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華

徐自華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浙江桐鄉人。出身名門望族,是南社女詩人、秋瑾女俠的摯友,其一生由封建社會的大家閨秀轉變為革命志士的摯友,從哀怨命運多舛的舊式婦女成長為投身革命的文藝戰士。

人物簡介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著名女詩人。石門語溪(今桐鄉崇福鎮)人。祖父徐寶謙,號亞陶,光緒庚辰進士,官安徽廬州知府;父徐多鏐,號杏伯,國學生。自華生性敏慧,10歲即解吟詠。徐自華婚後7年,夫亡。年少寡居,以詩賦自遣,並專志樹人,任南潯潯溪女學校長。

人物生平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經褚輔成介紹,秋瑾至潯溪女學任教,與自華相識,兩人一見如故,遂訂生死交。是年入同盟會。冬,秋瑾去上海籌創《中國女報》,自華和妹徐蘊華出資贊助。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2月,自華、秋瑾泛舟西湖,相約“埋骨西泠”。別後,秋瑾赴紹興任大通學堂總理,密謀舉義。五月中,秋瑾為策劃浙江起義急需軍餉,著男裝來崇福找徐自華商量。自華與蘊華悉當即傾奩中飾物約值黃金30兩相助。秋瑾感激異常,為報知己之遇,即脫雙翠釧相贈徐自華,說:“事之成敗未可知,姑留此以為紀念。”臨行,又以如遭不幸請“埋骨西泠”相托囑。當時三女子執手相別的場景是悲壯的。農曆六月六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家人不敢安葬,草草停厝文種山。噩耗傳到崇福,徐自華悲痛欲絕,作《哭鑒湖女俠》12首哀輓,中有“如何立憲文明候,妄逞淫威任獨夫”句,直斥當局。農曆十一月徐氏姐妹即冒風雪渡江去紹興,將停厝在文種山的秋瑾靈柩遷出並護送至杭州,覓地安葬於西泠橋畔。這件事在革命志士中引起極大的震動,以為徐氏姐妹之高義不讓鬚眉。后又與陳去病、褚輔成等密結秋社,以繼遺志,被舉為社長(民國成立后,孫中山曾任名譽社長)。次年九月,清廷御史常徽奏請削平秋墓,參奏主事者徐自華、吳芝瑛為同黨,下令通緝。自華聞訊,避居上海日僑醫院半年。宣統元年(1909),南社成立,與蘊華同入社,以詩詞付《南社叢刊》發表。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發起義,浙江相繼光復,而石門仍為清吏所據。時自華居蘇州,急電浙江都督府民事部長褚輔成救援。褚派革命軍200人攻下石門,全縣光復。辛亥革命后,自華再度排除阻力,為秋瑾復營墓建亭於西泠。1913年,他去上海接辦競雄女校(秋瑾字競雄),慘淡經營,由小學擴充為師範、中學,15年後,交由秋瑾之女王燦芝接管,又將女俠遺物翡釧留置校中,使後人睹物思人,以志不忘。“二次革命”失敗后,資助同志亡命海外;其遇害者陳屍市曹,無人敢收殮,則遣人經紀其喪。1916年,袁世凱稱帝,自華奔走於蘇州、上海間,策應討袁鬥爭。1920年,隨孫中山赴粵,旋奉命回杭為蘇曼殊營葬於西湖孤山,其墓地由自華購贈。晚年多病,回杭主持秋社,歷經艱辛,使秋社、秋祠得以保存。63歲卒,葬杭州市第一公墓。

歷史評價


徐自華一生任俠好義,贊助革命。閑暇時喜吟詠,柳亞子為書墓表,評其詞可與李清照媲美。著有《聽竹樓詩稿》、《懺慧詞》,與小淑的《雙韻軒詩稿》同為後人所重。1941年,有油印本《秋心樓詩詞》行世。其餘詩文則散見於《南社叢刊》各集及報刊中。今人郭延禮輯校《徐自華詩文集》於1990年出版。早期詩清麗纏綿,多抒閨閣情懷;後期愛國憂時,慷慨昂揚,深得時人稱譽。柳亞子有《念奴嬌·題寄塵女士〈懺慧詞〉用定庵贈歸佩珊夫人韻》,其上闕云:“奇才如許,有青綾帳外,謝家瓊樹。生小語兒溪畔路,弄月評花閑住。漱玉新詞,斷腸舊恨,誰辨今和古?娥眉絕世,人間脂粉如土。”將其詞與李清照詞相媲美,足見評價之高。

人物故居


徐自華故居在崇福鎮廟弄19號,系晚清建築,有三廳一過樓。徐氏當年所居樓舍保存尚完整。

革命友誼


徐自華,1873年出生,浙江桐鄉崇福鎮人。徐自華在眾多兄弟姐妹中,深得祖父、父親的喜愛。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內憂外患日甚一日,清政府詔令改科舉,設學堂,實施“新政”。1906年初,南潯富商張弁群仿照上海愛國女校,創辦了潯溪女校,聘請徐自華出任校長。同年3月,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秋瑾經人介紹來潯溪女校執教。徐自華與秋瑾一見如故,朝夕相處,縱談國事,遂成莫逆之交。其後,經秋瑾介紹,徐自華與妹妹徐蘊華一起加入同盟會。秋瑾當時已是同盟會在浙江的領導人之一,她執教兩個月後,決定離開南潯去外地發展。徐自華知道秋瑾志向高遠,遂賦詩唱別。
秋瑾離開南潯后,徐自華由於家父病重,也辭去了潯溪女校之職,回到崇福侍奉雙親。不久,徐自華的父親病故,秋瑾聞訊前來弔喪,在徐家住了半個月,兩人情誼更加深厚。徐自華得知秋瑾在上海籌辦《中國女報》,經費籌集有困難,就慷慨解囊,資助一千多元銀元,妹妹蘊華也變賣了隨身佩帶的金銀首飾,湊足五百元給了秋瑾。得到徐氏姐妹的贈款后,秋瑾很快在上海辦起了《中國女報》,第一、二期得以順利出版。1907年5月下旬的一個晚上,秋瑾突然再次來到崇福徐家。秋瑾告訴徐自華,起義即將舉行,成敗難以預料,故乘去上海辦事的機會特意繞道來與她話別。交談中,秋瑾提到籌劃起義經費的種種困難。此時徐家已衰落,徐自華寡居后,獨自養育一對兒女,經濟實為拮据,她即將自己的積蓄和首飾約合黃金三十兩傾囊交付秋瑾作起義經費。秋瑾十分感動,自手腕褪下翡翠玉鐲一對,回贈給徐自華作留念。對此徐自華事後作了《哭鑒湖女俠》:
過從夜半叩柴扉,握手心驚瘦若斯。痼疾愈深嗟乏術,重衾猶冷泥披衣。熱誠愛國遭誣易,公益忘身力疾歸。凄絕一聲依去也,至今耳畔尚依稀。
7月,革命黨人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殉國,一周后,秋瑾也在紹興被捕,從容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徐自華聞訊悲痛欲絕,寫下了十二首《哭鑒湖女俠》詩,直斥清廷,痛悼摯友。接著又寫下《秋女士歷史》、《秋瑾軼事》、《祭秋女士文》等詩文,在《時報》、《小說林》、《神州日報》發表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秋瑾遇難三月,徐自華就籌劃葬遺骨於西湖之事,沒料到愛女梅蓉突患白喉,不治身亡,又遭失女的再次打擊。但她強忍悲痛,頂風冒雪渡錢塘江來到紹興秋家,與秋瑾大哥秋譽章昏夜持火炬進山找到秋瑾之棺,又商定好秘密運送秋瑾靈柩到杭州的行程,才又返回杭州,出資在西湖西泠橋邊買到一塊墓地。1908年1月25日,秋瑾被葬於西泠橋畔,吳芝瑛親書墓碑“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然後登報發布“會祭鑒湖公函”。2月下旬,在西湖鳳林舉行有四百人參加的追悼會並謁墓致祭,徐自華在會上報告了營建秋墓的經過。不久,徐自華撰寫的《鑒湖女俠秋君墓表》由吳芝瑛手書,石印成冊,分贈友好。陳去病、褚輔成、姚勇忱等數十位志士相約成立秋社,共推徐自華為社長,決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秋瑾殉難日舉行紀念活動。
同年10月,清御史常徽來杭州,巡遊西湖時發現了秋瑾墓。常徽回京後奏請“平毀秋墓,緝拿吳徐”,清廷立即下旨,令浙江巡撫嚴行查辦。消息見報,輿論鼎沸。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未敢整治徐自華和吳芝瑛。秋瑾靈柩則由秋家人領出遷回紹興,後來又被秋瑾兒子王沅德派人運往湖南湘潭。
1912年元旦,徐自華在杭州召集秋社同人募資重營秋瑾墓,親自擔任營葬事務所主任。她發布《西泠重興秋社並建風雨亭啟》,為重興秋社事致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尋求支持,並上書省議會提議迎秋瑾遺骸還葬西湖,後派秋社社員陳去病和秋瑾之妹秋理前往湖南迎靈還鄉。
經過半年多的呼籲奔走,秋瑾靈柩終於從湖南運回,第二次被安葬在青山綠水環繞的西泠橋畔。秋瑾墓旁邊有座湘軍將領劉典的祠堂,經省議會議決,沒收祠產撥歸秋社,改作鑒湖女俠祠。從此,秋社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黃興、陳英士、孫中山等先後來秋社致祭,孫中山還應徐自華之邀面允擔任秋社名譽社長。
1913年春,41歲的徐自華,按照孫中山的建議到上海接辦競雄女校。這所學校是1912年7月,革命黨人王金髮、姚勇忱創辦的,以此紀念秋瑾。她之後執掌該校16年之久。在這16年內,徐自華將小學擴充為中學及師範學校,學生也從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幾百人。聘請陳去病、胡樸安、黃賓虹、葉楚傖等名師執教。
“二次革命”失敗后,在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下,有的革命黨人被迫亡命海外,徐自華總是給予力所能及的資助,對無人敢收殮的遇難者遺體則派人料理其後事。後來袁世凱復辟帝制,舉國聲討,徐自華奔走於蘇州、上海間,策應討袁鬥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些革命黨人以競雄女校教師身份為掩護,進行倒袁、反軍閥的鬥爭活動。
1927年7月,秋瑾的女兒王燦芝大學畢業,徐自華便把競雄女校交給她接管,並將秋瑾當年所贈玉鐲交還給她,勉勵她繼承母親的遺志。並作《返釧記》記其事。《返釧記》發表后,被當時中學國文教科書選錄。
1935年7月12日,徐自華走完63年人生旅程,病逝於西湖秋社,兒子梅馨從江蘇趕來治喪。徐自華的遺體先葬於杭州第一公墓,后遷葬至西湖孤山北麓,與秋墓遙遙相望,柳亞子為她撰寫了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