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薛巍的結果 展開

薛巍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雙聘副研究員

男,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雙聘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數值并行計算、網路存儲。

教育背景


工學學士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清華大學, 中國, 1998
工學學士(環境工程,第二學位), 清華大學, 中國, 1998
工學博士 (電氣工程), 清華大學, 中國, 2003

學術兼職


Intel全球學術社區顧問委員會成員 (2009-);
中國計算機學會信息存儲技術專委會委員 (2009-)
本地主席,計算機體系結構教育研討會(與ISCA 2008合辦)
程序委員會委員,計算機體系結構教育研討會(與MICRO 2009合辦)

研究方向


數值并行計算
網路存儲

數值并行演演算法主要研究成果

在數值并行演演算法方面,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針對電力、石油、氣象等重要領域應用的并行演演算法研究與并行計算系統設計和實現。主要研究成果
1. 針對大電網的動態行為模擬,提出了基於局部優先收斂的分層子結構微分代數方程空間并行演演算法,最佳加速比高於傳統的空間并行演演算法;提出了基於電網分層分區特性的多重化任務劃分演演算法,并行加速比和最佳并行度方面均優於傳統的區域劃分方法和分層遞歸二分圖劃分演演算法。
2. 設計實現了電網動態模擬并行計算系統TH-PaPSM,完成上萬節點規模的電網超實時模擬,目前在中國南方電網的電磁-機電混合實時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
3. 與清華大學電機系合作,基於TH-PaPSM設計開發了互聯電網分散式安全預警原型系統,通過偽牛頓演演算法、多算例調度策略和底層通信中間件的優化,驗證了電力專網環境下在線完成分散式安全預警計算的可行性。

網路存儲主要研究成果

在網路存儲方面,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分散式文件系統和存儲安全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分散式的文件系統元數據動態管理策略,在靈活性和元數據訪問響應速度方面優於已有的動態子樹元數據管理方法。
2. 針對網路共享存儲系統中用戶私密數據的安全問題,提出了供者無關的安全模型,並設計實現了一個可堆疊的安全存儲服務中間件Corslet,提供端到端的數據機密性、完整性檢查以及高效的訪問控制。

獎勵榮譽


2009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高性能計算機性能測試技術
2009年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高性能計算機性能測試技術

代表性論著


Wei Xue, Jiwu Shu, Weimin Zheng. Parallel Transient Stability Simulation for National Power Grid of China. Proc.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SPA 2004), Hong Kong, China, 2004, pp.765-776
Wei Xue, Jiwu Shu, Weimin Zheng. Parallel Algorithm and Implementation for Realtime Dynamic Simulation of Power System. Proc. the 3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ICPP 2005), Oslo, Norway, 2005, pp.137-144
Jiwu Shu, Wei Xue, Weimin Zheng, A Parallel Transient Stability Simulation for Power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 20, no. 4, pp.1709-1717, 2005
Weijia Li, Wei Xue, Jiwu Shu, Weimin Zheng. Dynamic Hashing: Adaptive Metadata Management for Petabyte-scale File Systems. Proc. 23rd IEEE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 2006), Maryland, USA, 2006 (short paper)
Wei Xue, Shanxiang Qi. Multilevel Task Partition Algorithm for Parallel Simulation of Power System Dynamics. Proc.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ICCS 2007), Beijing, China, 2007, pp.52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