,大大拓展了武術史料的資料源。
第三是資料內容的典型性。作為一本資料彙編,編者還注意對所選資料內容的典型性。同時,對於古代部分的史料,儘可能採用多個版本校勘、考訂,務求翔實可靠,並對每一條材料都按要求註明其出處,這為讀者核查原文提供了按圖索驥的學術路徑。
歷史上,有關武術的文獻資料,除了一些以抄本形式流傳的拳譜之外,大量散見於各類典籍筆記或碑文檔案中,資料搜尋非朝夕可得,其中甘苦冷暖,非當事者難知其味。故本書內容雖區區28萬字,但它凝結著編者青燈黃卷的逐日翻閱和積累,雖談不上“竭澤而漁”,但也反映了一種長年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的治學歷程。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所編資料中的某些觀點編者,編者本人未必同意。因此,在閱讀本書的基礎上,讀者們還應儘可能地去查對原文,並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以便對資料內容能有全面、準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樣,一方面不會因書中的可能之訛而訛,同時還能培養自己直接查閱各類文獻的能力,以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夯實自己的學術基礎。
被學術界視為“辨章學術,考竟源流”的史料整理與考訂,需要其相當高的學術素養和專業知識。儘管本人在選編該書時慎之又慎以企求“放心”,成稿后又校對再三,然因天性愚魯,讀書有限,故學識不逮之處肯定不少,如內容的選編問題,斷句問題,註釋的不當問題等等,祈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俟來日修訂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