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缺鐵性貧血

小兒缺鐵性貧血

小兒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造血原料鐵的供應不足,表現為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低於“正常”的血液系統疾病。其臨床表現並不局限於血液系統。小兒缺鐵性貧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6個月至2歲最多見。發病緩慢,其臨床表現隨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小兒缺鐵性貧血發生的原因:先天儲鐵不足、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障礙及鐵丟失過多,造成缺鐵,缺鐵時血紅素生成不足,進而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導致新生的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不足,細胞質減少,細胞變小。小兒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易疲乏,頭暈、耳鳴;食慾減退,異食癖(如嗜食泥土、牆皮、煤渣等);舌炎;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小兒缺鐵性貧血主要的治療原則為去除病因和補充鐵劑。小兒缺鐵性貧血除了貧血相關癥狀外尚有煩躁不安、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且因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常易反覆呼吸道感染,嚴重危害患兒身心健康。

就診科室


● 小兒內科或兒科、血液病科

病因


● 小兒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造血原料鐵的缺乏所致,以下是鐵缺乏原因:
● 先天儲鐵不足: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後3個月最多,故早產、雙胎或多胎、胎兒失血和孕母嚴重缺鐵等均可使胎兒儲鐵減少。
● 鐵攝入量不足:這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穀物中含鐵量均低,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 生長發育因素:嬰兒期生長發育較快,3~4個月時和1歲時體重分別為出生時的2倍和3倍;隨著體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較快,1歲時血液循環中的血紅蛋白增加2倍;未成熟兒的體重及血紅蛋白增加倍數更高;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則易致缺鐵。
● 鐵的吸收障礙: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響鐵的吸收。慢性腹瀉不僅鐵的吸收不良,而且鐵的排泄也增加。
● 鐵的丟失過多:正常嬰兒每天排泄鐵量相比成人多。每1ml血約含鐵0.5mg,長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鐵,如腸息肉、鉤蟲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經加熱處理的鮮牛奶餵養的嬰兒可因對牛奶過敏而致腸出血(每天失血約0.7ml)。

癥狀


● 小兒缺鐵性貧血可以觀察到的表現為面色蒼白,易疲乏,頭暈、耳鳴;食慾減退,異食癖(如嗜食泥土、牆皮、煤渣等);舌炎;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
● 有以上癥狀請及時去兒科就診。

檢查


● 確診小兒缺鐵性貧血需要進行外周血象、血清鐵代謝及骨髓象檢查。

外周血象

● 血紅蛋白降低比紅細胞數減少明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外周血塗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多,中央淡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減少。白細胞、血小板一般無改變。

骨髓象

● 呈增生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各期紅細胞均較小,胞質少,染色偏藍,顯示胞質成熟程度落後於胞核。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系一般無明顯異常。

有關鐵代謝的檢查

● 血清鐵蛋白(SF):可較敏感地反映體內貯存鐵的情況,因而是診斷缺鐵鐵減少期(ID期)的敏感指標。其放射免疫法測定的正常值:<3個月嬰兒為194~238μg/L,3個月後為18~91μg/L;<12μg/L,提示缺鐵。
● 血清鐵(SI)、總鐵結合力(TIBC)和轉鐵蛋白飽和度(TS):這3項檢查反映血漿中的鐵含量,通常在缺鐵性貧血期(IDA期)才出現異常:即SI和TS降低,TIBC升高。
● 骨髓可染鐵:骨髓塗片用普魯士藍染色鏡檢,細胞外鐵減少。觀察紅細胞內鐵粒細胞數,如<15%,提示貯存鐵減少(細胞內鐵減少),這是一項反映體內貯存鐵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標。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化驗檢查診斷本病。
● 小兒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易疲乏,頭暈、耳鳴;食慾減退,異食癖(如嗜食泥土、牆皮、煤渣等);舌炎;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
● 根據病史,特別是餵養史、臨床表現和血象特點,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進行有關鐵代謝的生化檢查有確診意義。必要時可進行骨髓檢查。用鐵劑治療有效可證實診斷。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等亦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應根據各病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特徵加以鑒別。
● 醫生通過典型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化驗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小兒缺鐵性貧血主要治療原則為去除病因和補充鐵劑。

一般治療

● 加強護理,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應積極控制感染;重度貧血者注意保護心臟功能。根據患者消化能力,適當增加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以增加鐵的吸收。

去除病因

● 對飲食不當者應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組成,有偏食習慣者應予糾正。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鉤蟲病、腸道畸形等,應予及時治療。

鐵劑治療

● 口服鐵劑: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若無特殊原因,應採用口服給葯;二價鐵鹽容易吸收,常用的口服鐵劑有硫酸亞鐵(含元素鐵20%)、富馬酸亞鐵(含元素鐵33%)、葡萄糖酸亞鐵(含元素鐵12%)、琥珀酸亞鐵(含元素鐵35%)等,口服鐵劑的劑量為元素鐵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以兩餐之間口服為宜;為減少胃腸副作用,可從小劑量開始,如無不良反應,可在1~2日內加至足量。牛奶、茶、咖啡及抗酸葯等與鐵劑同服均可影響鐵的吸收。
● 注射鐵劑:注射鐵劑較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可發生過敏反應致死,故應慎用。其適應證是:
● ● 診斷肯定,但口服鐵劑后無治療反應者;
● ● 口服后胃腸反應嚴重,雖改變製劑種類、劑量及給葯時間仍無改善者;
● ● 由於胃腸疾病胃腸手術后不能應用口服鐵劑或口服鐵劑吸收不良者。

輸紅細胞

● 一般不必輸紅細胞,輸注紅細胞的適應證是:
● 貧血嚴重,尤其是發生心力衰竭者;
● 合併感染者;
● 急需外科手術者。
● 貧血越嚴重,每次輸注量應越少。Hb在30g/L以下者,應採用等量換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可輸注紅細胞懸液4~6ml/kg;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輸紅細胞。

危害


● 小兒缺鐵性貧血除了貧血相關癥狀外尚有煩躁不安、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且因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常易反覆呼吸道感染,嚴重危害患兒身心健康。

預后


● 小兒缺鐵性貧血補給鐵劑12~24小時后,煩躁等精神癥狀減輕,食慾增加。網織紅細胞於服藥2~3天後開始上升,5~7日達高峰,2~3周後下降至正常。治療1~2周后血紅蛋白逐漸上升,通常於治療3~4周達到正常。如3周內血紅蛋白上升不足20g/L,應注意尋找原因。如治療反應滿意,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再繼續服用鐵劑6~8周,以增加鐵貯存。

預防


● 做好衛生宣教工作,使全社會認識到缺鐵對兒童的危害性及做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為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 母乳餵養:提倡母乳餵養,因母乳中鐵的吸收利用率較高。
● 餵養指導,無論是母乳或人工餵養的嬰兒,均應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助食品,如精肉、血、內臟、魚等,並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嬰兒如以鮮牛乳餵養,必須加熱處理以減少牛奶過敏所致腸道失血。
● 鐵劑強化食品:嬰幼兒食品(穀類、牛奶製品等)應加入適量鐵劑加以強化。
● 鐵劑預防:早產兒,尤其是非常低體重的早產兒,宜自2個月左右給予鐵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