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是kē,基本含義:骨頭上的突起,多長在骨頭的兩端,亦指大腿骨或膝蓋骨。字從骨從果,果亦聲。“果”本指“瓜果”。“骨”與“果”聯合起來表示“骨節兩端圓形隆起物”。本義:骨節兩端果丸形凸起物。

說明:骨節兩端果丸形凸起物是在動物體內的肘、膝部位,外觀接近果丸之形,觸感接近瓜果,且和瓜果一樣外皮很薄,所以命之曰“骨果”,即“髁”。

髁的常用組詞有髁身 膝髁 謑髁。

基本釋義


髁 kē ㄎㄜˉ
● ● 骨頭上的突起,多長在骨頭的兩端,亦指大腿骨或膝蓋骨。

詳細釋義


髁kē
〈名〉
● ● 股骨 [tighbone;femur]
髁,髀骨也。——《說文》。段玉裁注:「髀骨,猶言骰骨也。」
● ● 尾骨 [coccyx]
髁,尻骨。——《一切經音義》引《三蒼篇》
● ● 踝骨。也作「踝」 [anklebone]
群兒坌涌,各持磚瓦擊其髁…次日,家人尋之歸,兩足青紫。——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 ● 膝骨。也 指膝部 [kneecap]
髁,膝骨。——《廣韻》
● ● 膝端為髁,踵兩旁圜骨為髁 [condyle]。如:肱骨髁;股骨髁
髁,髁胂.------人體部位名。指髁骨下的堅起肉。《素問·刺腰痛》:“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王冰註:“兩髁胂,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俠脊兩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隆起,而斜趣於髁骨之後,內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
解剖名詞:如枕髁:枕骨大孔兩側的橢圓形關節面。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苦卧切,音課。《說文》髀骨也。《博雅》臎髁,也。《廣韻》膝骨。
又《集韻》苦果切,音顆。
又苦禾切,音科。義同。
又《集韻》苦瓦切,音跨。《莊子·天下篇》謑髁無任。《釋文》謑髁,不正貌。王云:猶謹刻也。《韻會》髁,今作骻。
又《集韻》苦會切,音檜。義同。或作。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謑髁、腳髁、膝髁、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