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村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黃店鎮下轄村

三泉村,位於蘭溪市多山的西北部,距蘭溪市區11公里,距黃店鎮3公里。唐姓先祖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后遷入繁衍而成的血緣聚居村落。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三泉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歷史沿革


據唐氏家譜載:唐氏遷入蘭溪境內始於北宋,其族自淳安等地遷來蘭溪繁衍生息。先祖唐希顏,字國榮,號休復,唐建威度推官,因避地,於唐宣宗時由方城(今河南方城縣)遷居餘杭之杭山鄉;唐仁恭(唐休復之孫),任唐水部員外郎,其幼子唐洙,仕宦睦州,任滿后遂定居淳安縣茶園鄉;北宋真宗年間,其次子唐賢,字思齊,由睦遷蘭黃店篁嶼。此後,唐賢後裔分遷三泉、夏唐、上唐、柏樹園、山後唐、麻車崗、新唐、清塘畈、上金、下潘及蘭溪城內等村落、街巷定居。相傳村中有赤白泉眼三口,故得名。“宋元忠義昭示日月,明清科甲威震乾坤”是三泉村八百年“文武世家”的光輝寫照,歷史的煙雲早已散去,古民居、古村落是中國建築史、規劃史上的瑰寶,是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的鄉土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實物見證。但歷經數百年風雨,大都是木結構的古民居、古村落,已步入生命晚期,自然風化傾圮現象不時發生。更為嚴重的是,自80年代中期開始,不少世代居住在那裡的村民,紛紛拆舊房、建新居,造成大量古建築被毀。走進三泉,村中大多數老屋巳被現代水泥結構樓房所代替,有的巳倒毀,現存的亦破爛不堪,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三泉古時有“十廳一明堂”(白露廳、舊廳、七房廳、六房廳、東官廳、五分廳、龍頭廳,義分廳、十分廳、樓下廳。)的輝煌古代建築,現只存一、二。環繞池塘的“春夏秋冬”四廳有的早已不見蹤影,有的被拆改得面目全非,冬官第系2003年重建,七房廳毀於建國初,龍頭廳僅存磚雕門樓和后廳,六房廳(蘭芷升庭)、五份廳(學善堂)和將士廳(世德堂)等尚好。

人文古迹


世德堂

俗稱將士廳,位於三泉村西北部,現存平面三開間三進,坐西北朝東南,佔地近1000平方米。前進及磚雕牌坊式門樓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中進始建於南宋淳熙8年(1181),後進重建於清末民初。譜載世德堂是為祭祀三泉人唐元章、唐良嗣兩位南宋抗元名將而建,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 唐氏叔侄二人率兵大敗元軍於蘭溪黃湓灘,朝廷加元章朝請大夫,命知嚴州,加良嗣閣門宣贊武翼將軍、江淮閩浙都統兵馬使,兩年後分別戰死在龍游白雲寺和江山仙霞嶺,宋丞相文天祥為其題寫的“正氣千秋”、勅封“武翼將軍”兩古匾一直保留於世德堂,所以民間有世德堂為宋元遺構之說。`2005年世德堂維修期間,“狀元及第”(明嘉靖庚戌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唐汝楫立)、“翰林學士”(宋天聖翰林唐滿立)、勅封“溫國公”(宋戶部侍郎唐恪立)、特賜“成忠郎”(宋鄧州都司唐堯卿立)等宋明豎匾也得到修整,另有幾十塊毀於“文革”的橫匾也因當年一位睿智老人的偷偷摘抄而重見天日於盛世。那些標榜著宗族榮耀的文字多少會有炫耀和教化的動機,但無疑也是唐氏後裔的精神氣質所在。世德堂俗稱將士廳,坐北朝南偏東45°左右,總體為三進兩天井合院式,依次有照壁、門樓、門廳、正廳、后廳、廂廊、夾弄等組成。現存磚雕門樓為明嘉靖年間建造,四柱五樓牌坊式,樓脊有寶瓶、三戟、獅子和魚龍吻獸等吉祥飾物,正樓下書“東魯”二字,意為不忘山東先祖,額枋上有高浮雕的雙獅戲球、麒麟牡丹等,各檐出跳仿木五踩計心斗拱共十二攢,部分施象鼻昂,拱眼壁等處有彩畫。樓下為石庫門,有泡釘,兩旁設抱鼓石旗杆石。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用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後雙步,次間抬梁穿斗混合式,磚制仿木樑架,明間后檐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拆改出單檐歇山頂固定式戲台,檐下撐托獅子牛腿,該進建築在3年前的大修中更換了較多的大木構件。戲台正對正廳,兩旁用廂廊各三間圍合天井。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用才粗壯,結構奇巧,在當地有民間小皇宮之稱。前檐柱頭和補間出單抄雙下昂六鋪作共十朵(其中補間各兩朵),單材重拱計心造,昂為琴面昂,整體與宋元官式做法相似,但補間鋪作無後尾,顯然以裝飾為主、受力為輔。前廊五檁,用覆水椽,梁架為抬梁式結構,單步梁、三架梁和五架梁均為扁作月梁造,梁頭無雕飾,樑柱節點處用足材丁頭拱,騎栿拱順檁方向出三跳足材,坐斗下用駝峰。內槽七檁,明間抬梁式結構,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互相疊加成“三疊梁”,七架梁插入前後金柱櫨斗,櫨斗用圓形,出十字拱、蟬肚替木等承托梁栿。所有梁栿間均用騎栿拱(十字拱)承托,次間山縫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兩旁用單步梁、雙步梁和三步梁疊加,風格與明間梁架取得統一。后廊用單步。后檐額及內額施一斗九升的扶壁拱和襻間拱。除西次間前廊有石柱兩根外均用木柱,梭柱明顯,明間檐柱、四金柱為鼓狀柱礎,其餘為礩形柱礎。根據正廳大木分析,專家斷代為元末明初建築。后廳為清末添建,三間兩搭廂式,正房為重檐樓屋,樓下明間抬梁結構,每間用四扇五抹隔扇門,前廊出三檁,青石抹角方柱,四隻人物動物牛腿為近年被盜后重新複製,兩次間梁架與山牆間有木梯可登樓,樓上草架,用七檁,前檐有樸素的壺嘴形撐拱。后廳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櫥,小木作較為考究。
世德堂擴建、維修的歷史跨度800餘年,時代序列、衍變過程清晰。該建築形象自然活潑、體型規矩方正,樸素內斂,是浙西宗祠的典型代表,體現出了古村落締造者較強的環境意識和傳統的審美觀念,體現出蘭溪古代“耕讀傳家”與“宗族文化”結合的鄉土文化體系,是研究傳統鄉土文化和鄉土建築的重要素材。
世德堂199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獲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2013年5月獲批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全國共申報了5500多處,經過三輪淘汰后,最終只有1943處入選,不到申報數的三分之一。而蘭溪申報的5處,最終全部命中,世德堂位列其中)。

冬官第

三泉村[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黃店鎮下轄村]
三泉村[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黃店鎮下轄村]
內有牌匾83塊,於1991年被火燒毀。此事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學專家——陳志華先生耿耿於懷,深為痛惜。現將其訪談於後:《——陳志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學專家,1929年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系學習,1949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
講授過外國古代建築史,蘇維埃建築史,建築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築保護等。
專著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外國古建築二十講》等。
1989年起,在葉同寬老師的支持下,開始鄉土建築的調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漢聲文化基金會支持,帶領建築系師生繼續展開鄉土建築的調查,十餘年來主持十多個古聚落的記錄和測繪,並培育出熱愛傳統建築的新生代。已出版的專書有《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合著)《婺源鄉土建築》《關麓村鄉土建築》(合著)等,發行海外,影響深遠。
這些年農村快速發生著變化,有些已經基本成為“空心村”、“老人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只剩下一些老年人。這種情況下,就得考慮傳統民居今後怎麼發展。古村落保護,一定要另建新區,把居民遷過去,可是現在要想以保護古建築的名義申請到土地是很難的,反倒是亂蓋的小別墅總能拿到土地。
如今冬官第是2003年新建的,顯然同原祠巳大相徑庭了。

學善堂

又稱五份廳。坐南朝北偏西20°左右,現存三進三開間兩明堂,左右各有廂廊三檁兩間,根據建築風格和歷次維修痕迹判斷正廳梁架以及門廳山面梁架為明代原構外,其餘為清晚期所改建。門廳明間開正門,兩次間開邊門,內有簡陋的活動式戲台,明間兩縫用抬梁式結構,五架梁對前後雙步,櫨斗、坐斗製成花籃狀,脊檁與三架梁間的三角形區域有雙獅木雕,次間山縫抬梁穿斗混合式,檐下有仙人騎鹿的圓雕牛腿。正廳用太湖石做階條石,礩形柱礎,下置覆盆,室內方磚斜鋪墁地。明間兩縫用抬梁式結構,五架梁對前後雙步,月梁斷面呈矩形向外微凸,兩端龍鬚紋呈眉月狀,梁下用雀替、丁頭拱承托,甚至有出三跳的重拱丁頭拱。所有柱子柱頭卷殺,圓形訛角櫨斗,櫨斗和騎栿拱順檁方向各出兩翹和單翹,檐柱頭還有象鼻昂、竹節式異形上昂和楓拱等構件,檐下天將騎獅的圓雕牛腿很明顯是清代添加,刀法細膩,人物傳神,體現了浙中木雕的較高技藝。內額懸掛1993年重製的堂號橫匾“學善堂”。后廳地勢陡高,七檁五柱穿斗式梁架,用材粗糙,顯然是在財力不足的年代草建而成。學善堂在數年前曾經修繕過,其中正廳明間的西縫竟被“偷梁換柱”變成了水泥構架,讓人哭笑不得。

柱桿廟

是三泉村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座寺廟。1982年1月29日中共蘭溪黨委地下委員會在柱桿廟召開第一次會議,參會30餘人。
柱桿廟
柱桿廟
詳情:
1982年1月29日,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中共蘭溪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在三泉村柱桿廟召開。3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分析了鬥爭形勢,研究了工作任務和鬥爭策略。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縣委,邵溥慈任書記,嚴汝清、邱福祥、陸確忠、胡如登為常委。蘭溪廣大黨員和革命群眾,在新縣委領導下,繼續沿著艱難曲折的道路奮勇前進開創了革命新局面,使蘭溪成為當時全省六個革命中心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