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橫

大橫

徠大橫,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腎氣。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陰維之會。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及第十肋間動、靜脈。主治腹痛,泄瀉,便秘,痢疾,以及腸蛔蟲症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簡介


● Dàhéng SP15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腎氣、人橫
● 歸經:足太陰脾經
● 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 屬性:交會穴(陰維脈交會穴)

穴名釋義


● 大,大小之大;橫,橫豎之橫。穴位內應橫行之大腸,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腹部,臍中旁開4寸。

簡便取穴

● 由乳頭垂直向下做一條線,再經肚臍做一條水平線,兩線交點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兩乳頭之間為8橫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徠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橫肌。
● 淺層布有第9、10、11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屬支。
● 深層有第9、10、11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主治


● 腸腑疾病,例如小腹痛,虛寒,痢疾,泄瀉,大便秘結;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腸道寄生蟲病。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8~1.2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經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十》: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大橫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
● 《百症賦》: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常用配伍


● 配雙側承山,用灸法,治便秘。
● 配天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治腹痛、瀉痢。
● 配四縫或上巨虛,治腸道蛔蟲症。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