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中秋月的結果 展開
- 歌曲
- 唐代白居易詩作
- 1953年朱石麟執導電影
- 趙曉古體詩
- 一作瘳凝詩
中秋月
唐代白居易詩作
《中秋月》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開頭便以埋怨的語氣落筆,說月光令人費解、難以思議,它所照之處給天下人增添愁恨。然後具體描述月光帶來的種種憂思:徵人思家,院中離愁,宮中哀怨,戰俘懷鄉。月光引得種種人斷腸落淚,而月亮卻渾然不覺,簡直是普天下頭等傻瓜。全詩構思獨特,詩人貌似詠月,實為諷世,手法別緻新穎,且不乏幽默風趣。
中秋月
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不可思:不可思議。
2.繞:圍繞。天涯:天之邊際,泛言邊遠荒僻之地。
3.隴外:隴山之外。征戍:遠行防守邊疆。古代中原王朝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越過隴山意味著從軍征戍。故“隴外征戍”是典型的恨事。
4.庭前:院子里。
5.失寵故姬:失去帝王寵愛的后妃姬妾一類女子。歸院夜:夜間回到自己住的寂寞院落之時。
6.沒蕃老將:流落沉淪於異國的老將。如漢之李陵等。月光並照蕃漢,尤能勾動這些身處異國之人的故園之思。
7.幾許:幾多,多少。
8.玉兔銀蟾:指月亮。
看到萬里明亮的月光,不要見月便心猿意馬、展開想象的翅膀。假如馳騁想象,便會平空生出許多愁恨,這許多愁恨幾乎遍繞天涯。
誰在隴上之外長久地駐守邊塞,在哪個庭院之前,就要迎來同親人的分離。
被人拋棄的姬妾,在這天夜裡回到自己的老家;被拘留在異國的老將軍,登上樓台遠望自己的家鄉。
圓月照著多少人懷著離愁別恨。傷心到了極點地過中秋,明亮的圓月是絕對不會知道的。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817),當時作者在江州司馬任上,是白居易人生的最低谷時期。此詩即是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後,真實感情的流露。
這首題為“中秋月”的七律,從團圓節想到許多不能團圓的人,同情他們的不幸,分擔他們的悲傷,表現了詩人“兼濟天下”的宏大願望。
首聯詩人便以過來人的姿態,給人們潑點冷水,告誡人們,在中秋節來臨的時候,不要面對明亮的圓月胡思亂想,團圓啦,歡聚啦,該盡情樂一樂啦,這樣會生出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甚至愁恨來。由此開頭,不難看出,詩人的這首寫中秋的詩,不是寫團圓歡慶的,而是一反常態,另闢蹊徑,專寫失意不愉快的。
頷聯詩人在這裡舉了兩個中秋時失意的事例:一個是在邊塞之外防守邊塞的離人,他們長期戍守邊疆,難得與家人在一起,不要說中秋時節不能歡聚,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也不一定能跟家人歡聚一次,這是久別的事例;另一個是新別離的事例。這些事例都有典型意義,這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也就是具有普遍性。詩人並不就此擱筆,再舉些失意的特殊事例。
頸聯詩人在這一聯中舉的兩個事例較為特殊,不是一般的人群;這樣普遍與特殊結合起來,便加強了說服力。在號稱團圓節的中秋節,的的確確有許許多多的人不能團圓,他們是懷著離愁別恨,無限悲傷地面對中秋的圓月的。
尾聯兩句不僅點明題旨,令人感到中秋明月,毫無歡樂意趣,反而令人感到一片慘淡;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想到的,這是詩人立意高明之處。
全詩的結構很是緊湊:首聯告誡人們“萬里清光不可思”,頷聯和頸聯舉四種失意的事例,佐證首聯的說法,尾聯總結全詩,亮出主旨,一氣呵成,真乃天衣無縫。
元代詩論家方回:中四句皆述人之失意者,末乃謂照人腸斷,月實不知,即所謂雌、雄風者也。(《灜奎律髓》)
明末學者馮舒:章法奇。(《灜奎律髓》)
清代詩人查慎行:詩境平熟。(《灜奎律髓》)
清代學者胡以梅:起得稱,“不可思”活。中二聯相敵;三、六更佳。結亦靈。(《唐詩貫珠》)
清代文學家紀昀:“添愁益恨”四字復。好在近情,而俗處亦在近情。《瀛奎律髓刊誤》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孫琴安:此詩開宕,寫盡人間有愁之人。中二聯句式自創,後人沿襲者甚多。只第七句總似有意。(《唐七律詩精評》)
西安聯合大學教授師長泰:中四句皆承首二句,分寫征夫、思婦、故姬、老將望月傷懷。對仗工切,句法獨特。“添愁益恨”四字,為其關鈕。末二句則一反此意,謂照人腸斷,月實不知,乃人自愁。翻出新意,感慨自深。詩寫人間失意之人,亦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白居易詩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