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山鞭

中藥

趕山鞭,中藥名。為藤黃科植物趕山鞭Hypericum attenuatum Choisy的全草,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涼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吐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疔瘡,乳癰腫痛,乳汁不下,燙傷及蛇蟲咬傷。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苦,平。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涼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

相關配伍


1、治燙火傷:趕山鞭研粉,調麻油塗患處。(《南充常用中草藥》)
2、治多汗症:趕山鞭60g,水煎服。(《廣西民族葯簡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粉撒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摘,曬乾。

形態特徵


趕山鞭又名:烏腺金絲桃。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cm,上部多分枝。莖圓柱形,兩側有凸起的縱肋各1條,並散生黑色腺或黑點。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形、長圓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3.5,寬0.3-1cm,先端鈍,基部漸狹而多少抱莖,兩面及邊緣散生黑色腺點,下面無乳頭狀突起。花多數,成頂生圓錐狀花序或聚傘花序;萼片5,卵形,先端急尖,表面及邊緣有黑色腺點;花瓣5,淡黃色,不等邊形,旋轉狀排列,沿表面及邊緣有稀疏的黑色腺點;雄蕊多數,連合成3束,花藥上有黑色腺點;子房上位,3室,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狀長橢圓形,室間開裂。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雜草中。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全草長30-60cm。莖呈圓柱形,棕褐色,散生黑色腺點,有2條明顯突起的縱肋;質稍硬,斷面不平坦,中空。葉對生,無柄,稍抱莖,卵狀長圓形,散生黑色腺點,近革質,易破碎或脫落。氣微,味微苦。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降壓作用。
3、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