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海

香港企業家

李東海,1922年生,廣東中山人,歷任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兼港澳組主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及新華社香港分社港事顧問。

2006年,香港友好協進會主席李東海獲頒代表特區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李東海,大紫荊勛賢,GBS,JP(1922年-2010年),廣東中山人,自幼隨父母去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后返回內地。1949年定居香港,后創建東泰貿易公司。歷任港九電器商聯會會長,李氏宗親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義大利文化協會會長,東華三院顧問局顧問,東華三院百周年紀念董事局主席,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醫院管理局委員,香港友好協進會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山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童子軍總會副會長、名譽會長,香港東泰貿易有限公司、東泰財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東泰財務有限公司、東泰證券公司、東泰實業有限公司、東泰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主席。
李東海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公益事業


2006年7月再獲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任職


李東海
李東海
李東海曾任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兼港澳組主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及新華社香港分社港事顧問、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會議成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籌募組組長。1997年獲選為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1998年繼任第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及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他去世前任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香港友好協進會永遠榮譽創會會長、香港義大利文化協會永遠榮譽會長、港九電器商聯會創會會長、港府委任之東華三院顧問、香港聖約翰救傷機構委員會名譽委員、香港童軍總會名譽會長、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副會長兼財務委員會主席、香港中山社團聯合會首席永遠榮譽會長等多項社團公職。

榮譽


義大利騎士勛銜(1966年)
義大利官長勛銜(1969年)
非官守太平紳士(1971年)
義大利司令勛銜(1972年)
英國MBE勛銜(1972年)
義大利大長官勛銜(1976年)
香港童軍第二最高榮譽銀龍勳章(1978年)
英國OBE勛銜(1983年)
英國聖約翰五級勳章(1983年)
香港童軍最高榮譽金龍勳章(1984年)
義大利最高榮譽大十字爵士勛銜(1988年)
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銜(1988年)
英國聖約翰四級勳章(1989年)
比利時里奧普二世司令勛銜(1991年)
金紫荊星章(1999年)
大紫荊勳章(2006年)

逝世


2010年6月8日,前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特區大紫荊勛賢、東泰集團各公司主席李東海因癌病逝世,終年88歲。
李東海兒子李君豪透露,其父入院已個多月,但一直不想驚動朋友而未有公開。據悉,在李東海彌留間,李君豪在身旁向父親說:“你為香港做了很多事情,大家都會記得你。”至2010年6月8日下午4點46分,李東海安詳地去世。

人物經歷


50年代從廣州來到香港經商,1952年在香港創立東泰貿易公司經營對外貿易,進口家用電器及電子器材,其後大幅擴展業務。又拓展了證券投資和房地產業務。用他的話說,“10年間把自己的公司弄到小有名堂,1962年開始參與社會活動。”東華三院是香港最大的民間慈善服務機構。創建於1870年的東華醫院是香港第一所華人醫院,贈醫贈葯,分文不取,併兼收容難民、施棺義葬。1880年又創立義校,培育貧民子弟,開香港義務教育之先河。後來又增加了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合稱東華三院。歷年來,香港及內地各省遇有天災人禍,該院無不募捐急賑。1991年華東大水,為救濟血脈相連的同胞,該院歷屆主席會即率先捐款100萬,董事局發起“施藥救人大行動”,募得善款近800萬。如今該院擁有5所醫院3400多個床位,51所中小學、幼稚園和實用技能與特殊學校及護理安老院、弱智及殘障護理院等多種社會服務機構,員工1萬多人,香港每5個新生兒當中就有1個是在東華三院出生的。1970年正值東華三院百年誕辰之時,李東海先生出任東華三院董事局主席。可以想象,為籌集善款與日常管理,需要付出多少心血。1989年,李東海先生聯合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發起成立了“香港友好協進會”,其宗旨是團結愛護香港之人士,聯絡感情,推廣與中外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該會成立以來,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如1993年編撰發行《基本法一百問》,第一版3萬冊售完后又再版發行。又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15集《基本法與香港》,用中英文播送到世界各地,反映良好。1997年香港回歸后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第一次赴港演出,也是由該會協辦贊助的。該會還經常邀請內地知名人士來港演講交流,並與香港《文匯報》聯合舉辦多次《香港特區區情講座》培訓班,使國務院、各省市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了解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情況。如今會員人數已由40多人發展到200多人,5月初舉行的會慶12周年慶祝晚會上,冠蓋雲集嘉賓盈千,行政長官董建華、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姜恩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吉佩定親臨主禮。對於內地的骨肉同胞,李先生同樣情深如海。廣東中山市李東海理工學校是1992年動工興建的,總投資2360萬元,1998年被評為省重點職業高中。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是2000年2月建成的。李先生投資3000萬元幫助興建的北京經濟技術學校、北京經濟管理幹部商務分校的新教學樓揭牌儀式是2000年3月舉行的。
1999年,李東海率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視察了雲南,回港后他們為雲南做了很多宣傳工作,並募集了100萬港幣,在雲南民族學院設立獎學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2000年10月,李東海又率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為吉林的改革開放出謀獻策。到達長春的第一天,他就根據愛國同胞最關心的事向省領導人提出了四個問題:一、加入WTO對吉林省外經貿行業的影響,我們有哪些舉措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二、吉林省的人均教育水平在全國居於前列,而且高校眾多。那麼吉林省如何利用這些優勢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高技術方面的成績怎麼樣?前景怎麼樣?三、吉林省如何響應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有何影響及措施?四、見到報章刊載吉林省最近制定了官員不準去歌舞廳、桑拿等場所接受異性服務等“十不準”規定,覺得吉林省在廉政方面實在下了不少工夫,對於吉林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有什麼得力的措施和政策?幾天後,在視察結束的座談會上,吉林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就對這四道題作了長達12000字的解答,內容既中肯又翔實,委員們十分讚賞。回港后,李先生出資將這份答卷及吉林省的相關資料在香港報紙上以大量篇幅刊出,為的是“讓香港人了解吉林”。2001年5月25日-30日,以李東海為團長的中華海外聯誼會港澳地區理事考察團考察廣西。
李東海一生熱心公益,尤其對培育青少年活動、推展慈善事業及醫療服務,在香港持續多年作出貢獻,1989年,他聯合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發起成立“香港友好協進會”,其宗旨是團結愛護香港之人士,推廣與中外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99年,他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金紫荊星章勛銜,2006年7月再獲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太平紳士)。
2010年6月8日,因癌病在香港逝世,終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