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西鎮

蒼山西鎮

蒼山西鎮位於漾濞彝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點蒼山西麓,東以點蒼山脊為界與大理市相交,南接平坡鎮,西連富恆、太平兩鄉,北依漾江鎮。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500米,國土面積372.03平方公里,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人民政府距州府大理市(下關)32.6公里。大漾二級公路直達境內,老320國道,省級平甸線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水力、植物、動物、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民族遷徙


回民禮拜
回民禮拜
青銅器時代的“漾濞蒼山崖畫”證明遠在三、四千年以前,漾濞蒼山西鎮就有人類的祖先居住。境內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兩漢至清的文獻稱彝族為“烏蠻”、“羅羅”,彝族自稱“臘羅撥”“土族”等。
境內的漢族最早進入在明代,明軍將領傅友德、藍玉、沐英統帥大軍平定滇西,部分官兵被留守在漾濞,設衛屯田,繼續平定地方,他們成為漾濞漢族最早先民,主要分佈在漾濞江河谷一帶,現今境內的漢族大部分都是他們的後裔。
回族也是外來民族,他們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後裔,在元朝時隨忽必烈攻佔大理的部分回軍官兵,奉命在漾濞駐防和屯田,成為首批落籍漾濞的回族先民。清朝杜文秀起義失敗后,各地回族遭到清軍屠殺,漾濞回族也未能倖免,一部分逃匿,大部分遭殺害。光緒三年(1877年),蒙化直隸廳奉命招撫流落外籍的回民歸籍復業,此後陸續又有經商者落籍。
白族自稱“白尼”、“白伙”。白族是大理洱海地區的土著民族,從明代開始,他們中的部分到境內,主要從事做手藝(裁縫、鞋匠、銀匠等),經商、從教,隨後在境內定居下來,成為境內最早的白族先民。歷史上稱他們為太和籍,新中國成立前,在上街還設有“太和宮”會館。
苗族的祖籍多為貴州和四川,他們於清代晚期和民國年間由鄰境進入境內,主要聚居在境內花椒園村小水塘,白羊村石打牛。
境內還有傈僳族、藏族、納西族、壯族、水族等民族,都不足百人,多是因為經商或婚配、就業進入,主要分佈在機關單位,少部分在農村。長期以來,境內的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蒼山西鎮輝煌燦爛的文明歷史

資源環境


地理氣候

蒼山西鎮位於漾濞彝族自治縣中部偏北,東以點蒼山脊為界與大理市相交,南接平坡鎮,西連富恆、太平兩鄉,點蒼山西麓,是一個河谷、山地、高山相間分佈的大鎮。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撥高差大,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500米,立體氣候突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18.3℃,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國土面積372.03平方公里。

漾濞江水資源

蒼山西鎮擁有8.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可開發的總裝機容量達30萬千瓦以上。1978年以來,先後建成雪山河一、二、三、四級電站、栗樹坡電站、石月亮河電站、紫陽河三、四級電站、廣溢河電站共12座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11萬千瓦。蒼山西鎮修建水利工程17件,其中全縣唯一一座水(一)型水庫在境內淮安村小春壩,總投資1715萬元,於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經濟植物

由於氣候溫和,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優越,境內林木、經濟果木、林副產品、古樹名木等資源非常豐富。有森林野生經濟植物1000餘種,中草藥植物200多種,森林花卉數百種,林中食用菌50多種。
其中名貴葯類植物有:蒼山貝母、雲茯苓岩白菜等。
名貴花卉植物:杜鵑、蒼山杜鵑山茶、蘭花、報春花、龍膽花、百合花等。
名貴食用菌有:松茸乾巴菌、黑木耳、香蕈、雞樅等。

珍稀鳥類

綠色山林和良好和生態環境,為鳥獸棲息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條件,境內鳥類種類已達100種以上,其中珍稀鳥類有綠孔雀白腹錦雞、雕等。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狒猴、水熊貓、黑熊等。

果木栽培

蒼山西鎮經濟果木栽培歷史悠久,是經濟果木種繁多的地區之一,境內盛產優質大泡核桃,其中核桃乾果年產量1800萬公斤,境內光明萬畝核桃生態園成為全省至全中國乾果發展基地的一個典範,享譽中國。水果品種眾多,優質品種有秀嶺玉香梨、漾濞清脆李、李家莊蘋果。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等,聞名遐爾的香軟米曾是古代進獻宮廷的“貢米”。特色經濟作物有樹頭菜、魚腥草、蕨菜等。

礦產資源

境內位於甸滇西地槽皺系成礦區,地質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有大理彩花石、銅、鐵、錫、鋅等,現經地質部門勘察清楚的礦床礦點共5個,現初步開發利用的有:塔盤山銻礦,彩花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其中大理石(彩花石)蘊藏量十分豐富,屬特大型礦床。

經濟發展


2006年末,蒼山西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0973萬元,比2005年增長10.6%;蒼山西鎮糧食總產1565.2萬公斤,比2005年1534.5萬公斤,增加2%,農民人均純收入1858元;2007年1至9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7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4億元,工業增加值2853萬元,財政總收入485.1萬元,其中,國稅收入62.13萬元,地稅收入418.08萬元,非稅收入4.89萬元。
生態林
生態林
2006年蒼山西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6000畝,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全年共種植經濟作物12000畝,特色作物8700畝。2006年末核桃種植面積達11萬畝,2007年新種植核桃2.1萬畝,其中在常耕地內種植1.83萬畝,荒山荒坡種植0.3萬畝,核桃總產量達1800噸,產值4500萬元。僅核桃一項人均收入近600元。山區糧農逐步成為生產核桃為主的果農。積極探索壩區農民增收渠道,2007年種植烤煙150畝,收購煙葉500擔,煙農取得了較好效益,為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基礎。
2007年蒼山西鎮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改工作涉及7152戶31420人,排查糾紛743起,調處566起,調處率76%,美翕、金星、淮安、石鍾、光明完成微機錄入,其中美翕村完成《林權證》發放。完成人工造林1300畝,封山育林1100畝,村莊四旁植樹、義務植樹0.8萬株,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0100畝,2007年兌現退耕還林現金補助262.6萬元。
蒼山西鎮以水電推動式的工業化取得新突破。廣益河電站、紫陽河一、二級電站、雪山河三、四級電站、木瓜樹電站、栗樹坡電站等一批電站的建成發電,水能資源開發邁出新步伐。
蒼山西鎮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活力開始迸發。到2005年招引落戶蒼山西鎮的企業已達24戶,現已建成產生效益的企業20戶,引進的林興汽車貿易公司、大理宏達林業運輸車隊,2007年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319戶,從業人員3414人。

特色產業


優質軟米種植
優質軟米種植
以核桃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以光明核桃生態園為龍頭的核桃產業不斷壯大,蒼山西鎮累計新增種植核桃面積3.4萬畝,核桃總面積達10萬畝,產量1800噸,產值1955萬元。成功引進涵軒公司到蒼山西鎮發展核桃產業,種植和管理達到了區域化、集約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核桃加工業快速發展,現有核桃加工大戶20戶,年加工、銷售核桃2000噸。以秀嶺玉香梨基地為龍頭,鼓勵和扶持農戶種植玉香梨5000餘畝。同時,加強科技服務,指導農戶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蒼山西鎮是全縣的農業大鎮,也是全縣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大春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小春糧食作物以種植蠶豆、小麥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蘭花籽為主。大浪壩農業綜合片區開發取得新成效,以魚腥草、蔬菜種植為重點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經濟作物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馬廠、金星蔬菜種植歷史悠久,主要供應漾濞縣城區人口,部分供境外。境內白羊、金星種植的魚腥草品質優良,一部分供製藥廠做製藥原料,一部分作蔬菜食用,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部分還供向大理等州內市場。
境內山區自然草山寬廣,氣候溫和,主要發展以黃牛、黑山羊、騾、馬為主,放養型的畜牧業,以圈養為主,養殖生豬、水牛、奶牛、雞等。畜牧業的發展上,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突出以草食型、節糧型畜禽特別是優質肉牛和黑山羊的發展為重點。畜牧業穩步發展,總收入達3414萬元,畜牧業已成為富民興鎮的支柱產業。

科教文衛


蒼山西鎮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小學16所,托幼所1所,有教職工300多人,教學班150多個,在校學生6500多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
民間傳統的有彝族、苗族打歌,嗩吶吹奏、打陀螺等。現蒼山西鎮共有文藝隊13支,組織開展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大力培養文藝骨幹。每年春節組織龍燈隊進行耍龍花燈歌舞表演,增加節日氣氛。
核桃文化廣場建成后,每天傍晚在核桃文化廣場進行打歌活動。淮安村、馬廠村、密場村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隊,老年體協組織的老年文藝隊、腰鼓隊,平時自娛自樂,遇節慶日也參加表演。
2005年蒼山西鎮文化站有工作人員6人,電影放映機2套,在蒼山西鎮範圍內開展電影的巡迴放映活動一致得到城鄉居民一致好評。有圖書室一個,藏書2700多冊,有村文化室17個,萬村書庫5000多套。

社會保障


2006年,蒼山西鎮社會保障體系與服務功能逐步健全與完善,蒼山西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518人,參合率達81.92%,有效緩解了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得到緩解。有138人購買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8名“五保”人員按時足額領取生活補助金,有1924戶3867人分別享有農村特困居民最低保障金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基礎設施


一、市政建設方面
平漾公路、小春箐水庫、雪山河一、二大橋、中國核桃文化城等一批基礎設施的相繼建成,改善了蒼山西鎮的發展條件和人居環境,為蒼山西鎮各項事業又快又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交通建設方面
從2005年至2007年,新修村組公路45千米,彈石路面改造7千米,柏油路面改造8千米,村組道路水泥路面硬化6千米,修復疏通水毀公路15千米,架設小型橋樑6座,積極開展了平甸公路的協調工作。
平漾二級公路
平漾二級公路
三、實施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投資28萬元建成人飲工程5件。投資35萬元,完成三面光溝渠改造11條,13.5千米,修復大小溝渠23處,保證了農業生產正常用水。投資90餘萬元,實施完成馬廠、河西、淮安、金星高穩產田改造項目9件,推進高穩產田(地)改造步伐。完成一中高中部一期征地工作,投資90萬元的河西完小教學樓竣工並順利投入使用。投資55萬元,完成花椒園、沙河、秀嶺和河西4個村的村兩委辦公場所新建和改造工程。
四、認真實施信息基礎工基站完成沙河移動機站建設
廣播電視、電話通訊網路覆蓋面不斷擴大。鎮機關共配置計算機33台,大多數站所均已上網際網路,為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工程奠定堅實基礎。大力推進農村中級電氣化建設,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

旅遊資源


蒼山西鎮地處縣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山川秀麗,文物古迹薈萃,載入《雲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雲龍橋、唐標鐵柱遺跡、普光寺、古清真寺等省、州、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崇禎年前的雲龍橋,是古絲綢之路博南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橋。境內的博南古道遺址,青石板鋪築的古街,如今還依稀回蕩著過往馬幫的鈴聲。作於3000多年前的石門關蒼山古崖畫,是雲南省境內圖像最多、面積最大的一組崖畫,畫面生動反映了先民們狩獵、放牧、採摘、舞蹈等生活場面,具有極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蒼山馬龍峰下的石門關為斷岩峽谷,谷深數百米,長千餘米。兩崖對峙,壁削千仞,花草倚石,藤葛攀岩,飛瀑重疊,清流穿峽,懸空棧道扶天直上,奇險獨絕,風景幽秀,是省級風景區。曾有遊客撰文說,石門之險可比華山,石門之水遠勝黃龍,石門之幽比肩青城,不看石門關枉到雲南走。
改革開放以來,蒼山西鎮的旅遊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和開發,境內的自然景觀還有百丈岩橋、白石懸鐘、鳳山雨霽、漾江獨石、西坡野杜鵑花海等,同時一批人文景點如光明萬畝核桃生態園、秀嶺梨園等引起了遊客的廣泛關注。

人口


2021年7月,漾濞彝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蒼山西鎮人口數為436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