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侯祠

桓侯祠

桓侯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位於自貢市區中華路口,是一座封閉式環狀建築,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

基本介紹


位於自貢市區中華路口,俗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臨街而建,並且建在一處小山坡的路坎邊上,因此人們進去必須登坡仰視,加之大門板上線刻的張飛像,怒發橫眉哦,雄姿英發,使人肅然起敬。
桓侯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咸豐末年初燒毀、同治年間重修,並在同行中商議“每宰豬一支,按行規抽錢貳伯文”,經過眾人的緇銖積累,終於在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
門樓為單坡式的山門建築,其徒然壁立的山門,被飛檐比翼的三重檐屋頂和歇山式弧型風火牆賦予了動感,加上門上的浮雕和彩繪更顯得生機勃勃而不生硬。在屋檐下居中門匾有“桓
桓侯祠
桓侯祠
侯宮”的字樣,在大門兩邊的石匾上還刻有一幅對聯“大義識君臣想當年北戰東征單心克踐桃園誓;功豐崇廟祀看今日風微人住壽世還留刁斗銘。”
在門廳之上為戲樓,其兩旁輔以兩層樓底冊迴廊,從天井拾級而上便是正殿,正殿為五開間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其前半部分為觀戲賞景的看台,後面是當年供奉張飛神位的地方,而今雖無神像肅立,香煙繚繞,但仍顯得有幾分神秘、幾分肅穆。
桓侯宮是一座封閉式環狀建築,由於整個建築是建在一個斜坡上,故遊客穿門過廊均需拾級而上,給人步步登高之感,並且桓侯宮的建築面積只有1300多平方米,建築師在如此小的空間里安排了那麼多的單體建築,並且沒有擁湊、繁瑣之感,的確顯示了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建築技巧。桓侯宮的戲台、鐘樓鼓閣均造成歇山卷棚式屋頂,這種屋頂式樣,過去在民間使用很少,特別是在自貢這樣的南方地區,因此,顯得獨具風采,氣度不凡。
桓侯宮整個的裝飾也特別考究,屋頂和輪廓線的部分都用泥塑和淺浮雕裝飾,並施以彩繪,用瓷片裝飾,晶瑩剔透,十分漂亮,在台口樓沿還飾以木雕欄板,柱礎用石刻。在數米的樓沿板上就刻有戲劇場景18幅,其中僅人物就多達184人,還有大量的北京配飾,並且這些雕刻都做工精細,狀物擬人皆栩栩如生。
桓侯宮既是當時屠沽行業祭祀奉神的會館,也是他們維護自己利益,決議重大事項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