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市場
2005年在青島創立的月刊
《中國茶葉市場》(月刊)是由青島佰思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編輯發行的行業刊物,創刊於2005年,至今已發行83期,發行面向茶企、茶商、茶葉市場、茶包裝企業、茶具生產企業、茶機械企業,通過郵局郵寄、辦事處派發、市場派發、展會派發,現月發行量已達30000冊。
《中國茶葉市場》 是一本為行業內人士提供資訊服務的月刊,我們結合市場需要,藉助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相結合的強大信息系統傳播茶行業資訊,我們以網+刊+綜合服務的模式為廣大茶企業及時提供促進銷售的最新資訊。
《中國茶葉市場》欄目設置為:業界播報、記者觀察、茶人訪談、品牌營銷、名品推薦、茶鄉記事、茶與文化、茶與健康、企業名錄、綜合信息等欄目,為茶行業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行業資訊。
《中國茶葉市場》出刊周期:每月25號,全年12期
《中國茶葉市場》匯聚眾多廠商、經銷商的各類信息,致力於全國各省、市從事茶行業的企業(廠商、代理商、經銷商),全國各大茶葉市場、茶廠、茶莊、茶樓、酒店賓館和大型企事業單位信息溝通的橋樑,營造一個互動的空間,打造茶業品牌。
《中國茶葉市場》採用免費郵寄,上門贈閱,展會派送的發行方式,刊網結合,融合性更強,本刊每期發行量已達3萬冊/月,展會期間加大印量。相對於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針對性更強,信息的有效率更高,有效降低了企業用於廣告宣傳的費用。
茶業企業 30%、茶葉市場(茶業代理商、經銷商)40%、各大茶葉展會15%、茶樓茶館10%、酒店賓館、企事業單位5% 。
中國是茶葉原產地和第一生產、消費大國,有上千年的飲茶歷史,茶葉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國內茶葉市場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卻是暗流涌動,眾多茶葉企業亟待破繭而出。
國內茶葉市場問題
目前我國茶葉市場整體需求趨於飽和,消費增長速度低於茶葉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呈現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特徵,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歷史積澱的影響,我國的茶葉市場呈現如下特點:
1.多:茶葉種類多,行業企業多。
由於歷史、地理原因,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大約有上千種茶葉,僅名茶就有兩百種左右,而每一種茶葉因採摘時節、產地不同又可分出眾多子類。
與茶葉種類多相對應的就是我國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的企業數量眾多,分佈廣泛,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大約8000萬茶農、7萬家茶企。
2.亂:管理無序,標準缺失。
產品種類和行業企業眾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亂的市場局面,而行業管理不健全和產品標準的不易操作更導致了茶葉行業出現比較混亂的局面。
各地大建茶葉城、茶葉批發市場,甚至一個城市建有多個批發市場,超出了市場的需要,結果導致市場內商戶的銷量和利潤越來越薄。而且批發市場由個體商戶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亂、雜和不易監管等特點,很容易發生漫天要價的情況。管理的鬆懈也導致食品行業普遍推行的QS認證在茶葉行業得不到有效執行。
我國現行茶葉品質標準中,關於茶葉的感官品質都採用定性語言描述,消費者難以理解和應用,致使標準在交易定價中很難發揮作用,形成實施上的標準缺失情況。普通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往往難辨良莠,聽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長此以往也會抑制消費者需求。
此外,行業內還存在假冒偽劣、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也嚴重影響了行業形象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3.弱:企業實力弱,品牌意識弱。
我國茶葉企業數量雖多,但多數都非常弱小,規模上億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且沒有能夠主導行業發展的企業。2008年,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葉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僅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加工企業年產值即達到2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茶葉產值的2/3強。
我國多數企業還處於小規模、分散經營的階段,採用傳統粗放經營模式,通過分佈在各地的同鄉和批發商銷售。產品也主要依靠散裝形式銷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識。目前我國有7萬家茶廠,註冊了自己品牌名稱的還不到1000家。
茶葉行業多、亂、弱的特點導致了整個行業的無序競爭和低層次競爭,消費者購買缺乏依據和方向。可以說,國內的茶產業是“有名茶,無名牌”。面對這種情況,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基本達成共識,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業的出路,並且行業先進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國企品牌發展模式探索
茶葉行業的領先企業分別結合自身基礎和優勢,摸索適合自己的營銷模式,採用規範化的管理、現代的推廣方式,打破行業困局,逐步樹立起企業品牌,
如果按照這些企業採取的產品和渠道類型劃分,可以將行業內的品牌茶企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自建連鎖零售終端,經營多品種茶葉,打造零售企業終端品牌。
這類企業主要是茶葉連鎖零售企業,如吳裕泰、天福茗茶、張一元、元長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幾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終端,然後沿產業鏈向上延伸,在各主要產茶區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在自有連鎖終端銷售自產或收購的各種知名品類茶葉,統一冠以零售終端品牌。面對消費者塑造零售終端的品牌形象。
2.通過商場專櫃、品牌專賣店銷售,經營企業品牌,以某一單一知名茶葉種類為主。
這類企業通常是原有的茶葉種植、加工企業,如八馬、竹葉青、安息鐵觀音集團等,多數為名優茶產茶區領導企業,有雄厚的產地資源和生產加工能力,以某一單一知名茶葉種類為主,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終端等方式塑造企業品牌在該品類茶葉中的形象和地位。
3.仿照立頓模式,產品向快速消費品轉型,通過現代超市賣場終端銷售。
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較強,開始逐步嘗試從銷售傳統茶葉向創新型茶葉產品轉變,使茶產品具有快消品性質,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產品流通速度,擴大消費人群和飲用方式。如雲南龍潤普洱茶集團較早時間就開始發展袋泡茶,通過超市面向更廣泛的消費群體銷售,以創新便捷的產品形式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其他企業還有星願(中國)等。
1.對品牌形象塑造進行科學的規劃。
企業在推廣品牌之前,應該先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和產品需求特點,建立明確的品牌核心價值,作為品牌推廣和品牌形象建立的中心和出發點。而茶葉本身具有豐富的營養保健價值,並且為絕大多數國人所知曉,可以為品牌提供牢固的物質利益支撐。同時,品牌還可以從我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以及輕鬆、休閑的情感需求中挖掘品牌的情感利益支撐。此外,食品行業比較流行的天然綠色概念,也可以用來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茶葉品牌形象,使消費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認識、了解和熟悉品牌,加快企業建立強勢品牌的過程。
2.可以考慮與行業外資本合作。
做大市場和品牌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而茶葉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可以考慮進行資本運作,與行業外大資本合作,提高企業市場操作能力。譬如星願(中國)被中國礦業以6.4億港元收購后,企業開始業務戰略轉型,開始開發袋裝茶市場,從2008年2月星願已開始生產大紅袍茶包,致力於茶包市場的開發和擴張以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3.開發便利快捷的快速消費品茶產品,適應現代生活習慣的需要。
傳統茶葉處於市場飽和狀態,難以全部消化不斷增長的產能,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一衝二泡慢飲的傳統飲茶方式受到挑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茶多酚粉或茶葉原湯為原料的茶飲料已經成為我國第二大飲料種類。可以說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茶葉的產品表現形式也需要創新,企業可以考慮從單一的原葉茶熱水浸泡,逐步轉到開發具有快速消費品特徵的茶葉新產品,如袋裝茶、茶食品,茶飲料等,這樣還可以避免現有茶葉銷售終端的制約,進入更廣闊現代連鎖的終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