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氧量

溶氧量

溶氧量指的是水中氧氣的溶解量,溶氧量是水中生物在水中生存的重要指標之一。溶氧量的含量隨著水溫、大氣壓力及海水之鹽度而異。在淡水中其溶氧稍高於海水,通常五至十四ppm。

簡介


水中氧氣的溶解量,水生生物是通過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呼吸生存的。所以溶解量是水中生物在水中生存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5-8MG/L的溶解量就可以了。有一些品種(主要是生存於急水流域的魚類)需要10-12MG/L甚至是更高的溶解量。
溶氧量
溶氧量

詳細內容


溶氧量(Dissolved Oxygen),系水域中所含氧氣之溶解量,一般來自空氣中氧之供給,或水中植物,如植物性浮游生物底大型底棲植物之光合作用產生之氧氣。其含量隨著水溫、大氣壓力及海水之鹽度而異。在淡水中其溶氧稍高於海水,通常五至十四ppm。溶氧量隨水溫之增高而降低;水溫降低,其溶氧量則會增高。大氣壓力愈低,其溶氧量則亦隨之降低。氧在水中之含量,也因水中有機物分解及生物之呼吸把氧消耗掉,所以水中溶氧量經常會改變。在海洋深約四、五百公尺處,常有最少含氧量層,幾乎達0至1ppm溶氧量,可能系因此處細菌消耗量大,水表層生物死亡后,沉到此處,又開始分解,所溶氧量會這麼低。

測量方法


測量水中溶氧量的方法,一種是使用滴定法(稱Winkler滴定法),系以Mn 2將氧固定成Mn(OH)2之褐色沈澱,再以硫代硫酸鈉之量多寡,來表示水中溶氧量。另一法則以溶氧量儀器法測試,即以薄膜電極法去測水中溶氧量。
溶氧量測量儀
溶氧量測量儀

實例


根據福建省政府的部署,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和福建省環保廳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聯合調查組,2011年9月3日—4日對閩江古田段養殖網箱死魚事件進行調查。通過現場查看、走訪調查、水質監測和魚類樣品檢測分析、污染物排查及氣象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初步查明,閩江古田段養殖網箱死魚事件的原因是由於該水域溶解氧含量低,監測平均值約為1.2毫克/升,致使養殖魚類缺氧死亡。
造成溶解氧低的主要原因為:一是8月26日前,我省持續35℃以上高溫天氣,造成該水域水溫普遍較高,2011年8月27日後,受颱風“南瑪都”大量降水的影響,大面積水體表層水溫驟降,致使庫區底層低溶氧水體與表層水交換劇烈,造成溶解氧含量急劇下降,出現通常所說的“泛塘”現象;二是2011年8月30日,水口鎮、黃田鎮區域的降水量分別高達149.1mm、102.3mm,暴雨沖刷地表的面源耗氧物質進入該水域,加劇消耗水體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