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化石
專業術語
藻類化石,專業術語,是泛指由地質時期各種藻類保存而成的化石,主要有藍藻、金藻、黃藻、紅藻、綠藻、輪藻、甲藻、硅藻、褐藻等。藻類植物多為水生,過著浮遊或底柄的生活。藻類化石保存整個藻體或局部構造,其中鈣化者又統稱為“鈣藻化石”。在我國晚前寒武紀地層中,已發現有大量藍藻、紅藻化石。藻體形態多樣,有的組成疊層石本身,或生在其側壁或外緣;有的組成顯著放射狀結構的黑白相間的條帶,或形成雲霧狀、鋸齒狀、草叢狀花紋等;中、新生代地層中則產有豐富的硅藻、輪藻、溝鞭藻等化石。
科學家在隕石中發現了神秘藻類化石,化石直徑在100微米左右,具有類似現代淡水藻的特徵。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體物理學家稱在隕石中發現了神秘的藻類化石,這塊不可思議的隕石位於斯里蘭卡省波隆納魯沃,參與本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加迪夫大學,研究人員傑米·沃利斯認為隕石上發現的藻類化石痕迹證實了生命起源於宇宙空間的假說,彗星或者小型天體將生命物質帶到地球上,該研究論文發表在《宇宙學》期刊上。通過科學家的初步研究,該化石直徑為100微米,外壁較厚且富含碳元素,為古老的刺球藻,其是原生生物類微體化石,圖中顯示了神秘化石的電鏡掃描結構。
電子顯微鏡掃描觀察到100微米的結構,與現代淡水藻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