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陂村

廣東省汕頭市成田鎮轄村

沙陂村地處大南山南部,距鎮區17公里,東連后坪、千山,南與雷嶺鎮惠來縣接壤,西為全鎮最高峰大帽山(海拔452米),北與臚崗鎮的后安村交界。全村438戶,3171人,山地面積11300畝,是成田鎮的邊遠的山區村、“二戰”時期革命老區村。因大龍溪水系流經村前,匯流入潭,潭邊泥沙淤積,形成沙陂,故名。

歷史沿革


革命老區
革命老區
1924年—1927年前後,農民運動領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潮流衝擊了潮汕各縣。省、縣各級農運領導機關先後派員下鄉點火。由沙陂、后坪、千山、三湖、穩少、寧湖、后安、五豐(史稱“老八鄉”)成立的流陂鄉政府(鄉長:鍾南天,大隊長:張河林,辦公地點設於沙陂村寨內),積極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楊志龍、黃娘見、李馬龍等同志到沙陂三蛤水舉行流陂鄉及惠來東區參加的農民協會(又稱犁民協會)成立大會。沙陂村民舉犁旗,呼口號,集會遊行,宣傳民主,維護農民利益,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48年,中共潮普惠縣委及閩粵贛邊縱隊第2支隊第11團也在沙陂村成立。沙陂村的革命戰爭,成為大南山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沙陂村老寨內存有當時紅軍作戰辦公場所及用餐房屋遺址。
1950年,潮陽縣人民政府為解決人民的水利防護問題,興建了大龍溪上壩水庫。為建設需要,沙陂村把原先位於平坦地帶的村道改建於半山腰。

文化


遺址

沙陂村也是成田鎮重點文物之鄉。據有關史料記載,在距沙陂村址約1公里處有一處明朝窯址——碗窯山。該遺址面積約10平方米,約1米深處出土的有碗、碟、盤等殘瓷片,呈黃色或淺青色,有年代久遠而自然開裂的開片。遺址範圍內有光緒年間墓葬一穴,未能挖掘,估計窯址在墓下。沙陂村革命文物還有紅軍烈士土墓一穴,以及日軍指揮刀1把(該刀長約1米,寬0.06米,刀刃鋒利,青銅護把,上有雕龍。該刀系民國31年(1942年)日軍侵犯沙陂村時日軍少佐遺留的罪證,已佚)。該村後山上有一潭小瀑布。

經濟


沙陂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至現在經濟發展緩慢,全村沒有企業,村民多外出務工,生活水平較低。在各級與各界的重視與支持下,近幾年來,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扶貧建設。改建屬危橋的圓潭仔橋、蛤水橋,安裝電話線路、供電線路,加固水庫,建設行動電話基站、村址,植樹造林,安居工程,建造光華里農民新村,鋪築村主幹道水泥路面建設等,使沙陂村的面貌有了新的改變。

代表人物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廣東潮劇院藝術顧問、著名潮劇老生張長城系該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