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泉

袈裟泉

袈裟泉又名獨孤泉,位於靈岩寺“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清康熙《靈岩志》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後人以姓命泉也”。明萬曆年間進士、歷城人劉亮采隱居靈岩,於泉邊建“面壁齋”,因厭“獨孤”二字,便改稱為“印泉”,寓意佛教來於印度之意,此名傳之未廣。後來,因泉旁立有一片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取名為“袈裟泉”。

簡介


袈裟泉
袈裟泉
此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為靈岩風景區主要飲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匯為一半圓形石池,爾後盤桓曲繞,經石雕龍口瀉入一大水池中。池內錦魚戲游,池周曲廊環繞,危崖峭立,“鐵袈裟”立於泉邊,別有情趣。列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袈裟泉泉群


袈裟泉、卓錫泉、清泠泉、檀抱泉曉露泉、滴水泉、甘露泉、雙鶴泉、白鶴泉、上方泉、朗公泉、牛鼻泉、龍居泉、雙泉、王家泉、長壽泉、卧龍泉、段家泉、白虎泉、潤玉泉、糠溝泉、惠泉、玉珠泉、青龍泉、勝天泉、馬山泉
袈裟泉、檀抱泉、龍泉、滴水泉、甘露泉、朗公泉、上方泉、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李密泉、神寶泉、上泉、花岩泉、西泉、牛鼻泉、龍居泉、大王泉、黃泉、朱家泉、下泉、曉露泉、庄岩泉、段家泉、長壽泉、於盤泉、王母池、卧龍泉、王家泉、楊家泉、青龍泉、雙泉、白虎泉、潤玉泉、清冷泉、糠溝泉、惠泉、北泉、王字泉、黃姑泉、玉珠泉、鹿泉、石窩泉群、馬山泉群
袈裟(獨孤泉):位於靈岩寺景區內,“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泉源在岩洞中,泉水自岩壁下石縫中流出,匯入半圓形石池,“鐵袈裟”立於泉邊兩物相伴,別有一番情趣。
卓錫泉:位於靈岩寺千佛殿東側岩壁下,泉水從岩壁下一洞穴中湧出,流入一不規則興泉池中,泉東約18米處為白鶴泉。這三處泉水匯流成一方潭池,名“鏡池”,又稱功德池。
清冷泉:位於五峰山景區洞真觀玉皇殿以東又名志仙泉,泉自山間一石雕龍口中噴涌而出,跌落於長、寬各1米的石砌方池中。一年四季不涸,且水質清冽甘美。
檀抱泉:位於長清區靈岩寺景區內,因泉水上方有一千年青檀,故名。泉水從樹根下流出流入一池內,常年不涸,水質清冽甘甜,含有一種單單的檀香
曉露泉:又稱“肖汝泉”位於長清區張夏鎮積峪村西北山崖下,為一天然洞穴,洞高1.8米,深4米,寬2米,水自洞底岩縫中湧出,通過暗流入井形池內,長流不竭。
潤玉泉:位於長清區五峰山東南潤玉泉村中石崖下。泉池南北長3米,東西寬1米,水質甘美,常年不涸。
白虎泉:位於長清區五峰山風景區白虎峪山下,泉水從虎口中流出,沿暗道注入山下池潭,常年有水。
雙鶴泉:位於長清區靈岩寺內千佛殿東側岩壁下,為長方形石砌水池。相傳,法定禪師創建寺院時來到靈岩,轉了多時,見無水,正在猶豫時,忽有樵夫說雙鶴鳴處有泉,法定禪師順著樵夫所指方向走去,見白鶴飛起地方果然有泉,故名“雙鶴泉”
甘露泉:與千佛山下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甘露泉”同名。位於長清區靈岩寺景區內,大雄寶殿東北約500米靈岩山上,泉水自岩逢中流出,匯入長方形石砌池內,清澈見底,常年不涸,池東側崖壁上為乾隆皇帝御筆“甘露泉”石刻。
鹿泉:位於長清區五峰山內,洞真觀南,鹿跑峪口,新建的五風閣東南50米山崖下,泉池石砌、封頂,常年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