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膜下垂

赤膜下垂

以赤脈密集似膜,從黑睛上緣向下延伸,形似垂簾為主要表現的眼病

簡介


● 英文名稱:Drooping Pannu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眼科

古籍摘選


● 赤膜下垂證:初起甚薄,次后甚大,有赤脈貫白輪而下,烏珠上半邊近白際起障一片。仍有赤絲牽絆,障大絲粗,虯赤淚澀,珠疼頭痛者,病急而有變。(《張氏醫通·七竅門上》)

名詞解釋


● 以赤脈密集似膜,從黑睛上緣向下延伸,形似垂簾為主要表現的眼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赤膜下垂是指赤脈密集如膜,從黑睛上緣垂向黑睛中央而言。又名垂簾膜、垂簾、赤脈下垂。大多雙眼發病,多見於成年人,治不及時,可發展為血翳包睛。

疾病特點

● 初起,黑睛上緣出現菲薄翳膜,有赤脈從白睛垂向黑睛,排裂整齊,分佈密集,其狀如簾,向下伸展,與未波及之黑睛呈明顯分界。赤脈盡頭,常有細小星翳。赤膜變厚增大,遮掩瞳神,則影響視力。
● 每見羞明流淚,痛癢並作。
● 翻轉胞瞼,可見沙眼顆粒累累成片。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範疇沙眼的其中一個階段。

病證鑒別

● 垂簾障:是從黑睛上邊垂下的翳膜,色白光滑,無赤脈貫布。
● 血翳包睛:是由赤膜下垂髮展而來的疾病。皆是由沙眼引起的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

病因病機

● 本病由沙眼毒邪引起,主要病機是熱與瘀。
● 初起瞼內顆粒累累,為瘀熱在脾,赤脈始於白睛,為瘀熱在肺;繼則侵入黑睛,為瘀熱在肝;心主血脈,赤脈縱橫,血翳色紅,為瘀熱在心。三焦蘊熱,郁於脈絡,因熱致瘀,因瘀留熱,熱與瘀互為因果。

治則治法

● 本病的辨證,以局部癥狀為主。治療應內外結合,內治以清熱化瘀為主,外點磨障退翳之葯,以防複發。
● 初起赤膜甚薄,赤脈細小,色澤淡紅,如簾下垂,頭目不痛,病緩少變者,為熱瘀輕淺。
● 若赤脈粗大,翳膜肥厚,血翳堆滿黑睛,珠疼頭痛者,為瘀熱深重,往往不易消退或難全部消退。

預防調護

● 在生活中,應當注意預防沙眼。
● 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不混用私人毛巾,洗臉、洗澡時用流動水。若已有患者,區分患者的洗臉用具。在服務行業中,要嚴格規定其洗臉用具的消毒、清潔,以免引起互相感染。重症椒瘡患者不宜去游泳場館游泳及公共浴池洗浴等容易傳染的公共場所。
● 均衡飲食,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戒除煙酒嗜好。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彭清華。中醫眼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