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

霸凌

“霸凌” :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於社會中,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或者是因嫉妒等個人原因對其進行辱罵和諷刺。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啟動開展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

名詞概述


“霸凌”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中文音譯同時也兼具了意義。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A student is being bullied or victimized when he or she is exposed, repeatedly and over time, to negative actions on the part of one or more other students. (Olweus 1986 and 1991)
由此可知:霸凌並非為偶發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學生,會重複發生,並不只一次地被欺負;霸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路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博客(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名詞特點


一般來說,霸凌尚有下列特點:男孩與女孩同樣地都會有霸凌行為;從學生的自我報告研究中發現,男孩比較會進行霸凌行為;

時間場合


霸凌在許多種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但主要是發生在當成人無法注意到每一位學童的時候:
1.上下學途中;
2.午休時間及課程休息時間;
3.體育課時間;
4.放學后;
5.在廁所中;
6.有些學校會有校車,有時在校車上也會發生;
另外有些學生報告指出,有時在課堂上也會發生霸凌事件,當老師的注意力放在大部份的學生上,而忽略小部分的學生時發生。

暴力霸凌


暴力霸凌,系指是霸凌的一種,同時也是對學校、受害者最具有傷害力的形式。暴力霸凌發生的形式如下:
1.在同校中發生。此種情況在不同年級或不同班級及同一年級時皆可能發生。
2.在不同校中發生。暴力霸凌有時會出現不同校的學生間發生,也有可能為高中生霸凌國中生,國中生霸凌高中生。這種情況雖然比在同校中發生的少,但多數發生時皆會造成嚴重傷害事件。
3.社會介入。在所有的暴力霸凌情況中,以校外社會青年介入霸凌事件對校園的傷害最為嚴重。因此,校方需與警政單位配合,積極杜防此類情形發生。
另外,國內學者(台大心理張欣戊)發現:學童年齡在13~18歲之間時,出現暴力霸凌的頻率遠高於其它年齡層。因此,國中、高中/職之老師需特別注意學生之霸凌行為。

學生影響


霸凌事件對學生產生許多不良影響,嚴重者會毀掉學生的人生。不單單是受到霸凌的學生會產生情緒問題、課業問題,進行霸凌的學生亦有許多不良影響。

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又稱 校園欺凌或 校園暴力,指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校園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部落格等交流平台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路霸凌。

霸凌危害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只有23%。
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和非直接霸凌4種。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和進行肢體霸凌,女生受到和進行言語霸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
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
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後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

如何解決


霸凌行為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重視,老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注意他們可能發生的情緒變化,並且及時查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妥善解決相關事情。社會上面要多關注兒童,多舉辦公益性的活動,得到他們的認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霸凌造成的影響
霸凌者被霸凌者
有暴力傾向,容易引起更多糾紛與打架事件喪失自信心
會有破壞公物行為在學校常有害怕之情緒 (害怕到廁所…)。
會有竊盜行為出現因對學校產生恐慌症而曠課
較會出現吸煙行為容易做惡夢,或者有睡眠不足情況
吸毒行為會比一般人高易有憂鬱症的傾向
會曠課、逃學會產生自殺的想法
會攜帶武器學業成績下降
反社會行為傾向比一般人高
除了上列問題之外,霸凌對青少年稍後的人生亦會產生重大影響。上述說明中,僅列出霸凌對當事者的影響,然而有更多的研究指出,霸凌對其他學生(旁觀者)造成的負面影響:霸凌會在校園中營造恐懼、不互相尊重的校園風氣。而這些負面的校園風氣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

治理行動


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啟動開展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
通知要求,本次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的重點是指導各地進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織牢聯動網路,健全長效機制,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主要採取六項舉措:一是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對所有中小學校和在校學生開展全面排查,對可能發生的欺凌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二是及時消除隱患問題。對排查發現的苗頭跡象或隱患點,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做好疏導化解工作,切實防止學生欺凌事件發生。三是依法依規嚴肅處置。對實施欺凌的學生,視情節輕重,分別採取批評教育、警示談話和紀律處分、訓誡、轉入專門學校等懲戒措施。對遭受欺凌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四是規範欺凌報告制度。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凌,學校要及時制止並進行調查處理;情節嚴重,要及時報告,並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五是切實加強教育引導。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學生欺凌防治專題培訓,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六是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責任、預防、考評、問責機制,切實做到警鐘長鳴,防患未然。
通知強調,做好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底線要求,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周密部署;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指導學校不斷改進防治措施,確保治理行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