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是一個漢字,讀音為suō,象形。從艹,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簑”。“蓑”是後起字。蓑的本義是雨具名,即蓑衣。

基本釋義


● 蓑 suō ㄙㄨㄛˉ
1.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衣。~笠。
2. 用草覆蓋。

詳細釋義


◎蓑
簑 suō
〈名〉
● ● (象形。從艸,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後起字。本義:雨具名。即蓑衣) 同本義 [straw or palm-back rain cape]
衰,草雨衣也。秦謂之萆。——《說文》。字亦作蓑。
何蓑何笠。——《詩·小雅·無羊》
橐車載蓑笠。——《儀禮•既夕禮》
被蓑以當鎧鑐。——《管子•禁藏》
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春》
● ● 又如:蓑笠(蓑衣和斗笠);蓑褐(蓑衣短褐。比喻衣著粗劣);蓑翁(穿蓑衣的老人。指漁翁)
詞性變化
◎ 蓑 suō
〈動〉
用草覆蓋;掩 [cover with straw]
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傳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注》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注》蓑,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

示例


蓑衣suō yī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后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蓑衣於1970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風避雨,也可遮羞掩丑。舊社會裡,極貧人家,十八歲的姑娘沒有褲子穿,也只好用蓑衣來掩丑避體、遮風擋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舊社會人們普遍用的雨衣,幹活、行路都離不開它。狩獵時它便是最好的“護身服”。名稱來由 起源古老,用一種叫“蓑草”編織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來。

蓑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歌子
蓑衣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頗像古代婦女穿的坎肩兒,圓圓的領口,前開襟,有細細的棕繩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現代美眉穿的弔帶裙,有兩條棕繩供吊在肩上。但裙腰很大,隨意擺動,方便主人甩開大步走路,攥足力氣挑擔。蓑衣的縫製比較講究,下面的棕毛卻隨意披散著,為的是讓雨水迅速墜落。從前的人穿衣服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蓑衣的堅韌足夠陪伴主人一輩子。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蓑衣、蓑草、短蓑、耕蓑、苫蓑、煙蓑、牛蓑、漁蓑、蓑笠、蓑蓑。

相關成語

綠蓑青笠、雨蓑風笠、煙蓑雨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