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花瑤的結果 展開

花瑤

少數民族

花瑤是指湖南省境內雪峰山的東北,也就是漵浦與隆回兩縣交界之地,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著一個古老部族——花瑤,約有1.2萬—2萬餘人。湘西南腹地的瑤族的一個分支,因花瑤服飾獨特、色彩艷麗,特別是花瑤女性挑花技藝異常精湛,故稱“花瑤”。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瑤族祖先“積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花瑤,一支奉“黃瓜”為生靈的古老部族。至今承襲著他們先祖代代相傳的古老遺風。

花瑤簡介


隆回縣地處湖南省境內的湘西南腹地,是一座充滿著奇異的自然風貌、燦爛的人文景觀及厚重的歷史的 文化古城。中國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傑出思想家魏源就誕生在這裡。
花瑤位於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地處雪峰山脈東麓,距縣城110公里,平均海拔1320米,全年平均氣溫11℃,降雨豐富,氣候涼爽,全鄉總面積93.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85545畝。
花瑤是一支被我國部族史料遺忘了的瑤族分支,至今,5000多瑤族同胞仍生存在縣境最北面的崇山峻岭之中。他們就封閉在這荒野的大山裡,忠實地傳承著先祖最為古樸純真生活。2010年1月26日,虎形山——花瑤,獲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名稱來歷


花瑤婦女
花瑤婦女
這山裡的女人們特別愛美,她們的服飾一直承襲著他們先祖古老、新奇、繁瑣、怪誕、傳統的著裝風 格,個個著裝艷麗絕倫,火辣搶眼,從頭到腳都是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隨著她們嬌美的身影閃動在那綠意蔥籠的山野,遠遠望去,儼然束束耀眼的山花。於是,我們便譽其為“花瑤”了。

民族認定


他們幾乎被世人和史料所遺忘。屬瑤,可他們從來就不曾知曉瑤家鼻祖“盤王”,也不曾有過“盤王節”,甚或與擁有二三百萬人口的瑤族大家庭根本沒有任何的共同特點。屬苗,卻無苗民點滴印痕。早年的民族認定中,這支獨特的古老部落被圈在了“瑤族”的範圍里。

特點


隆回花瑤與瑤族其他分支不同的是,他們不知道瑤家鼻祖“盤王”,也不知何為“盤王節”。但每年自 己的三大傳統節日,即,每年農曆五月十五至十七舉行的“討念拜”意思是月半所過的節日;七月初二至初四,初八至初十舉行的“討僚皈”意思是逃脫兇惡的菩薩,他們一直隆重地慶祝著。

旅遊資源


花瑤的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奇山異石,鬼斧神工;古木參天,綠蔭成林。大圫山寨的石瀑,氣勢磅礴,是登山攀崖的最佳之地;崇木凼村的古樹林海,是都市人與森林對話,聽霧海松濤的絕妙之處。現發現的瑤山峽谷,已引起世人轟動。峽谷長近13公里,幾十個大大小小的瀑布就是 懸掛在這裡,自然天成,神 韻十足,充滿野性,如詩如畫。
其中,位於峽谷中上游的三龍洞瀑布,更讓人稱奇叫絕,瀑布高近80米,寬約30米,水量充沛、氣勢恢宏、抬頭仰望,疑是水龍從天面降,奔騰咆哮而來,蔚為壯觀。獨有的地理環境,奇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花瑤獨有的民風民俗。花瑤的婚俗怪誕而又極富情致,媒人都是男子,稱“媒公”。婚禮中的“攔門酒”,“打泥巴”,“打蹈”(就是頓屁股)會讓人大飽眼福。
花瑤的挑花,也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支奪目的奇葩。那稱雄的走獸,多情的飛鳥,全憑花瑤婦女自己的創造。圖案簡練,線條明快,色彩和諧,變型誇張,極富裝飾性。還有花瑤婦女的山歌,花瑤的“打三斗”,花瑤的金銀花。還有……

民風民俗


挑花技藝

★神秘花瑤――因挑花而得名的絢麗民族 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瑤族祖先“積織木皮,染以草 實,好五色衣服”。漢代以前瑤族挑花就已興起了。挑花的重要,從人文意義上講,對於在沒有文字的花瑤人中,它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花瑤女性通常在統裙、腿綁、褲腳、腰帶、衣袖、馬褂、頭巾、背帶、圍裙等上面挑花。每一件挑花都是一幀精湛的藝術品,花紋圖樣廣涉而紛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人物生活、古老傳說等等。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圖案古樸繁雜,一般左右對稱,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
花瑤女性挑花(瑤語稱“擁杯”)不用模具,全憑一雙慧眼和一雙巧手,見到什麼就綉什麼,想到什麼就挑什麼,根據粗紗土布的大小來固定圖案的位置,然後運用各色的紗線、絲線、毛線挑刺出各種絢麗多姿的圖案,無須設計、打稿、描圖和放樣,按照自己早已孕定好的腹稿飛針走線。
最早出現的挑花題材是花草樹木:打子花、岩石花(瑤語稱“杯乾約”)、花簇(瑤語稱“杯乾托”)等;而動物是花瑤挑花內容出現頻率最高的:如“雙龍搶寶”、“雙獅滾球”、“雙蛇比勢”、“雄雞鬥志”、“雙鵝報喜”、“百鳥朝陽”、“鯉魚跳龍門”……種類繁雜、形態豐富,件件構圖新穎浪漫,幀幀造型古拙粗獷。因受漢文化的熏陶,花瑤女性把挑花題材獵向古老傳說:“哪吒鬧海”、“美猴王出世”等成為挑花藝術曠世傑作。
花瑤挑花不但講求實用,而且更追求色調裝飾美觀。“遠看色彩近看花”,她們喜歡用強烈的刺激色彩,鮮紅色的頭飾笠(瑤語稱“派特典”)和頭巾(瑤語稱“笑童”),深藍色的上衣(夏裝為雪白色),五彩繽紛的腰帶(瑤語稱“特檔”),灰白色的統花裙(瑤語稱“頓”)前沿以兩葉紅艷艷的裙邊(瑤語稱“祻補”)接連映襯,墨色的的綁腿(瑤語稱“扣烘”),使整個服飾形成黑白相間、冷暖協調、鮮艷奪 目,令人感覺到花瑤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勻稱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頭飾笠和統裙以灰白色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飾。花瑤挑花用普通手工縫補針線,用單一的白線或五彩絲、毛線在靛藍色或白色的粗紗土布上一針一針地挑。一條成年女子穿的統裙大概要飛針走線二十五萬多針,陸陸續續需挑刺六個多月,稱為花瑤人粗紗土布上的“長城”。對於一個花瑤女子的價值和才華的判斷,挑花手藝是最為重要的。花瑤女性從小就受到挑花技藝的熏染,六、七歲就開始學挑花,一直挑到人老眼花,而不會挑花的笨女子是找不到好婆家的。挑花服飾還是花瑤姑娘們的傳統嫁妝,她們出嫁時有十幾條統裙、腰帶、腿綁……那些挑花嫁妝足可以掛滿個小型展覽館。
花瑤挑花所用面料為滌綸面料,經向普通的滌綸紗,緯向加捻,有全彈半彈之分,如果用長絲加捻的為長絲花瑤,順捻的為單噴花瑤。1S*1Z或2S*2Z的為雙噴花瑤,看上去有淺淺橫條平紋組織,一般經細緯粗。花瑤女子還有一絕活――編織花紋彩帶(瑤語稱“踏特典”)。在竹板上燒烤17個小洞,上面9個,下邊8個與上孔斜交叉,分別用17根五彩毛線穿過小孔,拴在腰和大腳之間,17根綵線上拴一套提閂,然後彈動提閂、用雙線左右穿梭自由編織出不同的花紋彩帶,長度可達數十米。把花紋彩帶(瑤語稱“特典”)縫合在竹笠筐上,色彩鮮艷的頭飾笠就做成了。
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瑤山原始古樸的自然風光給了花瑤女性無限的靈感,挑花技藝深深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賓客。

古樹奇觀

★神秘瑤鄉之古樹奇觀 無論什麼季節,踏上瑤鄉這片土地,首先撲入眼帘令人情有獨鐘的是就是獨 守或叢生山岡和腹地的古樹。
瑤鄉的參天古樹是花瑤人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千百年以來,花瑤人祖祖輩輩繼承著“砍樹寧肯砍人”的護樹傳統,使這片土地上的樹木經歷千百年風霜雨雪依然沐浴著今日的陽光雨露,形成了瑤鄉獨特的奇觀。
在瑤鄉,有古樹的地方就有人家,寨不離樹,樹不離寨,樹是花瑤人和古寨的保護神。花瑤人如此愛樹、護樹,傳說有幾種原因:一是風水墳山說,花瑤人的祖墳一般按姓氏集中葬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從此這裡就不能動土,讓草木茁壯成長,長成茂密的墳山森林,並對這裡的一草一木立下惡咒:若驚動了這裡的一根毫毛,地下的靈魂則不得安安,於是凡人也不得安寧。所以,墳山森林的樹木不許砍伐,也無人敢去砍伐,至今留下了山岡上的參天古林。
二是風水水口說,花瑤山寨一般坐落在山脈拱手的腹地里,寨子前方山巒相接水流出去的地方叫水口,是寨子興旺發達的風水前門,這裡必須讓古樹來把守水口,傳說可以從水口古樹的枯榮上來預兆寨子里的吉凶:若水口裡最大的古樹枯死了,這個寨子里的大人物可能也要跟著離去了。誰也不敢去碰水口裡的古樹,免得招惹迷信中的“五方山煞”。當然,花瑤人決不讓人去碰這些神樹,至今留下了腹地里的茂密古林。
在花瑤人心中,上了年紀的樹就擁有了靈氣,再動他不得了。若誰家的寶貝生來八字太大,不聽父母帶養,或命根中充斥父母,認寄父又無人敢接受,最好的辦法是寄給古樹,認古樹為寄父,逢年過節就去拜祭,同樣可以消災解難,化凶為吉。凡披有紅布,底下留有瓷碗小杯和燒香痕迹的古樹,就證明它的人類寄子寄孫很多了。
花瑤人在封建歷史長河裡是一個受排擠和驅逐的民族,在民族遷徙中,他們深入密林,借茂密古林來躲過刀光劍影的追殺,日子久了,視樹為保護神,頂禮膜拜,呵護樹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
走進神秘的瑤鄉古林,有感觸,有喜悅,有憂傷,還有心驚膽戰,彷彿自己也是一個膜拜古樹的虔誠信徒。
走進花瑤古寨崇木凼,一塊光緒九年臘月二十八日立的“永遠蓄禁”石碑佇立在古樹林山腳,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瑤鄉最早的封山育林禁碑。雖然碑文字跡風化,內容模糊難以辨認,但主題“永遠蓄禁”和立碑的時間還清晰可鑒。從禁碑的主題“永遠蓄禁”可以看出花瑤人當時封山育林的決心,守護綠色家園的意識相當強烈。
花瑤婚禮
花瑤婚禮
瑤鄉的古樹屬常綠、落葉、高矮雜生,以水青岡和白櫟為最多,鋪天蓋地,四季不乏單調,且不同季節 的景象各具特色,讓人一年四季看不煩,看不累。
步入瑤鄉古樹林,也就走進了沒完沒了的傳說林和故事林。花瑤人根據樹冠、樹枝、樹根和樹榦的形態,以及樹與樹之間的組合、樹與周圍環境的烘襯等來命名:什麼“夫妻不離”、“千年富翁”、“天羅地網”、“銀蛇拱地”、“天女散花”、“醉卧塔尖”……
在崇木凼古樹林里,兩棵來自不同綱目的古樹同蔸而生,亦稱“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粗壯的古樹是老公,旁邊纖細的那棵是老婆,樹榦的高度達數丈時彼此猛地擁抱過來,緊緊依偎在一塊,化為一體,從此處向四面八方抽枝長葉,讓遊人想象到“鍾愛一生,兒孫滿堂”,故名“夫妻不離”。
“千年富翁”也居住在崇木凼,據科研人員初步鑒定,此樹年齡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屬瑤山千年樹王,瑤語稱它為“雜筆朵”,屬水青岡,當地漢語叫它“三蔓子”樹。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雜筆朵”的果子是花瑤人每年奉供給皇上的貢品,炭烤此果香脆可人,食用能延年益壽,價值一升果子兌換一升金瓜子,祖祖輩輩稱它為“富翁樹”。
“天羅地網”位於崇木凼古寨吊腳樓的背面,現稱之為“對歌林”,是花瑤對唱山歌的最好場所,這裡古木遮天蔽日,粗大的樹榦群圍樁在石山斜坡上,裸露的根系縱橫交錯,似群龍嬉戲,似銀蛇拱地,根浪一層疊起一層,推向遠方。進了花瑤對歌林,不唱山歌是跑不出來的,唱不贏也是跑不掉的,上天枝葉攔住,入地根網擋著,四周是不講情面的古樹和熱情的花瑤小伙與姑娘,一旦鑽入他(她)們的懷抱:就罰你――拋你很高,捉住你四肢仰天盪鞦韆;也獎你――無數個屁股重蹾在你的雙腿上,讓你忍痛享受花瑤人待客的最高禮儀――蹾屁股。如此“天羅地網”,誰都想進去,誰都不想逃跑。
“天女散花”是很難碰上的。如果趕上公曆三月初的時間,就到廟山寨子來守候“天女散花”。一棵高達幾十米古拙蒼勁、盤根伏地、需四、五人牽手才能合圍住的千年古樹挺立在寨子前方。每逢早春三月,枝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綻放出一簇簇形狀如喇叭、長約兩寸的潔白花朵來,濃郁的香氣沁人心脾,人們稱它為“白花樹”。這種花很特別,好像一夜就花開,很快就花謝,紛紛揚揚落花的情景非常好看,外地來觀光的文藝人稱之為“天女散花”。當地瑤家村民可以從“天女散花”得多少、散花時間的長短、散花覆蓋的面積來斷定當年的年成,據說還準確得很哩!在人們心中,“天女散花”是大自然為預兆當年年成所做的最靈驗的一場法事。
在瑤鄉第一仙峰香爐山寺的頂角,從山腳仰望,一座蓋帽的大石頭極似寶塔頂蓋,遠遠望去,一個醉漢倚塔卧尖,形象惟妙惟肖。走近一看,這也是一棵千年古松,蒼老得挺不起腰身,橫卧在大石頭上,人們也稱之為“夫妻樹”。遺憾的是這對“千年夫妻”已陰陽相隔了,在解放前,“老婆”老死了,現已屍骨全無,從此,“老公”整天借酒澆愁,過著“酒里乾坤大,壺中歲月長”的懵懂生活,誤把塔尖當成自己的床鋪,多危險呀!
瑤鄉的古樹千姿百態,故事和傳說永遠講不完。
回眸瑤鄉古樹林,還有一派景象令人震撼,老死的古樹依舊站著,倒下去的古樹仍然躺著。這些已經失去生命力的姿態給你很多遐想:“仰天長嘯”、“猛龍過江”、“貴妃醉酒”……這種殘缺、失去生命力的美感更加振奮人心。
把花瑤文化寫成一本書,瑤鄉古樹是每個章節里最重要的一行和字眼,讓人永遠愛不釋手。

奇石崖壁

花瑤風景
花瑤風景
★奇石“崖壁壁”除了對於古樹的景仰,花瑤山民還有著獨特的山石崇拜。在瑤山寨子的房前屋后、溪 邊路旁,甚或田土中央,每每突地冒出一方高約數丈的奇異巨石,有如雄獅怒吼,有似天狗吠日,有像金剛把門,有的又像一尊圓墩墩腹便便的笑佛。還有那玉兔下凡、老鷹孵蛋、情人相會、神山嗮谷……一個個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這石,萬千年來就如此平和安詳地矗立在瑤山,不偽不朽、不浮不躁。任憑風雨和世事的蹂躪與嘲諷,它亦不語不驚,渾身透射出無比的厚重、大氣和堅忍。花瑤山民深信,是這無數的石神,長年為他們鎮守著寨子護佑著家門。“是不能言溪聲伴,笑傲蒼穹品自高。”那一方方沉穩厚實、稱架四方的巨石委實就是不屈不憨厚倔強的花瑤山民性格和氣質的典型寫照了。深入竹林,遍訪奇石,就有迷路的風險了。看那一方方離奇古怪的巨石,是山?是塔?是樓?是天橋?嗨,說是也是,似是而非。往往圍著偌大一尊奇石轉來轉去、爬上爬下、左瞧右瞧。“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變油然而生,這一圫一圫自然天成的傢伙,實乃鬼斧神工。一出石壁,山民叫它“崖壁壁”,斜倚著山巔直插天際,高約400多米,寬過一公里,宛若一幕摩天而下、氣勢恢宏的瀑布,巍峨而大氣,攝人心魄。不是懸崖,妙過懸崖。據權威專家認定,這等石壁算是國內旅遊資源中的一絕。

怪誕婚俗

花瑤山寨,少與外界往來,至今仍然承襲著自古以來的傳統婚俗。花瑤的婚俗十分特別。特別處之一是 沒有“媒婆”,只有“媒公”,上門提親說媒的大多是一些能言善道、受人尊重的漢子,人稱“媒人公”。媒人公的重要標誌是手拿一把打不開的油紙傘。特別處之二是賓客不太在意和理會新郎與新娘。新郎只管幫著做家務事,或同樣挑著禮擔隨意夾行在送禮的隊伍中。特別處之三是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裡獨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靜靜地挨過寨子里歡騰、喧鬧的夜晚。從提親到訂婚,要歷經一連串古老、怪誕而繁縟的禮儀。其中最撩人的,當數婚俗活動中的“打泥巴”、“炒茅殼裡”和“蹾屁股”等聖潔而瘋狂的三步曲,氣氛熱烈而粗獷。

古樸葬俗

花瑤雪景
花瑤雪景
★花瑤古樸的葬俗 山寨里有人老去了,無論家境貧富,其葬禮都被顯古樸熱烈而隆重。待為已逝老人洗 浴穿好壽衣入棺后,家人變得拜請一位法力高強的“巴梅”(瑤山的巫師)前來“送卯”——花瑤古老的喪葬法事(漢人稱其為“釘銅”)。送卯要在逝者房內的一個牆角施行。巴梅的法事,是要藉助師祖及神靈的法力,四處尋找逝者走散的靈魂。找到后要將其附在自己身上帶回,並勸說其不要在外面遊盪,而應儘快儘快返回。不時又模仿逝者生前的口氣,向親人述說他的一生,並為後人“頒鞏斜”(賜福)……活靈活現,令人咋舌。次日送葬,途中十分在意要有兒女“哭喪”,俗話說:“生個兒子來接后,養個女兒撞棺材。”,哭的人越多、越傷心就越好、越熱鬧,逝者才算有福氣。下葬時鄉鄰往墓穴里燒紙錢,燃鞭炮,親人們都要解下戴在頭上的白孝布往棺木上拋甩三下,以示告別,再將白布盤在頭上。待棺木落穴,親人們一齊深情跪拜,然後須經原路返回。這樣,逝者方算“入土為安”。瑤山很少有父母合葬的,生怕二老在陰間只顧了卿卿我我說說笑笑而誤了顧看在世的後人。

神秘大圫

花瑤風景
花瑤風景
瑤鄉最具特色的古寨子 大圫,說是建在好大一圫石頭上的花瑤寨子。“飛瀑流泉直掛雲天,清幽野趣氣 象萬千”。古老的村寨,摩天的崖壁,奇異的巨石,秀美的溪河,原始次生林中的古樹群體,加上新近揭秘的神奇大峽谷和充滿野性的大瀑布,及串串狀若仙湖的深水潭,構成了花瑤山寨大圫美麗自然的絕佳生態環境。關於那個神秘的大峽谷,它屬於大圫管轄,全程約17.8公里,起源於青山坳村,經四角田、大托、周朋、白水洞四村地段,延伸至淑浦九溪江鄉。源頭四角田段風景秀麗,河水清悠,一眼見底,流水環繞山谷形成無數個S型。峽谷兩岸全是懸崖峭壁,地勢十分險要,流水形成了一個連一個的瀑布群體,其中高15米以上的瀑布60餘處,深潭80餘個。
2002年7月由北大教授、著名詩人、學者彭浩蕩、民俗攝影家劉啟后、著名詩人匡國泰、電視製作人劉念鐸等文人學者組成的隊伍在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採風寫真時,發現了幽深險峻的瑤山大峽谷。彭浩蕩說:“張家界有山無水,黃果樹有水無山,九寨溝有山有水,但怎能比得上瑤山風光,瑤山不僅有山、有水,還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算得上是一片神奇的風水寶地”。

撩人山歌

花瑤對歌
花瑤對歌
花瑤是個能歌善飲的民族,“飯養身,歌養心”,男女老少都把唱山歌當做最快樂最開心的事情。上山 挖土、砍柴、下田插秧、割禾,總曲不離口。他們不用書本,隨編隨唱,出口成章,人人都能唱上好幾個時辰。一俟寨子里有人結婚,或生孩子之類的大喜日子,男男女女都會趕來道賀,更是心痒痒的都打算亮亮嗓子唱上幾曲。花瑤山民不像苗族那樣趕坡對歌,而更喜歡在黑黝黝而光線朦朧的古老木屋裡,矮腳板凳圍著火塘或篝火而坐,往往也是男女各都擠坐一方。花瑤山民將這種山歌對唱稱為“唱訕”。內容大多為情歌,有民間傳唱的也有隨機應變即興創作的。他們往往將愛戀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悄然融匯進了極富形象思維的以歌當說的話語里。

傳統節日


三大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節日是豐富多彩的。隆回花瑤在其遷徙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大傳統節日,即“討念拜”(tão lín bán)和兩次“討僚皈”(tão lião gui),花瑤的這三大節日通稱“趕苗”,是三次紀念性的盛大活動,每次都有它的特定時間、地點和歷史淵源。

討念拜

花瑤婚禮
花瑤婚禮
“討念拜”是每年的第一次“趕苗”,於農歷五月十五至十七日在虎形山瑤族鄉水洞坪舉行。“討”意 為“走”,“念”意為“月”,“拜”意為“半”,“討念拜”意即月半所過的節日。該節源於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明神宗遣兵數萬人鎮壓居住在漵(今湖南漵浦縣龍潭鎮)邵(今湖南隆回縣小沙江鎮)地帶的瑤民,為時三年零六個月。明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所不為。花瑤人民不畏強暴,在漵邵瑤山修建唐梅寨、尖岩寨、鵝羊寨、天星寨(以上均在今漵浦境內)、蕨芽寨、歇官寨、香爐山寨(以上均在今隆回境內)等堅守,使明軍一籌莫展。第三年“大端午節”(註:瑤山人民以農曆五月初五日為“小端午節”,十五日為“大端午節”,后一節日為尊)夜晚,明兵施計,佯攻香爐山要寨。瑤民中計,遂放棄其他各寨前往堵擊。官兵乘虛而入,偷營破寨,殺死瑤族男女老少不計其數,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歇官寨也因此改名“血光寨”。瑤民遭此殺戮后,倖存者四散逃命,潛入深山老林以採集野菜、捕捉野獸為生。明萬曆五年(1577年),神宗下令收兵回朝。從此,瑤民祖先議定由奉姓瑤王主持,每年五月十五至十七日在水洞坪集會,作為受辱雪恥紀念日,以紀念這個災難的月半,告誡後人毋忘歷史。

首次討僚皈

首次“討僚皈”由劉姓瑤王主持,於農歷七月初二至初四日最初在今虎形山瑤族鄉大托村舉行,后因大託過於偏僻,清末改在該鄉茅坳村舉行。“皈”意為“菩薩”,“討僚皈”意即逃脫兇惡的菩薩。節日源於元朝末年,元軍鎮壓世居在江西吉安府田盧一帶的瑤民。當時,吉安瑤民遭受當地統治者趙、魯二督統的鎮壓而四處奔逃,許多老弱婦孺逃走不動,在元軍的追殺下,只好躲在鵝頸坪大丘黃瓜、白瓜從中;有些懷孕婦女因又驚又嚇,加上連日奔走,致使胎兒早產,無奈跪地求饒。追兵見狀稟報元軍統帥赦命,統帥照準,在鵝頸坪大丘丟插令旗:“此處赦免,不準斬殺。”因此凡躲在鵝頸坪大丘黃瓜白瓜下的瑤民免遭殺害。花瑤祖先為了紀念這次倖免於難,當天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白瓜,如有違者則子孫不昌。”(轉引奉澤芝《隆回瑤民》,載《湖南文史資料》第30輯)自此,這些倖免的瑤民後代每年七月初二前禁食黃瓜、白瓜,並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舉行紀念性集會。

第二次討僚皈

花瑤
花瑤
第二次“討僚皈”於農歷七月初八至初十日在今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舉行,后改在距此五里的小沙江街 上舉行。節日源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下山峒(位於今隆回縣小沙江鎮境內)回姓瑤民七姊妹被漢族豪紳廖元翁率領的200餘人追趕,引起瑤民的反抗。廖謊報軍情,稱瑤民造反,清王朝立即遣兵數萬前往鎮壓。花瑤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奮戰,傷亡甚重。在大沙江與清兵大戰一場,敗退小沙江又與追兵小殺一場,兩地共死傷瑤民數百人。倖存的被迫越山繞道退到麻塘山隱居。清兵直追到五都七嶺八寨,瑤民靠著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險峻地形與敵周旋,不斷出沒在山林中奇襲清兵,殺得清兵膽顫心寒,無法進兵。後來,漵浦瑤族首領蒲公祥率眾攻打龍潭,切斷清兵後路,致使清兵兩面受敵被迫停戰議和,並從隆回司(今隆回縣司門前鎮)、小沙江、五里江(漵浦縣境內)等地撤兵,瑤民才又部分迂迴各峒。但在當地漢族豪紳的追殺下,大部分瑤民被分散在邊遠的深山老林中而終究無法返回此前瑤民居住的中心地帶(大約在今小沙江鎮洞江、大沙江等地),今天以這一地帶為中心,周圍“十里無瑤”局面也由此形成。與清兵議和后,瑤民為紀念奮戰勇士,大沙江、小沙江也一度改名“大殺江”、“小殺江”(後來遷居當地的漢族越來越多,為了加強民族團結才恢復原地名),同時舉行隆重集會以示紀念。
花瑤“趕苗”這三大傳統節日,原本都是為了紀念花瑤先民的三次歷史大殺戮而舉行的雪恥集會。隨著歷史的推移,這三大傳統節日已經演變成為人們趕集購物、活動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的喜慶節日。每年在這一共九天的節日中,花瑤人民不論男女老少,舉家出動,一律身著節日盛裝,奔赴集會地點,或盡情購物,或訪親會友,或彼此對歌,或激情展示花瑤各種神秘而淳樸的民情風俗……如今各地各族人民也前往參與同樂。

出行參考


路線

1. 邵陽、隆回方向的旅客,直接到隆回城西汽車總站小沙江站台搭乘開往小沙江、虎形山、麻塘山、龍坪等地的客車,每小時一班,行駛3小時左右到達小沙江鎮。(途經隆回縣石門、荷香橋、六都寨、七江、羊古坳、金石橋等鄉鎮。)
2. 長沙方向的旅客,可直接到長沙南站搭乘開往湖南懷化漵浦縣龍潭鎮的客車,行駛7個小時左右到達小沙江鎮,每日一班,早上9點南站發車(如果改動,具體發車時刻詢問車站)。(走潭邵高速,途經株洲、湘潭、隆回、六都寨、金石橋等地
3. 懷化方向的旅客,可直接到懷化汽車站搭乘開往隆回縣金石橋鎮的客車,行駛5個小時左右到達小沙江鎮,每日一班,具體發車時刻詢問車站。(途徑漵浦縣黃茅園、龍潭、龍庄灣等地。)或者坐車到漵浦縣龍潭鎮下車,然後轉乘龍潭至小沙江的中班車即可。
4. 婁底、新化方向的旅客,可到新化汽車西站搭乘開往隆回和金石橋方向的客車,行駛3個小時左右到達隆回縣金石橋鎮,再轉乘開往小沙江鎮的客車,四五十分鐘后即可到達小沙江鎮。(途經新化洋溪、槎溪、半山、隆回鴨田、金石橋等地。)

時間

花瑤系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區,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少酷暑,旅遊四季皆宜。其他則參照三大傳統節日時間自行安排出遊時間。

裝備

雙肩背包、運動鞋、換洗服裝、塑料袋、太陽帽、太陽鏡、手機、毛巾、牙刷/牙膏、證件、雨具、送小朋友的本子和文具。

天氣

因是較高海拔的山區,天氣多變,要帶好一件外套和雨具。

特產

金銀花、虎久綠茶、臘肉、豬血丸子、大片油豆腐、富硒獼猴桃、富硒土豆、富硒大米、糍粑……

旅遊發展


隆回縣委縣政府多方籌資1.5億元,對神秘花瑤民俗風情旅遊項目進行高標準整體開發和包裝,現已初步建成自然景觀和花瑤文化相結合的旅遊勝地。其中虎形山十里大峽谷、大托摩天石瀑、旺溪瀑布群、全國最大的金銀花生產基地等自然景觀十分罕見;“中國花瑤第一村”崇木函花瑤古寨、萬貫沖萬畝梯田等人文景觀極富歷史文化內涵;景區原始次生林、千年古樹群、艷麗的花瑤服飾、粗獷的嗚哇山歌獨具民俗特色。
同時,隆回縣不斷加大花瑤宣傳力度,縣委縣政府重新編排了“打蹈”、“攔門酒”、“挑花裙”等一系列反映花瑤風情的民歌舞蹈,組織在北京、深圳、長沙等地展示演出。同時編印《神秘的花瑤》、《瑤山神韻》等宣傳旅遊手冊,並邀請中央電視台等上百家媒體集體採風,拍攝《花瑤風情》等旅遊宣傳專題片20個,向世界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目前,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已被例入重點新建的100個國家標準等級旅遊區。被喻為“中國金銀花之鄉”、“挑花藝術之鄉”的隆回瑤鄉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成功選為新瀟湘八景之一。花瑤古寨崇木函村躋身“全國魅力鄉村”,花瑤挑花、嗚哇山歌被國務院例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瑤民俗風情游例入全省黃金旅遊線路。花瑤,已經成為隆回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