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希光的結果 展開

李希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希光(1959-),男,江蘇人。1982年南京大學外文系文學學士;1982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88年中國社科院英語新聞采編專業法學碩士學位;90年代,先後擔任新華社記者、主任記者、高級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1999年至今在清華大學任教,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簡歷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學外文系英美語言文學 文學學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 研究實習員。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采編 法學碩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華社對外部 記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 青年學者。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華社中央新聞采編室 副主任/主任記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國《華盛頓郵報》 訪問記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華社政治文化編輯室 主任/高級記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員。
1999年8月迄今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6年1月迄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常務副院長。
2010年1月迄今 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
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現工作於清華大學健康傳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專家、中國記協特邀理事,國務院新聞辦政府發言人培訓班主講、國務院新聞辦全球傳播高級研討班主講、國務院中央企業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主講。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聯合國絲綢之路青年學者。

主要兼職

(國內外主要學術團體的兼職)
2001年迄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學 兼職教授。
1999年迄今四川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2000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新聞辦諮詢專家組 成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媒體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社科規劃辦項目評審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專家評審組 成員。
1996年迄今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常務理事。
2002年迄今”Global Media Journal”(美國普度大學) 編委。
2001年迄今 中國記協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國新聞獎 評委。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貢獻


⒈《如何應對西方記者——發言人及新聞官國際工作手冊》,(英)戴雨果 李希光 曾榮合著,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年。
⒉《轉型中的新聞學》,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
⒊《畸變的媒體》,李希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⒋《新聞學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⒌《媒體的力量》,李希光、趙心樹合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⒍《找故事的藝術》,李希光等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⒎《全球新傳播》,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⒏《下一代媒體》,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⒐《變形的新聞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⒑《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⒒《中國有多壞》,李希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⒓《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⒔《找回中國昨日輝煌》,李希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⒕《夢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攝影,民族出版社,1995年。
近期撰寫或主編的專著
李希光
李希光
《如何應對西方記者——發言人及新聞官國際工作手冊》、《轉型中的新聞學》、《政府發言人15講》、《軟力量與全球傳播》、《超越醫學的HⅣ /AIDS新聞學:艾滋病媒體讀本》、《畸變的媒體》、《新聞學核心》、《媒體的力量》等。近年獲獎:寶鋼教育獎(2005)、國家精品課獎(2004)、全國十大教育英才(2004)、國務院特別津貼獎勵(2004)、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3)、清華大學優秀教學獎(2001)、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2000)。主要學科及研究方向包括:新聞學、國際傳播、媒體與公共政策、新聞政治學、政治傳播學。
實名制最早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2年。當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建議“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由此引發對“網路實名制”的第一次激辯。此說法一經面世即引起軒然大波。時隔一年後,李希光也曾通過媒體澄清,“(目前已經)對網上匿名還是實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因為,禁止網上匿名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法律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
代表性的論文目錄
李希光
李希光
⒈ICT and the Demise of Propaganda in China,the Global Meedia Journal,fall 2003 2.Web Revolutionises China's Media,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eptember 27,2002。
⒊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Harvard University 2000。
⒋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1998-99/Vol.30,No.2,The Inside Story,M.E. Sharp。
⒌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Li Xiguang and Xiong Lei,Science 1996 October 18。
⒍新聞構架與國家利益: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媒體報道研究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0⑴。
⒎誰在設置中國的議程?中美撞機媒體報道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軒,2001⑶。
⒏美國媒體報道中國非典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⑵。
⒐新聞事實論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總103期)。
⒑傳媒人才不等於新聞人才 《新聞界》(核心刊物),2002.5(總第205期)。
⒒誰在設置國際衝突報道框架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⑼。
⒓影響美國媒體報道中國的主要因素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⑶。
⒔網路媒體生路在何方?《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⑸。
⒕阿爾卑斯歸來話傳播 《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⑵。
⒖非西方媒體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營造自己的品牌?《新聞實踐》(核心期刊)20。

獲獎記錄


北京市精品課(2003年)、清華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學獎(2001)、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2001)、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中國記協,1995)、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等獎(國務院新聞辦,1996)、中國新聞獎學術論文二等獎(中國記協,1997)、全國優秀科技新聞獎(1990年,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榮譽證書(1992年)、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2)、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4)、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6)、中國科學院科星獎一等獎(1998)、中國科學院“豐產獎”(1998)、“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6,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杜邦杯”中國優秀環境新聞獎一等獎(1998,中國記協、國家環保局)、全國地震優秀新聞一等獎(1991,中國記協、國家地震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榮譽證書”(1991,菲律賓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華盛頓郵報優秀訪問記者證書”(1995,阿爾佛萊德基金會頒發)、“布哈拉榮譽市民證書”(1991,烏茲別克布哈拉市市長)、“香港回歸報道表彰”(1997,國務院新聞辦)、“鄧小平逝世報道表彰”(1997,新華社黨組)、新華社優秀學術論文(1996,新華社)、“中華環保世紀行”一等獎(1997,全國人大環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