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
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徠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中國文學當中一門終身學習的課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養。我以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於:第一,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否則,分裂的人格只能產生分裂的觀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於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於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於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當然,人格的這些基礎作用並不是絕對的,而往往是相對的,同時它還與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意識發生相互的影響和轉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總之,人格狀態可以說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一般被理解為由的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質。人格與人的先天秉賦密切相關,但更與後天的生活環境、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也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關。因此,人格實際上是共性的人類文化和個性的心理特質的統一,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誌,也是民族性格的標誌。
一般來說,人格教育和養成的內容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日常習慣的養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禮儀”觀念即是對養成良好習慣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養成,包括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在這方面,應當教育人們養成樸素、節儉、惜物、恬淡和衛生的生活方式,反對和拋棄奢侈、糜爛、浪費和過度的生活觀念。第三,心理傾向的養成,主要是外向或內向心理傾向的養成問題。
一般來講,外向的心理傾向易於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觀念易於波動變化的問題;內向的心理傾向易於穩定和求同,但卻存在僵化和不易靈活變通的缺點。良好的心理傾向教育可能應當是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中和”狀態。同時,在心理傾向上,還要注意培養人的獨立氣質和自主能力,並把這種氣質能力與遵從社會規範、服從公共權威的“順從”意識結合起來,而不能一味地認為獨立就是好的,順從就是錯的。再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生活普遍優裕的情況下,要牢記“生於憂患”的教訓,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挫折訓練,培養吃苦精神、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際習慣的養成,人際習慣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係,而是指作為人格的一種表現,是人在人際關係方面養成的天然性趨向,也就是不加人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種內在人際自然力。人際習慣一般可分為和諧習性如善於協調、寬容、忍讓、妥協、合作等等和對抗習性如爭奪、競賽、苛求、攻擊、分裂、爭鬥、孤立、自我封閉等等兩種。這兩種習性對於養成人的道德行為和思想意識關係極大。
一般情況下,應當以教育和養成人的和諧習性為人格培養的目標,而應當消除對抗習性,即使在成人人格養成中,對抗只能作為一種權宜性人際關係或工作手段,而不應當成為一種人格習性。否則,社會的人際關係惡化,人與人的對抗和爭鬥是不可避免的。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注意克服現代思想觀念中不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繼承和培養傳統的“無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努力使人們達到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獻的人的境界。
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但是,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氣花在了正面的、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而很少從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因此,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這裡僅從人格培養的角度提出幾點應當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於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並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須採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內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中國文化從小對兒童進行“灑掃、應對、進退”方面的教育,就是從勞動、言談和禮儀方式培養其人格自覺性。西方社會也十分重視人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減少其依賴性;教育兒童愛護一草一木,愛護環境,由此培養其熱愛家園、熱愛國家的基本情感。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們應當積極吸取。第三,必須採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強制教育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制裁的基礎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應當慎重採用才行。第四,必須採取啟髮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狀態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應當想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探索熱情和思考習慣,並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達到“憤”和“悱”的臨界狀態下,教育者適時“啟”之“發”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頂”,頓然醒悟,從此對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銘記於心,沒齒難忘。第五,必須運用無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說明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響力。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往往以教師作為人生的標準和社會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著學生。在社會中,位尊勢重的人的言行同樣在“暗示”著周圍的人:人應當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為人。可見,無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於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潤往往比暴雨的沖刷更有益於萬物的生長一樣。做到這一點,有賴於教育者高度的素質修養。說到底,教育者也有一個不斷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斷提高的問題。這也說明了人格教育是社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化的,全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形成,要靠每一個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響。這正應了《禮記 大學》中的那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科學,它以人的思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轉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是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個複雜的網路系統,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有:
(一)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二)研究普遍聯繫、錯綜複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係,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領導職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業務領域中去,以及促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問題。
二、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規律。人的思想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產生了人的需要,需要產生人的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一定的行為結果經過反饋,調節需要,強化動機,重新支配人的行為。這種體現思想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周期運動,形成人們的思想活動過程。
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思想行為形成、發展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人的現實表現入手,分析支配行動的思想動機,再從思想動機分析產生該思想的客觀外界條件,然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創造和改變外界環境,使之具有產生好的思想動機的外界條件,從而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動機,並幫助人們採取科學的方法,爭取獲得儘可能好的行動結果。這種改變引起需要的客觀外部條件,掌握人的需要,改變動機,控制行為的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的規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能變成學生心目中的“招牌課”嗎?賈鳳姿老師用她的實踐給出了漂亮的答案。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來說,這門課至關重要。但是,不容迴避,不少大學生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枯燥乏味的“學分課”。身為思政課教師的賈鳳姿的回答是:只要學問鑽研得“真”、課堂付出得“真”、對待學生感情用得“真”,思想政治課一樣可以成為啟迪思想、感化心靈的熱門課。賈鳳姿的成功首先源於她學問的“真”。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實際形成大量的創新理論,這些理論創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質,開闢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而如何理解和傳播這些創新理論,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歷史與現實作深入的研究。我們看到,28年來,賈鳳姿一刻也沒有放棄對理論的研究與學習,一刻也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一刻也沒有放鬆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並最終用學問的“真”換來學生對理論認識的“透”。賈鳳姿的成功還源於她付出的“真”。在課堂上,她總能將複雜的理論變得深入淺出,把枯燥的內容演繹得繪聲繪色。她帶領學生一起探討現實問題、思考社會現象,和學生一起用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分析辯論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解決辦法。“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課堂上成功的背後是賈鳳姿所做的大量史料和案例準備,苦心鑽研、不斷創新的教學方式,更是來自對課堂教學那份崇高的責任感。賈鳳姿的成功還源於她感情的“真”。教育不僅是給予學生知識,還要對其人生給予正確的指引,最有效的教育其實是從心靈層面激發學生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活力。而要做到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懷著十分真摯的感情,努力做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引人。賈鳳姿懷著真情走近學生的心靈,懷著一顆愛心走近他們的生活,賈鳳姿不僅是學生課堂上的老師,更是他們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母親”。認真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賈鳳姿把全部才華和激情都傾注於大學課堂,將真理化作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為他們指引出正確的前進方向。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和真情,就一定能開創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新境界,也一定能用知識和真理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教育法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每一項內容又可具體分為許多方面。
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包括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教育,中國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教育。
集體主義教育包括尊重、關心、理解他人,集體成員之間團結協作的教育;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關心社會,為家鄉、社會的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的教育;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國家利益關係的教育;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社會主義教育包括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常識教育;鄧小平理論教育。通過教育使學生正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擁護黨的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想教育包括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社會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樹立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堅定信念。理想教育應當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和科學信仰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社會、人生、事業等方面樹立正確的理想與奮鬥目標。
道德教育包括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道德評判能力的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職業道德和環境道德教育。
紀律與法制教育包括憲法及有關法律常識和法規的教育;知法守法,維護社會穩定,運用法律武器自我保護和抵制違法亂紀行為的教育。要讓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培養學生自覺遵紀守法、勇於同違法現象作鬥爭,服從國家和集體的統一意志並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國防教育包括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捍衛祖國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教育;軍民團結教育和對普通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在校生進行基本軍事訓練。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使他們初步具備基本的軍事素質和技能,自覺地捍衛祖國的尊嚴、獨立和統一。
民族團結教育包括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宗教觀的教育;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民族團結歷史的教育。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和宗教政策,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中徠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因此,在教育活動中要始終堅持把那些世代相傳、長期積澱下來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弘揚下去。同時,要努力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成果,凡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的外來文化,特別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經濟管理和其他管理經驗,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優秀的文學藝術、文化思想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等等,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吸收。
專業知識
主幹學科:法學
門類:政治學類
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與方法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
6.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政治學、教育學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思想政治道德觀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倫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專業實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如學生政治輔導員、少先隊輔導員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或教育學學士
本課程要求考生要求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發展歷史及研究現狀,掌握基本概念,能夠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
1、緒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2、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繼承與借鑒:正確處理繼承、借鑒與發展、創新的關係;對剝削階級社會思想道德教育資源的借鑒和利用;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立和發展。
3、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主要理論依據。
4、思想政治教育的範疇:思想與行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內化與外化;疏通與引導;教育與管理;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
5、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規律: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及其規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結構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規律。
6、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7、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
8、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認識和研究:認識教育對象的意義和方法;教育對象的特點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
9、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目標確立的依據;目標的類型與特性;目標的內容及實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10、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原則和方法。
11、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含義、特點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調節機制;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發展趨勢。
12、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結構和職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及培養;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選拔和管理。
1.考試題型:名詞解釋、簡述題、論述題
2.比例:簡述題(90分);論述題(60分)
考試內容均為筆試,考試時間為三小時(滿分150分)
列入時間 | 列入院校 |
2021年6月 | 西南石油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