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台灣島自然保護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1988年建立,總面積為47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珍稀動物雲豹台灣黑熊藍腹鷳、黑長尾雉等及其棲息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保留區位於台灣省台東、屏東兩縣交界處的大武山。

基本介紹


主要保護對象: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原始林、高山湖泊
面積(公頃):47,000
範圍:大武事業區第 2-10、12-20、24-30林班;台東事業區第18-26、35-43、45-50林班及第51林班扣除礦業用地及礦業卡車運路以外之土地,台東縣界內屏東林區管理處之巴油池及附近縣界以東之林地
管理機關:台東、屏東林區管理處
公告日期:1988.06.08
此處成立保留區的呼籲,始自二十多年前 Dr. Severinghaus (謝孝同博士),於本區發現數量頗多的帝雉和藍腹鷴,然而其建議並未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1986年,美國動物研究專家 Dr. Rabinowitz (羅彬慈博士) 訪問台灣,並認為大武山地區能是本島雲豹最可能出現的地區。
其時保育風氣已開,農委會開始邀集各方面的研究學者,前往大武山實地進行調查,在連續數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資訊,也促使農委會在1988年1月將本區公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47,000公頃,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自然保留區,比陽明山和墾丁國家公園還大。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中央山脈南端的東向坡面,台東縣轄的太麻里、金峰、達仁鄉境內,亦即在台東林區管理處轄之台東事業區18~26,35~43(41部分林班),45~51(51部分林班),大武事業區2~10、12~20,24~30林班及屏東林區管理處轄屏東事業區第25林班巴油池部份,範圍涵蓋知本、太麻里、金侖、大竹、利嘉等五大溪流的集水區,海拔高由200~3100公尺之間,面積廣達47000公頃,是目前台灣地區所存留面積最大、林相最完整的天然闊葉樹林地。
行政區域上隸屬台東縣太麻里鄉、達仁鄉及金峰鄉境內。西以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武山為界,與屏東縣相鄰,北端距台東市約20公里,東側離太麻里約16公里,南界與大武山之距離約17公里。
中央山脈主稜線在知本主山以南,突然向西轉又再向南折,並爬升接上霧頭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及衣丁山等,構成大武地壘。本保留區就位為於上述山頭相連之稜線的東向坡面,此一稜線為南台灣主要的分水嶺。所以,本區的河流大多為向東注入太平洋,為知本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及大竹溪等的上游集水區。

環境概述


由於本區的高度分佈範圍極廣 (海拔高度 200~3,100公尺),溫度隨海拔的不同而有差異。在200公尺處的山區,年均溫22.5℃,一月平均溫16℃,七月均溫27℃;3,000公尺以上年均溫則是7.5℃,一月均溫15.5℃,七月均溫11.5℃。本區雨量豐沛,年雨量在4400~4800mm間,四月至九月雨量較多,屬重濕型氣候;乾燥的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降雨較少,約50mm/月,多雨的夏季(4月至9月)則約500~800mm/月,雨季時量多而雨日少,降雨急劇密集,常有洪水氾濫,造成河床急速下切,其向源及向下侵蝕力強,造成大量岩屑,泥砂隨洪流下注入溪。
本保留區包含三種基本地質岩層,即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的片岩,始新世的畢祿山層及中新世的蘆山層,主要是以頁岩、板岩為主,時夾雜細砂岩及石灰岩之薄層,地層構造劈理,褶皺軸大部份呈南北或北北東走向。
台灣地狹人稠,中低海拔之林地大多已開發或有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相對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在中低海拔區域仍有大面積的原始闊葉林,而中高海拔之林相也因沒有公路貫穿,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由低海拔至高海拔林相完整且連續,是台灣難得一見之區域,這種棲息環境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裡可以找到許多代表台灣特色或族群接近滅絕的種類。
除林相完整及野生動物種類多之外,本區地形也是相當多變的。由於山勢高、坡度陡峭,區內的河川湍急,具幼年及壯年河川的特徵,河道窄、兩岸與河床落差大,瀑布、壺穴、急湍、深潚時而可見。太麻里溪流域的山崩多,規模大,亦為特色之一。此外,相連山頭的稜線上,多屬斷崖峭壁,怪石嶙峋,縱走艱難,登頂不易。
保護區境內之高山湖泊於北方有大鬼湖,位於荖濃溪上游;西北方有小鬼湖 (又名巴油池),位隘寮溪之上游。
本區總面積47,000公頃,大多屬國有林地。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自然狀況。森林覆蓋區約佔93%,其中天然林佔大部分。其他道路、建築、工礦用地所佔面積很少。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為活動在此不頻繁,大部分地區仍保有自然風貌。

生物資源


因氣候因素所造成之林相分佈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包括亞熱帶闊葉樹林群系,暖溫帶闊葉林群系,暖溫帶針闊葉混淆林群系及冷溫帶針葉林群系,幾已包括本島各類型氣候植群帶,另也因受到緯度偏南溫度較高之影響及山體高度之不足,使得冷溫帶及暖溫帶之針葉樹植物社會極度簡化,此亦成為本區之重要特色;如台灣中北部山區常見之針葉樹雲杉、台灣扁柏、香杉、台灣杉、威氏帝杉、肖楠在本保留區中均缺如,但闊葉樹卻更豐富,因此本區生物社會龐雜度極高,而這種生態環境極可能仍有台灣雲豹之棲息而普受重視,此外屬於文資法公告之臨絕動物-台灣黑熊、水獺、藍腹雕、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高身鏟頷魚等族群量仍尚豐,而台灣獼猴、山豬、山羊、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更是生機旺盛;由於本區高山峻岭,河川多而水流湍急,斷崖多而地勢陡峭,目前人為干擾破壞尚少,森林植被仍保持自然狀態,可說是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本區至少有哺乳類28種、鳥類85種、兩棲類10種、爬蟲類22種、魚類19種、蝴蝶28種,另昆蟲種類則繁不勝數。因保留區面積遼闊及受地形、交通、氣候、時間及人力等因子影響,未能作全面之調查,因此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可能還孕育著更多更豐富的動物資源。
因雨量充足,本區植被的分佈隨海拔高度而有變化,由低而高可分為:(1) 熱帶季風雨林群系,指標種是茄冬、大葉楠、澀葉榕、菲律賓榕、咬人狗、山棕;(2)亞熱帶山地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大葉校櫟、毽子櫟、卡氏儲、錐果櫟、三斗石櫟、青剛櫟、五掌楠、紅楠、日本楨楠;(3)暖溫帶山地針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森氏櫟、昆欄樹;(4)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紅檜、紅豆杉;(5)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鐵杉、雲南冬青。各林相連接,森林破碎程度最低。
本區的動物資源由於人為干擾小,地形複雜,林相保存完整,不論就種類和數量而言,和玉山、太魯閣和雪霸國家公園相比,各具特色,同為本島值得保護之處女地。本區擁有數量頗多之珍貴稀有和瀕臨滅純種保育類,尤其是雲豹的可能出現,可以說明本區整體生態系之良好狀態。

保育現況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遼闊,為台灣面積最大的自然保留區,轄區高自然度區域高達90%以上,尤勝台灣本島之五個國家公園。本區於七十七年元月間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原始森林,高山湖泊,依該法之規定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目前該區每年均編有年度管理維護計畫,由管轄之台東林管處主道,配合大武工作站,以組隊、僱用臨時工方式,並會同該區之行政,警政單位嚴格執行保育巡邏工作,拆除保留區內之違獵陷阱,及勸阻非法狩獵、毒、電魚等行為,以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
本區面臨的其他威脅包括有小鬼湖與比魯溫泉的遊憩壓力,亟應透過管理,勸止、溝通、協調,甚至控制遊客人數,使保護區維持一定的品質。
本區涵蓋面積遼闊,入內的路又多,有知本林道、依麻林道、大溪林道、大武林道及其他鄉間小徑。入口處均未設置管制站,只有設告示牌。此外,管理單位派專員不定期巡邏執行獵具的拆除,並於保留區鄰近地區召開村民大會,派員宣傳自然保育觀念。並不足以防止民眾任意進入本區,登山遊憩或盜採各種資源。預定闢建公路 (新南橫高速公路) 更是備受爭議。
建議設置管制柵門,阻止機動車輛進入本區,可減少狩獵及盜林的壓力。此外,設置管制站和建立完備的巡邏系統就更能發揮管理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