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板藍根

藥物

南板藍根是爵床科植物馬藍乾燥的根莖和根。南板藍根為寒性葯,味苦。歸心、胃經。南板藍根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鹼、黃酮、苷類、五環三萜類、甾醇類、有機酸、蒽醌類、糖類化合物、氨基酸等。其中,吲哚類生物鹼和黃酮類化合物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南板藍根
● 英文名:Nanbanlangen
● 拉丁名:Baphicacanthis Cusiae Rhizoma Et Radix
● 別稱:藍靛根、土板藍根、板藍根

功效與作用


● 南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南板藍根有抗病毒、抗炎、抗腫瘤、保護肝臟、促進紅細胞凝集等作用。
● 南板藍根可以用於治療溫毒發斑、瘟疫時毒、高熱頭痛、咽喉疼痛、丹毒、大頭瘟、痄腮、瘡腫、皰疹等。
● 目前,南板藍根還被用於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玫瑰糠疹、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南板藍根過敏者,禁止使用。
● 脾胃虛寒、無實火熱毒者,請謹慎使用南板藍根。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南板藍根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南板藍根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南板藍根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南板藍根


● 南板藍根可以煎汁內服,也可入丸、散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9~15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南板藍根搗爛后敷於患處或煎湯熏洗患處。
● 南板藍根和蒲公英、土茯苓、銀花藤一起燉肉服用,可用於治療熱毒瘡。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酒類等,可能會影響南板藍根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南板藍根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多認為南板藍根無毒。
● 南板藍根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需立即送往醫院搶救。
● 服用南板藍根后,如果出現蕁麻疹等皮膚過敏現象,請立即停用,並及時就醫治療。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噁心
● ● 嘔吐
● ● 腹痛
● ● 腹瀉
● 停葯后,如果癥狀沒有改善,請及時就醫治療。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南板藍根,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南板藍根


● 南板藍根的道地產區在貴州荔波縣一帶,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區也有分佈。
● 南板藍根具有如下特徵:
● ● 南板藍根的根莖為灰棕色的類圓形,大多彎曲,有分枝,表面有細小的縱紋和節;節部膨大,節上可見莖殘基或者細根;外皮容易剝落,剝落處為藍灰色。質地硬而脆,容易被折斷,斷面不平坦,可見藍灰色的皮部、灰藍色至淡黃褐色的木部,中間部位有髓。根多彎曲而有分枝,粗細不一,細根細長且柔韌。南板藍根氣味清淡,味道也比較淡。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注意防蟲蛀、防霉變。

含南板藍根的中成藥有哪些


● 板藍解毒注射液: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多用於治療無黃疸型慢性肝炎。
● 復方南板藍根片:有消炎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乳腺炎、腮腺炎、咽炎、瘡癤腫毒等。
● 小兒寶泰康顆粒:具有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風熱外感,可以緩解發熱、咳嗽、流涕等不適癥狀。
● 感冒清膠囊: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發熱、噴嚏、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等。

南板藍根和板藍根功效一樣嗎


● 南板藍根是爵床科植物馬藍乾燥的根莖和根,板藍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兩者功效基本相同。
● ● 南板藍根和板藍根都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消斑的作用,都可用於治療瘟疫時毒、溫毒發斑、高熱頭痛、咽喉疼痛、丹毒、大頭瘟、痄腮、瘡腫等。

用藥誤區


● 誤區:南板藍根就是板藍根
● ● 南板藍根和板藍根的名稱相似,功效作用也基本相同,但兩者並不是同一種藥物。南板藍根是爵床科植物馬藍乾燥的根莖和根,而板藍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黃世敬,翁維良。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