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熄風葯

平肝熄風葯

平肝息風葯是指具有平肝潛陽、平息肝風功效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等證。

凡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為主要作用,主治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病症的藥物,稱平肝息風葯.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pacifying and Wind-extinguish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本草綱目•鉤藤》)

名詞解釋


● 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止顫的藥物。

百科解讀


● 平肝熄風葯多偏於寒涼,主入肝經,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為主要作用,主治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等病證,也稱平肝息風葯,簡稱平肝葯。

藥物特點

● 平肝熄風葯多為介類、昆蟲等動物葯及礦石類藥物,素有“介類潛陽,蟲類搜風”之說,質重之品可鎮潛肝陽。
● 部分平肝熄風藥物以其質重、性寒沉降,兼有鎮靜安神、降逆、清肝明目、涼血等作用,又適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嘔吐、呃逆、喘息、目赤腫痛、血熱出血等症。
● 部分平肝熄風藥物兼可祛外風、通絡,又治療風中經絡之口眼喎斜、痹證疼痛、麻木、拘攣等疾患。

平肝潛陽葯

● 平肝熄風葯可分為以平肝陽為主要作用的平肝潛陽葯,和以熄肝風、止痙為主要作用的熄風止痙葯兩類。
● 平肝潛陽葯也稱平抑肝陽葯,多為介類及礦石類藥物,有質重潛降之性。
● ● 入肝經,能平潛肝陽,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病證,證見頭暈目眩、頭痛耳鳴,以及肝火上攻之面紅口苦、目赤腫痛、煩躁易怒、頭痛頭昏等症。
● 亦用治肝陽化風所致痙攣抽搐,及肝陽上擾,煩躁不眠,當分別配伍熄風止痙葯與安神葯。
● 代表藥物有石決明、珍珠母、羅布麻、刺蒺藜等。

熄風止痙葯

● 熄風止痙葯主入肝經,以平熄肝風為主要作用,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痙厥抽搐等病證。
● 適用於溫熱病熱極動風、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等所致之眩暈欲撲、項強肢顫、痙攣抽搐等;以及風陽夾痰、痰熱上擾之癲癇、驚風抽搐;或風毒侵襲,引動內風,見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等症。
● 部分兼有平肝潛陽、清瀉肝火作用的熄風止痙葯,亦可用於治療肝陽眩暈和肝火上攻之目赤、頭昏等症。
● 代表藥物有羚羊角、牛黃、天麻、鉤藤等。

注意事項

● 使用平肝熄風葯時,應根據引起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病因病機及兼證的不同,進行適當配伍。
● ● 如屬陰虛陽亢者,多配伍滋養腎陰的藥物,益陰以制陽。
● ● 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當配伍安神藥物。
● ● 肝火上炎者,多配伍清瀉肝火的藥物。
● ● 陰血虧虛之肝風內動,當配伍補養陰血藥物等。
● 臨床運用平肝熄風藥物需注意脾虛慢驚者,不宜用寒涼之品;陰虛血虧者,當忌溫燥之品。
● 屬貝殼、礦石類入葯者,入煎劑時,應打碎先煎、久煎。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