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頭鎮

榜頭鎮

榜頭鎮隸屬於福建省仙游縣,地處仙游縣城東北方向,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5℃,降水量1700毫米。榜頭鎮以興化名果龍眼、橄欖、枇杷為主的果園近3萬畝。2017年,榜頭鎮行政區域面積13311公頃,常住人口134844人。

榜頭鎮是仙游縣的第一人口大鎮、經濟重鎮、歷史名鎮,現在已成為“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的主要產銷基地。

2014年獲得福建首批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2019年10月,榜頭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建制沿革


在夏商時(約公元前21~前11世紀)榜頭地區已有先民活動,當時隸屬揚州之域。
四周時(前841一前771年)榜頭隸屬七閩之地。
春秋戰國時(前770~前222年)榜頭隸屬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以後,榜頭隸屬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閩中郡分為東海,閩越、南海三個 諸侯國,榜頭隸屬閩越圍。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建會稽南部都尉,在東甌置冶縣(今福州)榜頭隸屬冶縣地。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會稽南部置侯官等縣,榜頭隸屬侯官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朝(220~618年),榜頭的隸屬屢有更動,先後隸屬建安、晉安,南安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菏田縣,隸於豐州(今泉州),榜頭隸屬豐州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折莆田西部建清源縣,榜頭隸屆清源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清源縣改名仙游縣,榜頭隸屬仙游縣。
宋太平興幽四年(978年),仙游縣始劃為4鄉26里。榜頭分屬修德鄉的折桂里和安賢里。
明洪武初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仙游縣鄉里曾經多次增減,但榜頭所隸鄉、里均未更動,此建置一直沿續至清末。
公元699年劃出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時,屬清源縣。
公元742年改清源縣為仙游縣時,屬仙游縣。民國初期,仙游縣鄉里建制仍沿清制。
1985年3月,榜頭鄉改為縣屬鎮建制,成立榜頭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35年,仙游縣重新期分行政區,實行保甲制度。區公所改為區署,區下設保,保下設甲,合若於保設聯保辦事處。榜頭地區設有榜頭、天竺。東矯、昆頭、雲庄、錦園、壩下,安賢等聯保,歸第一區管轄,區署設在縣城犬井巷。縣城改設中山鎮時,第一區署遷至榜頭玉山詞。
1939年11月,撤銷區署及聯躁辦事處,改射鄉(鎮)公所。
1943年,鄉鎮並編后f榜典地區由。原來5個鄉鎮改編為榜頭鎮和蘭溪鄉。原榜頭鎮、何蕊鄉、安賢鄉各保歸榜頭鎮管轄;蘭溪鄉則轄原天馬鎮及錦雲鄉各保。鄉鎮之下仍設保、甲。
1949年8月下旬,榜頭地區原榜頭鎮、蘭溪鄉分別成立臨時人民政府。9月14日,榜頭鎮,蘭溪鄉改劃為仙游縣第五區。1952年3月,經調整后,第五區改轄赤荷、蓮璜、上境等23個鄉。
1955年,第五區更名榜頭區,改轄28個鄉。
1956年,榜頭區重新劃為8個大鄉1個鎮。
榜頭鎮
榜頭鎮
1958年4月,撤區並鄉,榜頭區改為榜頭鄉,下轄25個小鄉。
1958年9月,成立榜頭人民公社,原轄25個小鄉改為25個生 產大隊。
1961年12月,設立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11月,改社建鄉,成立榜頭鄉人民政府,轄區不變,各生產大隊改為村。

區劃詳情

2014年,榜頭鎮轄5個社區、34個行政村。
2016年,榜頭鎮轄16個社區、23個行政村。
城鄉分類:
350322101:~001 122赤荷社區 ~002 121蓮墘社區 ~003 122上墘社區 ~004 122東橋社區 ~005 122下明社區 ~201 122望厝社區~202 220光埔村 ~203 220泉山社區 ~204 220龍騰 社區~205 220靈山社區 ~206 220南溪村 ~207 220梧店村 ~208 220后坑村 ~209 220桃源村 ~210 220芹山村 ~211 220后南溪村 ~212 122壩下社區 ~213 122紫澤社區 ~214 122溪東社區~215 220下昆社區 ~216 220上昆社區~217 122紫洋社區 ~218 122溪尾社區~219 220崑崙村 ~220 220雲庄村 ~221 220後庄村 ~222 220象塘村 ~223 220后堡村 ~224 220官舍村 ~225 220何麓村 ~226 220嶺下村 ~227 220東宮村 ~228 220新鄭村 ~229 122仙水村 ~230 220后坂村 ~231 220度頂村 ~232 220象洋村 ~233 220象山村 ~234 220洋山村

基礎設施


城市公交
155路 榜頭客運站——莆田汽車站
501路 仙游博覽城——莆田火車站
551路 仙游博覽城——莆田火車站
602路 大濟鎮——仙游博覽城(仙遊行政服務中心)
608路 仙游新車站——壩下——斜尾
611路 海亭嘉苑——榜頭嶺下
612路 仙游賓館——榜頭鎮——仙游火車站
教育
有完全中學、職業中學各1所,初級中學7所,小學39所。
經濟資源
榜頭有3大工業園區:分別有寶泉工業產業園,位於仙港大道榜頭出口的東側,規劃面積3130畝,是發展木雕工藝品、油畫、電子、服裝等行業的優良場所。是一個集生產、展示、營銷、倉儲、研發、物流、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專業園區,對於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整合產業資源,做大做強產業,增強整體競爭力,提升“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品牌影響力,打造全國性的古典工藝傢具生產展示交易中心具有積極的意義。
建設理由及條件:仙游縣文化積澱豐厚、民間藝術源遠流長。仙游古典工藝傢具,是傳統國畫藝術、雕刻藝術與傢具製作技藝的巧妙融合,是明清傢具經典款式的延續和創新,深受許多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的推崇和讚賞。仙游縣工藝產業發展迅速,被列入福建省“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點項目之一和,2006年榮獲“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稱號。
新興工業產業園啟動區,位於仙港大道蓋尾出口的南側,規劃面積937畝;瑞峰工業產業園,位於仙港大道北側,規劃面積1630畝。主要選擇先進機械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等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形成一個休閑接待中心、兩個產品展示交易中心、三個生活服務中心及11個工業鄰里中心。
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園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國道324線、省道306線、福廈高速公路及莆永高速公路、瀋海複線的建設,大大縮短到福州和泉州的車程,只要1小時左右,可以同時接受泉州和福州的輻射。
自然環境良好:區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山體植被保護較好,溪流水系豐富,景觀條件良好,生態環境優越。沿仙港大道的金鐘水利樞紐工程是仙游跨流域調水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2.18億立方米,平均引水流量6.9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4700瓦的7座水電站和110千伏變電站,能滿足產業園工業用電需要。
榜頭鎮
榜頭鎮
按照規劃,2015年前,仙游將建設LNG氣化站,
將城區周邊鄉鎮納入管道燃氣供氣範圍,2020年前,基本完成縣(與中心村管道聯網工作,全縣居民管道天然氣使用率達到90%以上。2015年將蓋尾鎮、榜頭鎮納入管道燃氣供氣範圍。
交通要鎮(兩高同運凸顯區位優勢)
仙游國際油畫城
仙游國際油畫城
榜頭鎮,東連莆田縣(城廂區)常太鎮,西靠書峰鄉,南接鯉南鎮,北承鐘山鎮,西南接壤鯉城街道,東南毗鄰蓋尾鎮,西北交界社硎鄉。榜頭鎮位於仙游縣東北部,三面環山,過去交通極為不便。因此榜頭鎮把交通項目建設作為突破城鎮化瓶頸的利器,交通網建設突飛猛進,莆永高速公路榜頭段10公里已建成通車,瀋海複線榜頭段17公里2013年底均已通車,兩條高速公路在榜頭境內分別設立仙游榜頭、仙游蓋尾、仙游城區三個高速互通口;瀨榜路、紫檀街(即仙榜路)、華社線拓寬改造工程;開通藝都路;庄仙公路榜頭段竣工通車。這些交通網路的建成更凸顯鎮域區位優勢,城鄉面貌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並進一步拉大城鎮框架、拓展發展腹地、構建放射型城鎮發展軸,與古典工藝美術產業發展交相呼應,盤活榜頭這一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經濟板塊。隨著仙榜路、瀨榜路、華社線的拓改完成、庄仙公路榜頭段竣工通車及莆永高速、瀋海複線高速的三個高速互通口在榜頭鎮布設,榜頭鎮將徹底從“交通邊緣鄉鎮”變為“交通區域樞紐”,為新一輪的騰飛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依託城鎮路網建設,統籌抓好城鎮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適度超前的原則,建成一個系統化、網路化、立體化的市政公用設施體系,切實滿足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基礎建設彰顯民本思想
博覽城
博覽城
該鎮加快“園林宜居城”建設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壩下-紫澤幸福家園試點村”為重點,先後完成泉山、桃源、蓮墘、南溪卧龍安置區等新村建設。“幸福家園”壩下紫澤片區按照城鄉一體化“三通、四綠、十配套”要求,共策劃生成22個項目,總投資約6.8億;完成仙榜路工藝走廊“三舊”改造及立面深度改造等相關工作,展示藝都新形象。榜頭中學於2013年10月順利通過省二級達標。
高中評估驗收,榜東小學等7個校安工程如期完成。全鎮共5所學校通過市級文明校考評,縣級文明學校14所。鎮里投資200萬元建設榜頭消防中隊,保持社會安定穩定;同時投資42萬元在壩下工藝村建立流動人口一站式服務大廳,方便服務流動人員;榜頭衛生院綜合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完成赤荷、蓮墘、東橋等3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全鎮39個村(居)通信、用電、交通、廣播電視、飲用水安全工程實現野村村通冶。實現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全覆蓋,39個村(居)農村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大大提升榜頭的城鎮建設水平和城鎮形象。

旅遊資源


榜頭鎮風光旖旎、人傑地靈。東有“九鯉飛瀑”、“天馬名山”,乃仙游著名勝景,名聞遐邇,遊人如織;西有雞子古城,相傳是古代雄關重地,優美傳說,充滿神奇;塔山踞於北,重巒疊嶂,鬱鬱蔥蔥;木蘭溪、仙水溪蜿蜒流淌,兩岸平疇,糧豐蔗茂,百果飄香。瀨榜公路、庄仙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集市繁榮,百業俱興,社會祥和,安居樂業,榜頭鎮在全縣社會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天馬山
榜頭鎮
榜頭鎮
天馬山是仙游四大景之一,在仙游縣榜頭鎮上昆村境內的木蘭溪北畔。天馬山位於仙游縣城東面15公里的榜頭鎮境內,海拔655米。因山勢巍峨雄峻、壁立千仞、直插霄漢,似天馬行空,故名。有天馬、鰲柱、雙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蒼翠欲滴,宛如翠屏,風光綺麗,綿延十餘里。山下有一潭名叫鼎湖,象一顆藍幽幽的寶石嵌在山間。湖的一側,有石寶、龍首、雙兔、峭壁四峰;湖的另一側,有一條登山小徑,穿崖繞壁,蜿蜒而上,通往百米高的“天梯”。湖上方有七祭瀑布:鼎湖、丹寶、龍首、葯槽、雲門、天津、松關,各具特色。創建於明萬曆十二年的天馬寺,就坐落在青山環抱之中。天馬山有五峰七漈。五峰分別是天馬、龜柱、雙兔、天梯和海日峰。七漈分別是鼎湖、丹室、龍首、葯槽、天門、天津和松關漈,還有聚仙橋、小玉橋、水雲鄉、童子岩、觀音岡、筆架山和蝙蝠洞等。景緻天成,各具風姿。鼎湖,由峭壁上一道飛流傾注而成。湖的一側,有丹室、龍首、雙兔、峭壁等4景。另一側是崎嶇小徑,蜿蜒上伸,這就是“天梯”。登上天梯,就到凌空飛架的聚仙橋。天馬寺就坐落在橋上不遠的青松翠竹叢中。寺的西側,有一深潭,潭傍峭壁,臨空上有清泉奔瀉,經多次跌宕而墜人潭中。這就是天津漈和水雲鄉。天津漈上有一峰突起,險峻逼人,黎明時站在山頂上,能觀看到壯麗的日出奇景,這就是海日峰。
天馬寺創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系榜頭雲庄王劍洲所創建。繼王劍洲主持天馬寺的是其孫良忠和尚。經多次擴建,天馬寺遂逐漸聞名。天馬寺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只剩原寺上殿一座。“文化大革命”后,下殿已經修復。上殿正中有“秘訣延年”懸匾,是清代仙游縣令楊卓廉手跡。另有一對楹聯“人天出天遊行自在,是馬非馬色相皆空”,系清光緒年間(1875—1908)劉錦龍撰寫,至今仍保存完整。殿上還有古香爐1座。這三件文物被視為天馬鎮寺之寶。
1971年,天馬水庫建成,湖光山色,交映生輝,又給天馬山增添一處新景。1979年天馬水電站建成后,入夜燈光點點,天馬名山的景色,就越發瑰麗動人了。1980年,天馬山勝景,已列為仙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發展


榜頭鎮是仙游縣一大鎮,亦是市之大鎮。然而2008年來的發展卻不盡人意。榜頭鎮曾被評為福建省百強鎮之列,這的確讓欣慰一時,那麼當時原何如此興榮呢?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中國經濟亦處於轉型期間,逐漸向工業轉型,而榜頭鎮面對的問題有:
工業未能繼續發展:有在榜頭呆過的人,沒人會不清楚立於靈山腳下成排成排軋鋼廠,可想當時帶來的效益是何等之大,而今卻只能零星看到個別的軋鋼廠仍在生產,仍在苦苦的掙扎著,難免讓人惋惜。
農業優勢不在:國家的改革開放,外國糖業大量湧進,其底成本嚴重衝擊著中國糖業,進而影響到仙游縣農業,進而使原本固有的農業優勢淡然無存。
古往今來官企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互相扶持,互為共存的。唯一能解釋的企業與政府脫鉤,政府未能即使的調整政策去面對市場經濟的變化,企業未能及時的調整其發展走向,未能定位企業的發展。榜頭鎮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未能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就是說政府對企業的重視的力度仍不夠,就鎮真正能哪出來看的也只有壩下的木雕業。而木雕業也面臨問題,就是集中度不夠。可見榜頭鎮改革是勢在必行。
全面調整榜頭鎮經濟的布局,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提出“四導”思路,即產業引導,信息指導,觀念開導,典型誘導。順著這個思路,配合2013年“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一場廣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鎮內展開。
榜頭鎮鎮里成立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宣講團,分成三組,划片包村,宣講“榜頭改革開放二十年”,宣講“牢記宗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宣講“遵紀守法,促進社會安定穩定”。春雨滴滴潤心田。榜頭鎮農民聽宣講,看現狀,找差距,比不足,痛切認為:思想觀念滯后是制約經濟闊步前進的主要原因。
從小農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從家庭作坊到聯合體,到個體企業,經過二十年的滾動發展,榜頭鎮已形成工藝美術、建築材料、電力電子三大支柱產業。其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50%以上。全鎮現有大小工藝廠1300多家,能工巧匠1.2萬人。
榜頭鎮
榜頭鎮
三大產業曾有其輝煌的創業歷程,但如果安於現狀,滿足於“小富”,不思奮進,何以能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騰飛”。不進則退!榜頭的工藝品,其工藝水平,在行業內是一流的,但一流的工藝,賣不了一流的價錢。原因很簡單:包裝粗放,無序競爭。各業主為了拉客戶,相互“殺”價。“殺”到最後,一個很有前景的產業變得愁雲慘淡,裹足不前了。
榜頭鎮鎮里曾試圖對企業進行一些引導,如建工藝品一條街,組建集團公司,共創名牌等,但終因大部分業主無法接受而作罷。這回宣講教育活動,在全鎮干群中引起巨大反響,他們紛紛表示要放開手腳迎頭趕上。鎮里順勢利導,鼓勵有加。
產業富鎮(品牌戰略推動經濟繁榮)
該鎮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黨十八大精神,加快構建以工藝美術產業為主體,文化創意產品為支撐的古典工藝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創品牌、育大師、促規範。配合舉辦中國(仙游)古典工藝傢具博覽會、“仙作”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紅木傢具經銷商大會、“仙作中國行”等活動,支持組建產業聯盟、抱團營銷,提升“仙作”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力發展原料採購、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展示交易、包裝、物流等產業配套項目。進一步擴大產業的輻射面,帶動服務業發展,吸納城鄉富餘勞動力,做大做強工藝產業,實現重點支柱產業發展的新跨越。
全鎮有各類工藝企業達29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家,年產值達60億元,年增幅60%,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1位,中國馳名商標1家,福建省著名商標19家,福建省名牌產品17家,莆田市著名商標27家,年創產值52億元,年上繳利稅上億元,產業從業人數6萬多人,產業鏈條愈加強勁,帶動輻射範圍日漸擴大,集群化程度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日趨響亮,極大地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鎮域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保持高位增長,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由2006年6.7億提高到2012年的70億,增長9.4倍;財政總收入由2006年1547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1.01億元,增長5.5倍;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5億元,比2006年的2.79億增長18.7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76億元。各項指標位居全縣前列。
項目重鎮(攻堅項目提升城鎮形象)
2010年以來,榜頭鎮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以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省項目拉練檢查和幸福家園試點村建設為有利契機,以建設“一溪(木蘭溪流域治理)、兩高(瀋海複線高速公路榜頭段、莆永榜頭段)、三園(仙游工藝產業園、壩下工藝產業園、油畫產業園)、四走廊(仙榜工藝走廊、瀨榜工藝走廊、藝都工藝走廊、壩下工藝走廊)和壩下紫澤片區幸福家園試點村”為重點,統籌有序推進“五大民生工程”(榜頭消防中隊、豐收水庫建設、衛生院綜合大樓、治安聯防大隊建設、集鎮中心區改造)。這些項目的規劃建設,大大提升了榜頭鎮的城鄉建設水平。特別是2012年我鎮10公里仙作工藝走廊的改造,共新建立面1600多間,改造店面600多間,拆除各類建築物2萬㎡,纜線下地22公里,道路拓寬11公里,達到了亮化、綠化、硬化、纜化、美化、暢通要求,藝都核心區的面貌得到了初步改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圓滿完成了省項目拉練檢查工作任務,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榜頭鎮安排在建重點項目建設12個,項目總投資額為13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額為37億多元,涉及征地1045畝,拆遷20300平方米。

產業


特色

榜頭鎮
榜頭鎮
工藝美術產業是榜頭鎮的特色產業,榜頭鎮已形成六雕(即木雕、竹雕、石雕、銅雕、骨雕、仿玉雕)、六編(即竹編、草編、藤編、藝編、塑編、棕編)三千多種系列產品。木雕、古典工藝傢具產業迅猛發展,產品暢銷世界各地,榜頭鎮現有各類工藝企業1400多家,從業人員逾5萬,成為區域經濟的一大亮點和極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開發建設中的壩下工藝生產集中區、寶泉工藝產業園和十里工藝長廊,正在發揮強勁的產業集聚功能,已初步形成了“以壩下工藝城為中心,仙榜路,瀨榜路為走廊”的網狀古典工藝集中區,進一步突顯了榜頭鎮作為“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核心區的地位和帶動效應。榜頭鎮溪尾村二十多家個私企業與亞歐美四十多家客商簽訂了“六編”工藝品供貨合同,成交額共近2000萬元。素以竹編、藤編、芒編、草編、塑編、棕編“六編”工藝品聞名海內外的溪尾村,不斷更新工藝品種,挖掘技藝潛力,深受海外客商青睞為發展“訂單企業”,榜頭鎮工商部門掛鉤幫扶溪尾專業村發展“六編”企業。工商人員經常深入企業,傳科技,送信息,幫技改,使該村“六編”工藝品源源不斷漂洋過海,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過上小康生活,產生了良好的規模效應。
榜頭鎮
榜頭鎮
榜頭鎮種植席草歷史悠久,為了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鎮政府鼓勵席農繼續發展傳統特色產業。榜頭鎮種植席草1000多畝,可收入200多萬元。榜頭鎮的靈山、下明、東宮、新鄭、嶺下等村種植席草1000多畝,可收刈席草1000多噸,產值200多萬元。為了增加席草產品附加值,榜頭鎮席農積極引進編織機,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自動草席編織機每小時可生產4張草席,提高功效數十倍。榜頭鎮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榜頭鎮是仙游縣有名草席生產鎮,生產的草席銷往浙江、廣東等省內外市場。
榜頭鎮團委積極響應鎮黨委提出“科技強鎮”的號召,在團縣委的引導下,主動向福建農林大學團委和省科技扶貧基金會聯繫,邀請由福建省農大專家教授和在校大學生組成的科技服務團來榜頭進行科技扶貧活動。服務團一方面與鎮相關部門領導探討榜頭“科技強鎮”前景規劃,並提出建設性意見;另一方面介紹新品種,分發科普宣傳材料,進果場、入基地,針對果農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同時還表示將把基地出現的典型問題反饋給省農大有關專家,必要時還可設立課題專門研究。“科技下鄉活動”對榜頭鎮推廣實用農業科技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村基層農業科技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村基層農業科技含量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

文化

榜頭鎮壩下1萬多人口的村莊,卻形成了年產值超5億元的紅木明清古典傢具產業,成為中國紅木古典傢具三大基地之一。
壩下,是仙游縣榜頭鎮的一個村。榜頭鎮以這個村為中心形成的紅木明清古典傢具產業年產值已經超過5個億,而且近幾年以每年增長1個億的速度發展。在紅木古典傢具消費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場,壩下的產品佔據了“半壁江山”。
榜頭鎮
榜頭鎮
壩下村的全部人口只有1萬多人,而在壩下從事古典傢具和雕刻行業的人員達到了1.5萬人左右,正式註冊的工廠企業達300多家,其中產值超過千萬元的有近20家,家庭作坊更是難以計數。這個行業以壩下為中心擴展到鄰近村落,整個榜頭鎮的從業人員多達兩三萬人,並吸引了大量外來勞動力。
在傢具生產的帶動下,壩下成為吞吐量巨大的仿古傢具原料集散地,有一批人專門經營紅木木材,還派生出專門為廠家提供包裝、運輸等服務的企業,單是專門負責銷售壩下古典傢具的駐京仙游籍人員就有幾百人。
仙游壩下,已經成為與河北大城、廣東大涌並列的全國紅木古典傢具三大基地之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明清傢具藝術委員會已“落戶”仙游,仙游縣是中國古典傢具之都”,壩下是“都城”之所在。
從清末開始,壩下的民間傢具製作就已聞名遐邇。而仙游木雕作為中國三大木雕之一,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
改革開放后,海外市場的需求推動了壩下木雕工藝品業的興起,在外地工藝品批發商的引導下,壩下生產的仿古傢具借著木雕的銷售渠道出現在市場上,完成了初步積累的壩下廠家開始大面積使用印度小葉紫檀、海南黃花梨等珍貴木材,生產明清款式的傢具,營銷人員主動出擊,進軍北京市場,銷售價格也開始突飛猛漲。
仙游榜頭鎮木雕發展最有前途,因為仙游的文化傳統和雕刻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優勢。“文化人做傢具”,在當前看來只是壩下人的一種自我期許。從“藝人”到“文化人”的轉化,恰恰是壩下傢具生產向文化產業躍升的迫切要求對於福建這樣一個傳統資源豐厚的工藝美術大省來說,壩下人的夢想和努力,壩下人已經創造和正在創造的奇迹,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風味美食


罐頭

榜頭鎮是福建省著名的糧果區。不僅荔枝、龍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為主要原料的罐頭馳名中外,而且還享有“蔗鄉”之稱,是中國重要產糖區之一。

興化米粉

榜頭鎮
榜頭鎮
著名的興化米粉已遠銷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物產豐富,雞卷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蝦仁、尾梨、冬瓜條、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豬的網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圓粒狀,油炸成焦黃色,趁熱沾上醬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海蠣餅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蔥、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製小瓢中,夾心生海蠣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醬醋,更爽口宜人。

麻丸

用瘦豬肉為料,錘打成漿,加上尾梨、硼砂、胡椒、薑汁等佐料,括成小圓珠,放在熱水中燙熟。食用時加上清骨湯,是有名的湯餚。

仁丹糕

用糯米粉為原料,拌以白糖、精鹽、酸汁,蒸熟后趁熱撒上白砂糖,甜、咸、酸味道齊全,病人和老幼食用尤為適宜。

蕪糕

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蕪草)放在鋪糯米粉的蒸籠底部,蒸煮后,蒲荷味滲進米糕,香氣襲人,是獨特之糕點。赤餅將麵粉拌成團,再用平鍋燙成麵皮,然後用數張麵皮裹炒熟的花生粉、芝麻,中上白糖等即成。皮韌餡甜,香味滿口。

蓼花與麻筒

仙游縣生產“蓼花”與“麻筒”的歷史悠久。“蓼花”,以糯米、蔗糖、純鹼、麥芽糖為原料,經製作成冬瓜樣的白果條后,油炸為蓼花胚。如沾滿蓼花米即成“蓼花”,若沾滿炒芝麻,由成為“麻筒”。“蓼花”與“麻筒”均具有營養豐富、酥脆可口的特點。仙草冰俗稱“仙凍”。用當地出產之仙草,煮成仙草水,加上曲粉,冷卻后便凝成黑色的仙草冰,性清涼,能祛火,切成小塊,拌冷開水及白糖,是夏令消暑冷食佳品。

紅團

榜頭鎮
榜頭鎮
過年做紅是仙遊民間所特有,與仙游毗鄰的福州泉州等市、縣沒有這種風俗仙游這種內俗起源於何年代已無可考,但它是民間信仰的產物。古代仙遊民間過年要祀神,紅最早是作為供品出現的。
過年是以舊迎新的節日,不管在舊的一年中生活過得紅火的、一般的、不順意的,都希望來年過得好,於是大家都想圖個吉利,而“紅”是吉利的象徵,如貼春聯、掛紅燈、(女人)穿紅衣等,當然供品也要來個紅的,紅團紅紅的圓圓的,寓全家團團圓圓,大吉大利之意。
紅團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餡一般有糯米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三種。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乾飯后,放入糖水中煮,用文火,使它成為又粘又軟的飯糰;綠豆餡是把綠豆煮爛,放進糖,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綠豆搗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團;糯米綠豆餡是先把糯米炒熟后碾成粉,再把它與煮爛搗碎的綠豆、糖混和成團狀。製作時把餡用手捏成直徑5厘米左右的球狀,即為“紅團餡”。
皮的一般原料是糯米粉,現代也有用麵粉替代的,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米或麵糰,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用“皮”把“餡”包起來,放入木質的粿(俗稱紅團印)內,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狀的紅團,曲面上花紋,中間一般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及雙孩兒、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
榜頭鎮
榜頭鎮
印好的紅團的用洗凈的剪成圓形的雞葉(仙遊人稱雞蕉葉)或一種大栲樹葉(俗稱紅團葉)墊底,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約20分鐘后,打開蒸籠,紅艷艷,香噴噴,亮閃閃的紅團立刻呈現在眼前。
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除喪服未滿的人家白團外,家家戶戶都要做紅團。因此,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開始濃厚起來。
別看紅團用料很普通,它可是一種品位極高的供品。除過年外,逢結婚、謝天地等重大喜慶時才做。在這種情況下,紅團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饋贈的禮品,如婚、嫁、喜慶等,賀喜的親戚朋友離開時,都要饋贈紅團一雙或二雙,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樂收不。
紅團不但禮重,而且是一種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別是綠豆餡或糯米綠豆餡的紅團更香、更軟,冷卻后的紅團,表面硬梆梆地,只要稍微加熱,馬上變軟,口感特好。民間有句口語做“紅團綠豆餡,沒吃想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