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索里

朝鮮曲藝的主要藝種

朝鮮曲藝的主要藝種是“盤索里”,出現於18世紀。20世紀初,隨朝鮮族的遷入而傳入我國。“盤索里”一詞是朝鮮語的直譯音,意思是在大庭廣眾面前演唱的歌。演員以唱為主,說唱結合,一個人可以出演有多種人物出場的情節複雜的大型作品,如《春香傳》、《沈青傳》等。

2011年5月23日,遼寧省鐵嶺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申報的盤索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淵源“盤索里”的起源可溯至朝鮮王朝肅宗(1674-1720)時期,這是朝鮮平民文化興起的時期。它原有 十二集錦(Madang)。到了英、正祖時代,出現了“盤索里八代名唱”,他們將“拍子”與“調”的範圍擴大。到朝鮮王朝後期,申在孝將原來的十二集錦刪改為六集錦,變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盤索里表演。

藝術特色


形式

“盤索里”一詞是朝鮮語的音譯,意為在大庭廣眾之前演唱之歌。表演時一人坐以擊鼓,一人立以說唱。說唱中以唱為主,說唱結合。盤索里以敘事見長,其傳統節目如《春香歌》、《沈青歌》等情節複雜,人物眾多,卻都被盤索里藝人刻畫得栩栩如生,深得觀眾喜愛。
盤索里具有較強的敘事性,被稱為“唱優之戲”,表演時,“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擊之”,是朝鮮族喜聞樂見的傳統綜藝節目。此外,漫談也是朝鮮族曲藝之一,這種由單人表演、不化妝、不用道具的曲種,多以諷刺題材為主,表演者運用各種語言技巧,通過“說學逗唱”,滑稽、幽默,動作逼真,深受群眾喜愛。1979年成立的延邊曲藝團,是朝鮮族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之一,創作演出了《延邊鼓書》、《三老人》、《延邊彈唱》、《漫談》等節目,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音樂

盤索里的節拍獨具特色。所謂節拍包括了節奏的快慢、強弱、高低以及音律等等。節拍的主要特徵如下:
陳揚調(Jinyangjo):散調里最慢的一種節拍。中莫利(Jungmori):散調裡面節拍較慢的12拍節奏,常用於抒情或敘述。中中莫利(Jungjungmori):比中莫利快,常表現悲憤或者興奮 自振莫利(Jajinmori):散調裡面節拍很快的12拍節奏,常用於羅列、敘述。揮莫利(Hwimori):散調裡面節拍最快的4拍節奏,用於表現慌亂景象。

主要流派


東便制(Dongpyeonje )以痛聲和羽調為主,聲雄壯而唱法清爽,不見連綿響亮,抑製表演者自身感情。擅演“赤壁歌。
西便制(Seopyeonje)流傳的中心是全羅道的光州、羅州、寶成、康津等地。音色柔和,尾聲夾帶拖音,並擅用裝飾性技巧。
中高制(Junggoje)唱法介於上述兩派之間,音色傾向於東便制。

代表曲目


現存的五大代表曲目是:《春香歌》、《沈青歌》、《赤壁歌》、《水宮歌》、《興夫歌》
原十二集錦是:《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瓢打令謠)》、《兔龜歌(水宮歌)》、《赤壁歌(華容道)》、《雉打令謠》、《橫負歌》、《曰者打令謠》、《裴裨將打令謠》、《江陵梅花打令謠》、《淑英娘子傳》、《雍固執打令謠》。
後來的六集錦是:《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瓢打令謠)》、《橫負歌》、《兔龜歌(水宮歌)》、《赤壁歌(華容道)》

傳承意義


雖然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盤索里的發展有限,演出機會不多,但盤索里的傳承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