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毒

寒毒

多發於冬季或氣溫驟變天氣變冷,不注意保暖,寒氣進入體內,長期受寒氣侵入形成“寒毒”。對人體的影響主要在血液循環凝滯,人體溫度是靠血液流動所產生熱量的,得溫流通順暢,遇寒則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形成血栓,引起淤血阻滯。如不及時防寒,容易引發感冒、凍瘡等現像。嚴重者可卒然昏倒,寒毒深入身內,留滯經絡、筋骨,則長期造成肌肉關節疼痛,風濕等癥狀。

簡介


● 英文名稱:Cold Toxi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辨證

古籍摘選


●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骨之中,至春變為溫病。(《諸病源候論•卷之七•傷寒病諸候上》)

名詞解釋


● 寒性盛冽之寒邪。

百科解讀


寒毒的形成

● 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六氣”太過或不及,侵襲機體而發病則為“六淫”;“六淫”過盛到一定程度,對機體造成嚴重的損害,便成為“毒”。
● 《金匱要略心典•卷上•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言“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提示邪氣蘊結日久可化為毒。寒氣鬱積日久成毒,即寒毒。
● 若先天稟賦不足,陽氣素虛,或久病傷陽,或外感寒邪,過食生冷,損傷陽氣,以致陽氣虛衰,不能制陰,陰寒內盛太過,則寒毒由內而生。

寒毒致病

●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收引凝滯,寒毒更甚。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寒邪直中於少陰,損傷心腎陽氣,則可見惡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治宜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方選理中湯、四逆湯、白通湯加減。
● 《醫宗必讀•卷之六•類中風》曰:“寒中,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戰掉,卒然眩暈,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宜溫里散寒,用姜附湯或附子麻黃湯加減,重證先用蘇合香丸以開其閉。
● 還有一類較為特別的,如《諸病源候論•卷之七•傷寒病諸候上》所言:“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骨之中,至春變為溫病。”這類寒毒系冬季而感,伏郁體內化熱,至春陽氣動泄,伏熱外發,或因再感時邪引動伏熱而發病,癥狀寒熱性質截然不同,治法亦相反。

防範寒毒

● 天氣變冷時及時增添衣物;
● 飲食不宜太過生冷,注意固護脾胃,多食溫陽散寒之品,如牛羊肉、肉桂、核桃、韭菜、茴香、生薑等;
● 適當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條暢全身氣機,可有效防範寒毒為患。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