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陽亢

陰虛陽亢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有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視物不清,消瘦或失眠,麻木拘急,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慾亢進,舌紅而乾等。

簡介


● 英文名稱:Yin Deficiency with Yang Hyperactivit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蓋陰陽互相為根,陰虛陽亢,則根脫而絕。(《靈素節注類編》)

名詞解釋


● 陰虛,陰不斂陽,陽相對亢奮而浮越於上的病理變化,可見到頭暈目眩,面色潮紅等症。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虛指機體陰液不足,寧靜、涼潤、抑制等功能減退,陰不制陽的病機變化。陰液虧損,不能制約陽氣,則出現陽偏亢;陽亢又能使陰液損耗,兩者互為因果。

陰虛則陽亢

● 陽邪傷陰,或久病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所致陰液虧少,則機體失卻濡潤滋養,同時由於陰不制陽,則陽熱之氣相對偏旺,出現陽亢癥狀。臨床可見面紅目赤,頭目脹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急躁易怒,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等。

病機析要

● 多因長期惱怒焦慮,陽氣偏亢而暗耗陰液;或久病傷陰,或平素腎陰虧虛,或房勞太過,年老陰虧,水不涵木,陰不制陽,肝陽偏亢所致。
● 肝臟體陰而用陽。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沖擾於頭,則頭目脹痛,眩暈耳鳴。
● 氣血上沖,血絡充盈,則面紅目赤。
● 亢陽擾動心神、肝魂,則急躁易怒,失眠多夢。
● 肝陽亢於上,則腎陰虧於下,上盛而下虛,木旺耗水,水不涵木,陰不制陽,則頭重腳輕,步履不穩。
● 肝腎陰虧,筋骨失養,則腰膝酸軟無力。
● 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為肝腎陰虧,肝陽亢盛之徵。

病證鑒別

● 本證當與肝火熾盛相鑒別,肝火熾盛屬火熱過盛的實證,多因火熱之邪侵擾,或氣鬱化火所致,以急躁易怒、發熱、口渴、脅肋灼痛、便干、尿黃、舌紅脈數等為主要表現;而肝陽上亢為上盛下虛的虛實夾雜證,以眩暈、耳鳴、面赤、失眠多夢、煩躁、頭重腳輕、腰膝酸軟等為主要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