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於胎齡兒

小於胎齡兒

小於胎齡兒是兒科常見情況。小於胎齡兒是指新生兒體重低於同齡兒平均體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於平均體重2個標準差。小於胎齡兒根據出生胎齡不同,分為早產小於胎齡兒、足月小於胎齡兒。我國以足月小於胎齡兒多見。小於胎齡兒的原因可能是病理因素,如胎兒生長受限所致;也可能是非病理性因素。小於胎齡兒在母體孕期表現為宮高及胎兒體重評估低於同齡兒平均體重第10百分位以下。新生兒出生后合併圍生期窒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先天性畸形、低血糖、紅細胞增多症-高粘滯度綜合征、胎糞吸入綜合征等。母體在孕期應及時發現胎兒生長受限,並尋找病因,改善胎盤循環。加強胎兒檢測、適時終止妊娠。新生兒出生後有圍生期窒息者立即復甦,保暖,預防低血糖,部分換血療法。小於胎齡兒長期預后與病因、宮內受損發生的時間、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出生后營養狀況和環境有關。大部分小於胎齡兒出生后體重增長呈追趕趨勢,隨後身長也迅速增長,出生后第2年末達到正常水平,體格、智力發育正常。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或兒科、婦產科

病因


● 小於胎齡兒的原因可能是病理因素,如胎兒生長受限所致;也可能是非病理性因素。胎兒生長受限因素包括母體因素、胎兒因素、胎盤因素和臍帶因素。

母體因素

● 孕婦偏食、妊娠劇吐及攝入蛋白質、微生物及微量元素不足,胎兒出生體重與母體血糖呈正相關。
● 妊娠期併發症與合併症:妊娠期高血壓、多胎妊娠、胎盤早剝、過期妊娠、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合併心臟病、腎炎、貧血、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其他:孕婦年齡、地區、身高、體重、經濟狀況、子宮發育畸形、吸煙、吸毒、酗酒、功能感染、母體接觸放射線或有毒物質、孕期應用苯妥英鈉、華法林等。

胎兒因素

● 調節胎兒生長的物質在臍血中降低,影響胎兒內分泌和代謝。
● 胎兒基因或染色體異常、結構異常。

胎盤和臍帶因素

● 胎盤各種病變、臍帶異常引起。

癥狀


根據胎兒生長受限發生時間、胎兒體重、病因分為3類

● 胎兒體重、頭圍、身長三方面生長受限,頭圍和腹圍均小。
● 胎兒早期發育正常,到妊娠晚期受到有害因素影響,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引起慢性胎盤功能不全。
● 上述混合型。有母兒雙方因素,整個妊娠期均可能發生。

小於胎齡兒引起的併發症

● 圍生期窒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 先天性畸形。
● 低血糖。
● 紅細胞增多症-高粘滯度綜合征,出現呼吸窘迫、青紫、心臟擴大、低血糖、黃疸、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進一步加重了低血糖和腦損傷。
● 胎糞吸入綜合征:表現為吸入混胎糞羊水、呼吸窘迫、青紫、甚至出現休克和心力衰竭。

檢查


●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初診,並結合產科檢查及產後新生兒檢查以確診。

產科檢查

● 臨床指標:測量宮高連續3周均在第10百分位以下,簡單易行,可用於低危人群的篩查。
● 超聲檢測胎兒生長情況。胎兒體重評估低於第10百分位,檢測腹圍/頭圍比值,羊水與胎盤成熟度,篩查遺傳標誌物。
●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臍動脈血流,了解子宮胎盤灌注情況。
● TORCH感染檢查、抗心磷脂抗體檢測。

新生兒檢查

● 出生體重低於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數。可檢查新生兒的身高、體重、指距、血壓、脊柱、畸形等。
● 血液檢查:血尿常規、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功能狀態、染色體檢查等。
● 腦顱CT或MRI檢查。
● 腦電圖檢查。
以上檢查不一定全部需要去做。醫生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做出相應的處理。

診斷


● 醫生通過了解患兒與母親的病史、臨床表現,結合體格檢查、輔助檢查,通常可做出診斷。
● 母親在孕期有妊娠期高血壓、妊娠合併症等病史。
● 孕期檢查宮高小於第10 百分位數以下,超聲檢測胎兒生長情況。胎兒體重評估低於第10百分位,檢測腹圍/頭圍比值,羊水與胎盤成熟度,篩查遺傳標誌物。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臍動脈血流,了解子宮胎盤灌注情況。
● 母體TORCH感染檢查、抗心磷脂抗體檢測協助診斷。
● 出生體重低於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數。可檢查新生兒的身高、體重、指距、血壓、脊柱、畸形等。
● 血液檢查:血尿常規、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功能狀態、染色體檢查等。
● 腦顱CT或MRI檢查、腦電圖檢查協助診斷。

鑒別診斷


● 小於胎齡兒需要對引起胎兒生長受限孕婦的病因做出鑒別。當發現胎兒生長受限,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病因分析,及時給予干預和治療。

治療


● 母體在孕期應及時發現胎兒生長受限,並尋找病因,改善胎盤循環。加強胎兒檢測、適時終止妊娠。新生兒出生後有圍生期窒息者立即復甦,保溫,預防低血糖,部分換血療法。

胎兒生長受限治療

● 積極尋找病因。
● 一般治療:卧床休息、常規吸氧、增加飲食。
● 藥物治療:補充孕激素、靜脈補充、低分子肝素。
● 胎兒健康狀況監護:綜合超聲多普勒血流、羊水量、胎心監護、生物物理評估和胎兒生長監測。
● 胎兒情況良好,胎盤功能正常。妊娠未足月,孕婦無併發症和合併症,可在密切監護下妊娠至38~39周,但不應超過預產期。
● 結合病因、監護過程中的異常指標、孕周和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技術水平決定終止妊娠的時機。
● 分娩方式可放寬剖宮產指征。

小於胎齡兒的治療

● 圍生期窒息者立即復甦。
● 注意保暖。
● 儘早開奶,預防低血糖,注意檢查血糖,及時發現低血糖並予以治療。能量不足予靜脈營養。
● 部分換血療法。

危害


● 小於胎齡兒死亡率高於適於胎齡兒。
● 有部分小於胎齡兒出現終身生長落後、發育遲緩和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 成年後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脂質代謝病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高。

預后


● 小於胎齡兒長期預后與病因、宮內受損發生的時間、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出生后營養狀況和環境等有關。
● 大部分小於胎齡兒出生后體重增長呈追趕趨勢,隨後身長也迅速增長,出生后第2年末達到正常水平,體格、智力發育正常。

預防


● 既往有胎兒生長受限和子癇前期病史的孕婦,建議孕12~16周開始應用低劑量阿司匹林至孕36周。
● 存在≥2項高危因素的孕婦,孕早期開始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年齡>40歲、孕前高血壓、孕前糖尿病、輔助生殖技術受孕史、多胎妊娠、胎盤早剝史、胎盤梗死病史。
● 孕婦積極治療原發病。
● 孕前戒煙、戒酒、戒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