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希光的結果 展開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北齊將領
李希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希光(1959-),男,江蘇人。1982年南京大學外文系文學學士;1982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88年中國社科院英語新聞采編專業法學碩士學位;90年代,先後擔任新華社記者、主任記者、高級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1999年至今在清華大學任教,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學外文系英美語言文學 文學學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 研究實習員。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采編 法學碩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華社對外部 記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 青年學者。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國《華盛頓郵報》 訪問記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華社政治文化編輯室 主任/高級記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員。
1999年8月迄今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6年1月迄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常務副院長。
2010年1月迄今 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
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現工作於清華大學健康傳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專家、中國記協特邀理事,國務院新聞辦政府發言人培訓班主講、國務院新聞辦全球傳播高級研討班主講、國務院中央企業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主講。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聯合國絲綢之路青年學者。
(國內外主要學術團體的兼職)
2001年迄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999年迄今四川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2000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新聞辦諮詢專家組 成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媒體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社科規劃辦項目評審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專家評審組 成員。
1996年迄今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常務理事。
2002年迄今”Global Media Journal”(美國普度大學) 編委。
2001年迄今 中國記協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國新聞獎 評委。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⒈《如何應對西方記者——發言人及新聞官國際工作手冊》,(英)戴雨果 李希光 曾榮合著,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年。
⒉《轉型中的新聞學》,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
⒊《畸變的媒體》,李希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⒋《新聞學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⒌《媒體的力量》,李希光、趙心樹合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⒍《找故事的藝術》,李希光等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⒎《全球新傳播》,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⒏《下一代媒體》,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⒐《變形的新聞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⒑《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⒒《中國有多壞》,李希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⒓《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⒔《找回中國昨日輝煌》,李希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⒕《夢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攝影,民族出版社,1995年。
近期撰寫或主編的專著
李希光
實名制最早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2年。當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建議“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由此引發對“網路實名制”的第一次激辯。此說法一經面世即引起軒然大波。時隔一年後,李希光也曾通過媒體澄清,“(目前已經)對網上匿名還是實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因為,禁止網上匿名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法律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
代表性的論文目錄
李希光
⒊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Harvard University 2000。
⒋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1998-99/Vol.30,No.2,The Inside Story,M.E. Sharp。
⒌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Li Xiguang and Xiong Lei,Science 1996 October 18。
⒍新聞構架與國家利益: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媒體報道研究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0⑴。
⒎誰在設置中國的議程?中美撞機媒體報道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軒,2001⑶。
⒏美國媒體報道中國非典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⑵。
⒐新聞事實論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總103期)。
⒑傳媒人才不等於新聞人才 《新聞界》(核心刊物),2002.5(總第205期)。
⒒誰在設置國際衝突報道框架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⑼。
⒓影響美國媒體報道中國的主要因素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⑶。
⒔網路媒體生路在何方?《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⑸。
⒕阿爾卑斯歸來話傳播 《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⑵。
⒖非西方媒體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營造自己的品牌?《新聞實踐》(核心期刊)20。
北京市精品課(2003年)、清華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學獎(2001)、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2001)、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中國記協,1995)、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等獎(國務院新聞辦,1996)、中國新聞獎學術論文二等獎(中國記協,1997)、全國優秀科技新聞獎(1990年,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榮譽證書(1992年)、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2)、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4)、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6)、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8)、中國科學院“豐產獎”(1998)、“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6,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8,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全國地震優秀新聞一等獎(1991,中國記協、國家地震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榮譽證書”(1991,菲律賓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華盛頓郵報優秀訪問記者證書”(1995,阿爾佛萊德基金會頒發)、“布哈拉榮譽市民證書”(1991,烏茲別克布哈拉市市長)、“香港回歸報道表彰”(1997,國務院新聞辦)、“鄧小平逝世報道表彰”(1997,新華社黨組)、新華社優秀學術論文(1996,新華社)、“中華環保世紀行”一等獎(1997,全國人大環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