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勝鄉

四川巴中市恩陽區雙勝鄉

雙勝鄉,位於恩陽區西南面,面積42.6平方公里,東接天官,南靠茶壩,西連觀音,北抵萬安,距區52公里,轄13個村1個居委會,74個社,5210戶,20590人,其中農業人口18261人。全鄉現有行政在編幹部17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0人,領導幹部平均年齡40歲。全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84人,其中:中小學77人,衛生院7人,農技站3人。

2017年2月,撤鄉設鎮,設立雙勝鎮。

簡介


巴中市恩陽區雙勝鄉位於巴中西南面,距巴中市49公里,恩陽區32公里,幅原面積42.6平方公里,東接天官,南靠茶壩,西連觀音,北抵萬安,轄13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74個居民小組,5100戶,23900人,其中農業人口18812人,城鎮人口5088人。全鄉實有耕地面積13150畝,其中田5260畝,地7890畝,25度坡耕地4220畝,25度至50度坡耕地1632畝,森林面積21950畝,森林覆蓋率53%。截止2012年底,全鄉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8850萬元,同比增長21%,財稅收入達到2800萬元(含上級轉移支付),較上年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5564元,比上年增加931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8億元,社會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2012年綜合目標考核位居全區前列,並獲得二等獎。

教科文衛


鄉內興辦有一所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小學和12所村小學,常年在校學生人數3500人。1996年以來,全鄉大抓“普九”工程建設,先後籌資300餘萬元,新建磚混結構校舍6500平方米,改造危房2680平方米,硬化運動場7800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達3500平方米。二OOO年,中、小學校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園林式單位”和“文明單位”稱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2004年,鄉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估居茶壩片區前茅;中心小學位居巴州區(含城區小學)第十位。鄉衛生院自二OO二年起實施了“中澳巴中農村衛生促進”項目,現修建了標準的醫療室和門診部,配備有B超、X光等醫療設備,被市衛生局評為“乙等乙級衛生院”。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紮實開展,連續多年綜合考核位居茶壩片區第一,巴州區前茅。

經濟結構


概述

1999年以來,全鄉集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按照“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統一規劃,移民牽動,市場運作”的思路,出台優惠政策,引進業主自建,僅一年時間,完成了白鶴山新區長500米,寬12米的移民一條街建設工程。集鎮框架進一步拉大,整個集鎮建設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各類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有常住人口4500人,全鄉現有客車10輛,日客運量達500人次,各類農用車30餘輛,摩托車300餘輛。2003年,雙勝鄉集鎮建設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巴中十年創輝煌先進單位”。集鎮框架的拉大,進一步活躍了市場,2005年,全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00萬元,實現了“聚人氣,活商機”目標。

畜牧業

近年來,全鄉大抓“畜牧、果蔬、勞務”三大產業,以建“生豬發展示範小區”為突破口,全面推行“規模化養殖、企業化管理、集團化經營”的生豬產業發展思路,實現了畜牧產業的提質增效。2005年,全鄉養殖業收入達到1490萬元,出欄生豬2.8萬頭,其中商品豬1.5萬頭,實現稅收39萬元。

果蔬種植業

全鄉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4000人次,年均實現勞務收入300萬元.鄉內規模種植有黃姜沙參、柑桔等果蔬3000餘畝,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88元。

林業

2000年以來,大力實施了林業“兩大工程”建設。截止2005年,全鄉共實施退耕還林、植苗造林1060畝,森林覆蓋率極大提高,營造了安靜祥和、山清水秀的人居環境。

其它

鄉內村社道路通車里程達106公里,已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境內通鄉公路 雙萬路的水泥路建設工程已通過公開招標,年底前可竣工通車。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量達510門,光纖加密電視入戶率達85%;二OO五年底,已全面完成了農村供電線路改造。新建沼氣池380餘口、石板路30餘公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產業發展


近年來,在中央一系列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市、區委的堅強領導下,黨委、政府狠抓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12年,全鄉種植優質糧油29672畝,實現糧油總產10839噸,飼養生豬35940頭,出欄生豬21000頭,雞鴨等小家禽存欄52148隻,實現畜牧業產值8812萬元;種植優質蔬菜3000畝,優質水果1500畝,實現產值21萬元;全年共輸出勞動力120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6.045億元。

基礎建設


近年來,黨委、政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項目建設為載體,著力改善民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交通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行路難”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全鄉採取“農民自籌,國家補助、社會捐贈”的辦法,共投入資金1800餘萬元,先後完成了雙(勝)萬(安)公路11公里、雙(勝)茶(壩)公路4公里的水泥路建設;完成了12個村65.2公里通村公路通達(暢)工程建設;完成了金土村至鼓樓埡村、白鶴山至排樓埡、雙勝場鎮至柳林新橋河等內環線公路建設,全鄉內通外暢、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路基本形成。二是爭取國家項目投入,先後完成了中鋒村、塔子埡村、石仁村、鳳山村、東山村、金土村、五都村、陽合村九個村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村級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三是抓住中央擴大內需和災后重建的機遇,投資170餘萬元,完成了黨委、政府綜合辦公樓建設;投資1200餘萬元,新建中小學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等6000餘平方米,中小學危房全面改造,“上學難”問題全面解決;投資600多萬元,新建鄉衛生院門診、住院綜合大樓1600平方米,完成了11個村級衛生站建設,“就醫難”問題基本解決;四是投資1100萬元完成了陽合水庫的病害整治,新建農村安全飲水8處,打機壓井920口,整治山平塘228口,小二型水庫4座,改造了供水站供用水設施,城鄉居民“飲水難”問題基本解決;五是完成了鄉場鎮的總體規劃,集鎮舊房全面改造,在緊鄰場鎮的彭家灣、魯家碥各建居民聚居點一處,集鎮建設框架進一步拉大,集鎮面積由過去的0.2平方公里增至0.8平方公里、集鎮建築面積達21萬平方米,集鎮人口與日俱增,截至目前,鄉集鎮常(暫)住人口達6500餘人,整個集鎮人氣旺、商貿活、流通暢、百業興;六是投資100多萬元,完成了場鎮白鶴山休閑公園一期工程建設,擬再投資100萬元完成公園的相關附屬設施建設,為場鎮居民提供休閑、健身、娛樂的場所;七是投資130萬元完成了鄉幸福院建設,解決了全鄉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問題;八是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集鎮的硬化、綠化、亮化及污水管網建設,集鎮環境進一步改善;九是投資600多萬元,完成了場鎮及鄰近三個村的天然氣安裝,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清潔、可靠的能源;十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先後對集鎮、八個村的電網進行徹底改造,城鄉居民用上了安全穩定的“放心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民生保障


進一步實施民生保障工程,完善規範了五保、低保、大病救助制度及富民惠民政策的兌現落實,截止2012年底,全鄉城鎮低保34人,農村低保1172人,供養五保老人188人,新農保參保0.9萬人,參保率50%,全面兌現了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養老金;完成了新農合參合金收繳工作,參合率達98%;全面落實了農村糧食綜合直補、退耕還林補貼、農機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各項惠農資金的打卡直發。
產業發展的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加強、民生工程的進一步落實,雙勝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一個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環境優美、宜業宜居、和諧美好的新雙勝已展現於世,新的歷史時期,雙勝人民將在黨的領導下,以更加飽滿的熱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開創新局面、創造新業績、走向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