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智力開發

早期智力開發

早期智力開發是教育機構、社會和家庭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有意識的影響。包括:給兒童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豐富其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力等。兒童的非智力因素,如兒童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良好的意志品質及學習習慣等,對促進兒童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

概述


研究發現,嬰兒就會模仿母親吐舌頭;喜歡看人臉和黑白分明的圖片或漢字;目光能追隨距離眼前20厘米的物體。如果讓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兩隻小腳,他就會向前“爬行”。母親若在水下分娩,嬰兒會在水中游來游去。而像“爬行”、“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訓練,幾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不讓嬰兒學習爬行,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是不可取的。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其爬行很有益處。對學會爬和沒有學會爬的同齡嬰兒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慾高,充滿活力。而爬行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的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因此,嬰兒爬得越早越好。
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只能開發 20%,4歲時進行開發卻能達到50%,而更大的潛能開發在3歲以前。所以,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始把生命最初3年兒童的發展,作為本國21世紀爭雄世界的第一戰略。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惜擲重金。但在3歲以前,他們卻將孩子交給保姆或寄養在別人家中。實際上他們將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潛能開發的時機丟掉了。世間不存在什麼神童,只有低能、聰明和特別聰明的區別。3歲能背寓言、4歲會講英語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是神童嗎?完全不是!這僅是一種智力的早期開發而已。父母應當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來就具有世間罕見的才能。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時機和方式去開發它。正像學者所指出,幼稚教育從3歲開始已經太晚。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出頭三年的嬰兒更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是靠科學和實踐得來的,並非大腦自發產生的。“狼孩”從小就由狼“撫養”長大,其外貌雖與人類無異,但卻不具備人類的知識和才能。由此可見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方法


早期智力開發具體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母親和周圍的人要對孩子表現出友好、喜愛和鼓勵。這種情感教育應該貫穿於早期教育的始終。只有孩子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他才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並作出友好的反應;才會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外界環境、嘗試新事物。親情教育可以促進孩子情感的發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在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多抱抱孩子,親切地撫摸孩子的身體,對孩子微笑,與孩子“對話”,哪怕孩子聽不懂,也能很好地促進孩子心理和情感的發育。
二、感官刺激法
讓孩子多接觸外界環境,通過對孩子感官的刺激來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這種方法對0歲~3歲的孩子尤為重要。拿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帶響的玩具,讓孩子去看、去聽、去摸。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擴大孩子的視野,看看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日月星辰,聽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如風聲、雨聲、松濤聲、鳥叫聲等。給孩子唱唱兒歌,放放音樂,以發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為孩子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搭積木、玩玩具、穿脫衣褲、扣紐扣、撕紙、剪紙、做泥塑、玩水、玩泥沙、摺紙等等,以發展孩子的操作能力;要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早聽、多聽成人講話,鼓勵孩子大膽說話等,以發展孩子的語言和記憶等思維能力。
三、遊戲學習法
遊戲學習法是幼兒認識世界的最佳途徑,是學齡前兒童最主要的學習方法。根據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佳發展期理論,孩子在學前年齡段最適合在遊戲活動中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遊戲是孩子的主要活動方式,其中的智力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發展智力的極重要手段。我們一定不要把孩子關在書房裡或教室里,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
四、寬鬆教育法
要鼓勵孩子積極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能動手、會走路后,他們對什麼都有新鮮感,什麼都愛去摸一摸,有時他們的“破壞”行動會讓你哭笑不得。他抓到紙會撕,碰到東西抓起來就到處亂扔,他會在床上、床下、桌子底下到處亂爬,會熱衷於打水、玩沙、玩泥巴,總之,家裡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為他的玩具,哪怕是自己的口水都會用手指玩得津津有味。這實際上是孩子觀察世界的積極思維,是孩子探索心理的開始萌芽,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種表現。作為父母,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嘗試,千萬不要隨意限制孩子的行動。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動,會阻礙孩子的創造力,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養成膽怯的性格。
五、情商培養法
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讓孩子與同伴一起遊玩,並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爭端。這樣可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同情、學會幫助、學會諒解、學會解決爭端等,培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打針、吃藥,要教育孩子控制吃零食,以免影響食慾……這些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毅力。生活上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長大一點后,還可讓他適當地幫助做點家務。這樣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讓他能夠積極自信地面對人生。
總之,每個孩子的身心發育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是不同步的。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特點,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各位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進行相應的早期教育。既不能好高騖遠,拔苗助長,也不能放任自流,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