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地炸彈

爆炸物

鑽徠地彈是攜帶鑽地彈頭,又稱侵徹戰鬥部,用於對機場跑道、地面加固目標及地下設施進行攻擊的對地攻擊彈藥。鑽地彈己的絕招:當它打到地面時,不會立即爆炸,而是繼續向下鑽,當鑽到一定深度后,才發生爆炸,從而將地下深處的目標摧毀。

起源


鑽地彈這種鑽地的本領是很了不起的。一般的鑽地彈都能鑽透數百毫米厚的水泥地,有的鑽地彈甚至能鑽到180米的地下深處爆炸,其深度相當於幾十層高的摩天大樓!
鑽地彈聽起來神秘,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1999年5月8月,炸毀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傑達姆”(JDAM)炸彈就是一種鑽地彈。當時,B-2轟炸機共向我駐南大使館發射了5枚“傑達姆 炸彈,其中,兩枚從我大使館辦公樓的頂部進入,從上到下貫穿了5層樓房,一直鑽進樓底和地下室,然後才爆炸。

原理


鑽地彈之所以能鑽進地下深處,是依靠其強大的動能實現的。
從動力學中我們知道,物體的動能受速度的影響特別大。具有一定質量的兩個物體,只要具有較大的相對速度,碰撞時就會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如果相撞的兩個物體沒有足夠強度的外殼支撐,它們就會因承受不住這一外力而變形、毀壞。如果其中一個物體具有堅固的外殼,能夠保護物體內部結構在碰撞過程中免遭破壞,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會被損壞,就可能對另一物體產生強大的擠壓力而鑽進被撞物體內部。
鑽地彈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鑽進地下深處的。鑽地彈的鑽地深度與其重量、頭部的形狀、撞擊目標的角度和速度等因素密切相關。鑽地彈的殼體一般用高強度的材料製成,在殼體的內外表面還要敷上防熱層。這樣,當高速運動的鑽地彈到達地面時,其殼體就不會被撞裂,鑽地彈就會依靠自身巨大的動能,順著尖銳的彈頭方向繼續向下鑽去。
打個通俗的比喻,鑽地彈的鑽地原理就像我們向木板上釘釘子一樣。當我們用力砸釘子,釘子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向下運動而?進木板。但是,如果釘子頭部不尖,就很難釘進去;如果這個釘子不是鐵釘或鋼釘,而是用木頭做成的,也難於釘進木板里。
那麼,為什麼鑽地彈觸地不爆炸,只有鑽到地下深處才爆炸呢?
原來,還有延時引信在起作用。
所謂引信,簡單地說,就是引爆彈頭的裝置。鑽地彈的引信可以保證鑽地彈平時處於保險狀態,不發生爆炸,當鑽進地下一定深度后,能按特定的指令工作,以便適時引爆彈頭,產生爆炸。
鑽地彈的引信可以分為很多種。常用的一種叫作延時引信。普通炸彈撞擊目標后,彈頭內的引信觸點接通,在小於一毫秒的時間內使雷管發火,從而引爆炸藥發生爆炸。當鑽地彈撞擊目標后,由於延時引信起作用,所以,雷管這時並不發火,而是經過300毫秒以上的延期作用,才發火併進而引爆炸藥。
鑽地彈對地下目標的摧毀效果,與彈頭威力、鑽地深度、目標周圍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鑽地彈的技術涉及到鑽地動力學,鑽地器殼體結構、材料、引控系統,目標地層結構等方面的科學。

用途


鑽地彈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一些國家在軍事上的需求,完成普通炸彈無法完成的任務。
美國是最先研製鑽地彈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美軍在戰場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想摧毀敵人的地下工廠或實驗室,但卻不想對地面目標造成過大的破壞。由於用普通炸彈難以實現這樣的需求,所以,專家們便把目光瞄向了能夠鑽地的彈頭。
試驗證明,鑽地彈與同等威力的普通炸彈相比,不僅體積小,而且重量輕,造成的附帶損傷很小,不僅可以破壞敵方加固的地下軍事目標,如導彈發射井、地下指揮所等,也可用於攻擊藏在極深冰層下的敵方潛艇等目標。所以,美國研製鑽地彈,可以用來對付利比亞、伊拉克和伊朗等國研製核武器、化學武器或生物武器的地下設施。

結構組成


鑽地彈一般由載體和侵徹戰鬥部組成。載體一般為巡航導彈彈體、航空炸彈彈體及火箭等,其運載功能是使侵徹戰鬥部在末段達到足夠的速度。侵徹戰鬥部由內侵徹彈頭、高爆裝葯和引信組成,侵徹頭一般為高強度鋼或重金屬合金材料,採用破片殺傷方式,引信通常為延時近炸引信或智能引信。侵徹戰鬥部一般採用大長徑比,因武器攜載能力限制,其直徑一般不超過50厘米。此外,為進行精確打擊,彈上還裝有控制、導引機構。

效用


地下防禦設施
與熱兵器發展淵源很深,但最初只是散兵坑、暗堡、地道、戰壕鑽地彈等,核武器出現以後,特別是伴隨著現代精確制導武器的大量運用,促使現代地下防禦設施與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透視20世紀以來爆發的戰爭不難發現,戰爭中巧妙地利用地下防禦設施保護人員、保存物資、與敵周旋,進而創造出以劣勝優戰績的經典戰例並不少見。
地下優勢
尤其在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中,地下防禦設施更顯示出了其特有的效用。波黑戰爭中,塞族武裝依託其隱蔽的地下防禦設施,對北約進行了有力的對抗;而最值得關注的則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在這場整整持續了78天的作戰行動中,北約使用了20世紀最先進的偵察監視設備和空中打擊兵器,而南聯盟卻充分發揮其地下防禦設施的作用,有效地抵禦了北約的持續轟炸,直至戰爭結束軍隊仍保持了相當的實力。

特性


善藏者藏於九地之下
剖析地下防禦設施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仍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具有許多新特性:
隱蔽性強
信息化戰爭,是所謂“發現即被摧毀”的戰爭,而地下防禦設施在對抗偵察器材等方面,卻有許多獨到之處。地下防禦設施可通過利用地表、水面以及附近相似地形等手段,達到一定程度上亂敵視聽的目的。可通過科學的偽裝方法,如在防禦工事內進行各類反電子干擾等,能使敵偵察器材呈現一片“雪花”。
封閉性強
現代軍事高技術的蓬勃發展,使激光、微波、電磁脈衝等新概念武器層出不窮。同時,核、生、化武器的常規化,也大有再次逞威戰爭舞台的跡象。而這些武器無論是在殺傷力還是破壞力上都遠比常規武器強大,如果僅靠地上防禦將十分困難,但地下防禦設施卻以其極強的封閉性可以達成對諸多信息化武器的有效防護。地下防禦設施憑藉其對各類穿透力較強的新概念武器具有很強的衰減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其殺傷效能;而以其良好的抗貫穿力,又可以使激光武器等望而卻步。
抗毀性強
現代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打擊威力的增大,對戰場目標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地下防禦設施卻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抵制這些武器的攻擊:地下防禦設施依託天然的地質結構防護層,使其具有很強的抗擊首次打擊能力;通過高科技的打造,可以進一步增強抗貫穿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進而對導彈等武器具有很好的防護性;地下防禦設施若處在地表下和水面下的位置,對一些靠地形匹配製導的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則有良好的防護性能。
善攻者攻其九地之下
據徠外刊報道,世界一些軍事強國為適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都在不遺餘力地研究攻擊地下目標的新式武器,這期間各類鑽地彈應運而生。
所謂鑽地彈,是一種攜帶有鑽地彈頭(又稱侵徹戰鬥部)專門用於攻擊機場跑道、地面加固目標尤其是地下設施的特種彈藥。應該說,鑽地彈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一個與防護工程長期鬥爭相互推進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初,美軍為了研製出一種能夠鑽入地下摧毀前蘇聯洲際導彈發射井的彈藥,開始了鑽地彈的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截止2011年已經研製和正在研製的鑽地彈已達十餘種類型數十個型號,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鑽地彈GBU-28鑽地彈:這是一種於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研製、專門用於襲擊伊拉克位於深層地下指揮中心的常規鑽地彈,可鑽透6米厚的鋼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面。
JDAM鑽地彈:是一種由美國空、海軍聯合研製、具有高準確度、全天候、自主式制導能力的鑽地彈。1997年開始批量生產,可由轟炸機或戰鬥機從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擊各類地(海)面目標。
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是一種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攻擊範圍大,專門用於攻擊加固目標和深層地下目標的鑽地彈。該彈具有極高的動能,對於沙地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40米,對於水泥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11米,特別適合打擊地下指揮中心等地下堅固目標。
B-61核航空炸彈:這種彈當量可調,是一種戰術與戰略型核武器,其最大當量破壞範圍可達到地下數十米至百米。
據報道,海灣戰爭中新型鑽地彈首次應用便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用“炸彈之母”鑽地彈摧毀了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薩達姆地堡,更加顯示了其攻擊地下防禦設施的不可替代作用,所以被譽為實施“外科手術”的“殺手鐧”。
與普通彈藥相比,鑽地彈之所以具有鑽地的特殊功能,是因為它們有著許多技術上的獨特之處:
引信日趨智能化
鑽地彈的引信通常採用延時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時引信可保證彈頭侵徹到目標內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藥;智能引信則是美軍正在研製開發的多級引信,其原理是,炸彈觸地后鑽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級引信引爆炸開一個洞,炸彈循洞繼續鑽入一定深度,第二級引信引爆再炸開一個洞……以此類推,直至炸彈進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擊目標後主戰鬥部爆炸。
彈體設計高強度
鑽地彈的作用環境惡劣,彈體材料要求必須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以保證彈頭內電子器件等裝置能夠在高速侵徹時形成的高溫、高壓等極端環境下正常工作。
攻擊速度恰到好處
如果撞擊速度太低,會使侵徹深度過小,甚至無法侵徹到達目標;但撞擊速度過高,則又可能出現因撞擊溫度接近或超過彈頭材料的熔點而導致彈頭變形,出現蘑菇彈頭效應而使侵徹深度降低,所以撞擊速度必須恰到好處。
爆炸威力非比尋常
鑽地彈鑽入地下,爆炸時通過向地下耦合能量,使其破壞效能比同當量地面爆炸要大10~30倍。因此,鑽地彈即使鑽入地下不深,其爆炸威力也會遠遠大於普通常規彈藥的威力,所以其作戰效果十分顯著。

分類特點


按功能分
鑽地彈可分為反跑道、反地面掩體和反地下堅固設施三種類型;
按爆炸原理分
按照不同爆炸原理,可將鑽地彈劃分為核鑽地彈和常規鑽地彈兩大類。
核鑽地彈是一種能鑽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炸彈或核導彈彈頭。核鑽地彈是在普通核彈頭基礎上,經過特殊處理后改裝成的核武器。與其他核武器相比,由於核鑽地彈具有特殊的殺傷破壞效果,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已經裝備部隊的核鑽地彈主要有美國的B61-11核航彈。該航彈是由一種氫彈改裝而成的。爆炸威力為30萬~300萬噸TNT當量。彈頭可以鑽進深達15米的地下爆炸。
常規鑽地彈主要有“傑達姆”炸彈和“三軍通用防區外攻擊導彈”(TSSAM)等。
“三軍通用防區外攻擊導彈”具有很強的鑽地能力。在1994年7月的一次不爆炸鑽地試驗中,該彈頭曾使質量為230噸、厚為1.5米的鋼筋混凝土靶標連同其固定機構后移了100毫米,而彈頭卻在貫穿靶標後繼續前移了172米,彈頭殼體卻沒有受到明顯的損壞。
按攜帶工具
鑽地彈可分為巡航導彈(包括空射、艦射、陸射巡航導彈)型鑽地彈、航空炸彈型鑽地彈、精確制導型鑽地彈(如GBU-28激光制導鑽地彈)、航空布撒器攜帶的侵徹子彈藥、炮
鑽地彈
射鑽地彈藥及肩射火箭型侵徹彈藥等;
按侵徹頭類型分
鑽地彈可分為動能侵徹型和複合彈頭型。
動能侵徹型:依靠彈體飛行動能侵徹到掩體內部后,引爆彈頭內的高爆裝葯,毀傷目標。美國研製的450公斤的J-1000型、225公斤的I-500型、900公斤的BLO-109型及特製的1800公斤的BLU-113型戰鬥部,均屬這種類型。因重量受攜帶能力的限制,要提高戰鬥效能,一是選取適當長徑比,以提高對目標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二是提高末速度,以450米/秒的速度侵入的戰鬥部,就足以鑽透1米厚的混凝土結構。
除以上因素,彈著角和攻擊角對戰鬥效果也影響較大。一般彈著角90度為最佳,攻擊角限制在±5度。為了增加末速度,美國還正在研製帶火箭發動機或其它動力裝置的可推進侵徹戰鬥部,末速度可達1200米/秒,這種戰鬥部將用於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
複合彈頭系統(MWS)
包括一個預侵徹彈頭(先導彈頭)和一個主侵徹彈頭(後繼彈頭)。預侵徹彈頭內含一個或多個預製裝葯,爆炸能量及柱狀裝葯在軸向產生的射束流使彈頭破片速度達6000米/秒,將目標炸開一個洞口,主侵徹戰鬥部沿此洞口繼續侵徹,彈頭上以延時或智能引信最終引爆主侵徹戰鬥部裝葯,毀傷目標。MWS的戰鬥效能取決於預侵徹戰鬥部裝葯直徑、主侵徹戰鬥部速度和主侵徹戰鬥部單位面積壓力三大因素。與動能侵徹戰鬥部相比,MWS減輕了重量,增加了彈著角範圍(25~90度),更適於加裝到標準武器上。

在研型號


麥菲斯托(MEphisto)
:為德國KEPD-150標準導彈而研製。KEPD-150是在德國、瑞典合作研製的KEPD-350動能鑽地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麥菲斯托的預侵徹戰鬥部裝有光電探測器近炸引信。
主侵徹戰鬥部尾部裝有程序化智能多用途引信,可裝定空爆、觸發和侵徹3種工作模式。在侵徹模式下,戰鬥部可在鑽透沙石、混凝土等多層結構后,在掩體內部敏感到空間而爆炸。研製計劃從1997年開始,至2011年已成功地進行了三個階段的試驗。
擴孔器(BroACh)
:由英國研製,將裝備到常規標準導彈上。美國也在對其進行試驗,以裝備到AGM-86C常規空射巡航導彈、AGM-154C、AGM-129先進巡航導彈、戰斧巡航導彈上。
此外,擴孔器還可裝在炮彈和肩射火箭上。
帶矛者(LAnCEr)
:英、美、意三國合作研製,由較小的長矛(LAnCE)戰鬥部發展而來(後者長300毫米、直徑160毫米,裝5公斤炸藥,用於攻擊加固飛機掩體),用於至少1450公斤重的鑽地炸彈,由鷂式和美洲虎戰鬥機掛載,還可裝到空中霍克導彈上。
此外,美國還在進行幾項研究計劃,主要針對鑽地彈頭材料、智能引信、爆炸材料等進行研究,以改進F-15等飛機的掛載武器性能。另外,美國還在研製大貫穿力的高超音速導彈,最高速度可達6馬赫。

初步設想


地下設施
美、英若攻擊伊拉克的地下設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採用巡航導彈和機載炸彈攜帶鑽地彈頭進行攻擊。其防區外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採用聯合GPS制導,使裝定時間由原來的20多個小時減到2小時,制導精度也有所提高。其載荷可達450公斤,裝葯直徑50厘米,彈著地速度達260~335米/秒。若採用MWS戰鬥部,可鑽透6~9米土層后,再鑽透3.6~5.5米混凝土,引爆23~70公斤裝葯;若攜帶動能侵徹戰鬥部,則可鑽透18~36米土層,1.8~3.6米混凝土,起爆23~135公斤炸藥;若採用在研先進型號,則破壞效果可能更佳,將對伊地下設施給予沉重打擊。
防禦鑽地彈的初步設想
一是阻止敵方對地下設施具體位置的探測偵察;二是改進地下掩體結構;三是儘早攻擊鑽地彈發射平台,如飛機、巡航導彈等。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最後需說明的是,鑽地彈不僅可以攻擊地下掩體,而且還能有效地攻擊地面上的堅固防護掩體,如C3I系統的保護掩體、防空隱蔽所等。

未來較量


盾”更堅“矛”更利
盾者藏之;矛者攻之。二者較量,各有高招。
“鑽”(攻)的方面,針對以前鑽地彈鑽地深度不夠、發現識別地下目標能力有鑽地彈限以及毀傷精度尚不夠高等問題,外軍正在著力探索新的技術手段:一是通過提高彈頭速度和採用新的戰鬥部來提高鑽地深度;二是對引信進行優化設計,研製既耐衝擊、又能在最佳時刻引爆的新型引信;三是增大投擲距離,使鑽地彈能夠從對方防空火力圈外發射攻擊對方目標;四是提高自主攻擊能力和命中精度。
此外,鑽地彈還有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就是向小型鑽地核彈方向發展。據外刊報道,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為了轟炸原南聯盟普里什納機場的地下機庫,曾投擲了多枚號稱“掩體粉碎機”的GBU-28型常規鑽地彈,然而,戰爭結束后美軍卻發現,地下機庫里的米格-21型戰機等卻毫髮未損。於是,美軍決定轉而研究威力更大的小型鑽地核彈。據悉,新型鑽地核彈的研製主要是在兩種現有鑽地核彈基礎上改進,重點是使彈頭能穿透更深的土層、岩石和鋼筋混凝土工事,以打擊最深層地下目標。
“藏”(盾)兩大趨勢
一個是地下防禦設施的數目在大量增加,據國外有關估計,全世界約有70多個國家擁有深層地下掩體,總數目高達1萬多個。另一個是運用高科技大力提高地下防禦設施的挖掘深度和抗毀強度。主要技術有:異型表面技術,是在坑道入口等處構築凹凸不平的表面,使鑽地彈偏轉,攻擊角增大、甚至跳彈而不能鑽地;彈道偏斜技術,即構築尺寸與直徑相當的石塊堆積層,並利用彈道擾動裝置對彈體控制系統實施干擾,使鑽地彈攻入石塊堆積層而消耗其動能;遮彈偏航技術,就是構築特製的偏航板或帶鋼筋混凝土填板的混凝土防護層等,使彈道彎曲、彈體偏轉、變形甚至斷裂;綜合防護技術,是綜合運用隱蔽、偽裝、分隔、分散、干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鑽地彈的攻擊效能。

未來發展


另據專家預測,未來的地下防禦設施將不僅僅具有單純的防護性能,還將構成具備綜合作戰能力的大系統。首先,從地下防禦設施設置的地域來看,將不僅僅局限於地下,還可設於水底等。其次,從地下防禦設施的構造來看,單一的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實現防護的傳統思維將被突破,而具備綜合攻防能力的多層複合結構將成為主流。再有,從未來地下防禦設施的範圍看,將既包括各種戰時必要的軍用設施,還會包括民用和其它戰略設施等。可以預見,在未來戰爭中,地下防禦設施與鑽地彈的鬥爭將愈演愈烈,而這種激烈的對抗與角逐,必將推動信息化戰爭向地下深層空間擴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