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隧道

南嶺隧道

南嶺隧道是以“難”著稱的隧道,位於京廣鐵路衡廣複線郴州與坪石之間。隧道全長6666.33米,雙線電氣化牽引。隧道在湖南省州市鄧家塘鎮附近穿越南嶺山脈的五蓋山騎田嶺挾持地帶。

概述


隧道在湖南省郴州市鄧家塘鎮附近穿越南嶺山脈的五蓋山和騎田嶺挾持地帶。這個地區為剝蝕低山丘陵區,連溪河輾轉曲折,兩次流經隧道頂部,原有京廣鐵路在下連溪和隧道出口兩次與隧道立交。隧道穿越5處溶蝕窪地,埋深最淺地段僅39~45米。

地理結構


此地區屬著名的南嶺構造帶,構造運動強烈,岩溶極為發育,地下水富集,地質條件十分複雜。建設者在在測繪的基礎上,用地面和隧底鑽探、物探和洞內超前鑽探,結合溶岩發育規律,摸清岩溶的具體形態,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據。隧道洞內岩溶突水涌泥量和地表塌陷規模之大及其對施工的危害強度,在國內外隧道建築史上均屬罕見。

施工經歷


自徠1979年9月開工至1988年11月主體工程竣工,共發生大小突水涌泥24次,湧出稀泥和砂子近30000立方米。因洞內大量突泥涌水,共發生大小陷穴52處,最深達20米。沿連溪河兩岸塌陷19處,河床先後因塌陷而斷流,大量河水泥砂湧入隧道,堵塞坑道,阻礙施工。當隧道開挖到1935公里745米時,先後3次突泥,總量達10689立方米。建設者對突泥地段施加高壓注漿,使稀泥在高壓下劈裂,在縫隙中充入水泥和水玻璃漿液,凝固后呈堅硬的水泥水玻璃網路,使稀泥固結、壓縮、脫水,並被部分置換,形成有一定強度的結石體。為保證施工安全,在注漿固結的基礎上鑽孔,每隔600毫米頂進一根無縫鋼管,形成管棚,使稀泥與管棚構成統一的加固支護體系。因開挖隧道破壞了地下水的動力平衡,以致地下水向隧道滲漏宣洩。不僅影響施工,而且直接影響電氣化設備的使用,留下隱患,增加隧道養護的困難。針對地下水的特點施工單位制定了“以堵為主、堵排結合、渾水要堵、清水可排”的治水原則。為了從根本上阻止地下水向隧道泄漏,保護地面環境,又採取了“河填地面陷穴,改道斷流河渠,地下地面注漿,襯砌防水防漏”的綜合治水措施。經回填陷穴與改道斷流河渠,截止了地表水向地下倒灌,防止了農田及其它設施因地面變形受損。經歷10年的艱苦奮鬥,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解開一道道技術課題,越過一座座難關險隘, “難”嶺隧道不再難,終於為衡廣複線電氣化鐵路打通了湘粵兩省的大門。衡廣複線工程1989年年底通過國家驗收,正式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