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2008

羅莎莎執導的紀錄片

《張藝謀的2008》是一部由羅莎莎執導,張藝謀主演的紀錄片。

8集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講述了張藝謀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8分鐘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長達4年所經歷的過程創意之初方案一遍又一遍的否定,排練中道具製作遇到的種種問題,開幕式當天所發生的各種意外,節目里既有張藝謀與工作團隊的合作,也有因為意見不同而引發的矛盾衝突。本片視角獨特,著重表現人物在真實狀態下的個性特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張藝謀在中國電影界及至文藝界,都成為了符號般的精彩個體。每當他有所動作,人們都寄望成就極致。甚至會當然般希望他每一次開口,都能口吐蓮花或金塊。但在看過《張藝謀的2008》這部紀錄片之後,曾經那樣認定過張藝謀的人會發現,他經常吐露的是大白話、是苦悶、是無奈。

徠該片於2009年1月26日—2月4日22:30播出。

主創團隊


主角介紹
張藝謀
張藝謀
張藝謀,生於1951.11.14,陝西西安人,在電影學院學的是攝影專業。1984年在陳凱歌執導的影片《黃土地》中,他以獨特的造型表現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法國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張藝謀拍的影片有個性,富有想象力,表達了他對社會、人生獨特的觀察。每一部都有特點、有新意,在不斷地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張藝謀珍惜自己的事業,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一種虔敬的態度。這種虔敬態度的根本就是:他永遠是一個導演,決不會因為當導演太出名就異化成其他的社會工作者。他知道自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也知道自己做得很好,他還知道他必須持續不斷地真誠地跟觀眾交流,人們就會更加理解喜歡他的工作。這樣一種虔敬的態度,讓人欽服。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曾執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多部國際獲獎影片及《圖蘭朵》、《印象劉三姐》等多部大型歌舞劇。
張藝謀擔任奧運會總導演
北京奧組委2008年4月16日宣布,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導演組名單最終敲定,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任總導演,副總導演為陳維亞、張繼剛
2008年奧運會導演組人選從去年開始公開招標,最初共有13個競標團隊,第一輪刷下8個之後,5個競標團隊進入候選,最終由奧組委選擇確定以總導演張藝謀,副總導演陳維亞、張繼剛為主的導演組成員。

幕後製作


拍攝花絮
如果失敗我就要流亡海外了
張藝謀:開幕式只能成功 不能失敗。失敗的後果,我劇組的人開玩笑說,基本上我就要流亡海外了,都罵死你了,真有人喝醉酒拿酒瓶子往你腦袋上錘。
圈裡的謠言比較多,一個說法是可能要打包,就像春節晚會那種,中國人的習慣做法,組一個導演
張藝謀
張藝謀
團,再一起集體領導,就是集體導演。當時聽到這個謠言,我都想退出了,我說那沒意思,不管多大的事,都有一些藝術規律是不能違背的。你說讓五個導演都在這兒干,肯定會出問題,最後什麼個性都沒有了。
我在給劉岩的冊子上寫了兩句話,我是這麼寫的:“劉岩,在開幕式的一片讚揚聲中,我永遠也忘不了你舞動的身影。”我真的是這樣感覺的,我說“你是我心中最深沉的一個痛”。為什麼?在整個開幕式中,正常的一些傷病都有,我們都算很正常的,但是這個在我眼前發生,而且她是一個年輕的舞蹈家,你就覺得很難接受,所以我們都說她是我們真正的英雄。
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運營中心辦公的4層小樓和奧運選手居住的奧運村不遠,在複雜的路形和四周居民樓的掩護下,加上沒有任何奧運標誌和懸掛標牌,幾乎可以讓人忽視它的存在。
總導演張藝謀和他的團隊已在這裡工作了3年。“打這個工作開始,我都是每天凌晨兩三點結束完工作,回家睡到八九點,吃點東西就出門到單位工作了。然後是一直地繁忙,和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談工作,一直忙到所有的工作人員下班,凌晨兩點左右再回家。”張藝謀感嘆說。
營運中心中央大廳里貼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標語、鳥巢的模型和一幅巨大的開幕式工作日程計劃進度表,會議室里牆上貼滿了各種圖表,各個密閉的房間門上都貼著“保密”。張藝謀的辦公室在核心區三層。
張徠藝謀似乎永遠在開會,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前,他跟蔡國強開了碰頭會,還和開幕式所有的負責人一起去探望了在開幕式綵排中摔傷躺在醫院的舞蹈演員劉岩。
張藝謀寸頭,清瘦,用程小東的說法,做開幕式以來,“小了一號”。終於做完開幕式,張藝謀心情頗好,談興大開,跟南方周末的記者從晚上9點一直聊到凌晨。
“現在很多人問我,‘藝謀,你好像如日中天?’然後就是‘奧運會開幕式完了以後,你要幹什麼’,或者是‘你還要幹什麼’,我說,還是去拍電影,我還是個電影導演。”張藝謀說。
創意和技術
南方周末:你曾經說,回過頭來才發現,很多好的創意最初都有。所謂最初的創意,是指確定一個團隊之後開始的創意,還是競標的時候的創意?
張藝謀:有些是競標時就有的。比如地面的大屏幕,其實是我、王潮歌、樊躍這個團隊,還有斯皮爾伯格,開始就想出來的;像空中的29個大腳印,是蔡國強團隊的想法。
比如跑道,一個人在“碗邊”(我們把鳥巢叫“碗邊”)橫向奔跑,這個想法是陳維亞團隊競標時就有的亮點,但當時不是用在點火上,而是就這麼橫向奔跑。一開始扔了,後來又撿回來,又扔,又撿回來,反覆了很多次,結果還是撿回來了。
南方周末:一個好的創意是如何誕生的?
張藝謀:整個兩三年,創意的反覆性是很大的。當時間不緊迫、沒有進入製作階段的時候,創意都是在天上飛的。每個人儘管都有一定的製作經驗,但還是海闊天空。那時候大家覺得好像舉國之力,就可以上天攬月,似乎什麼都可以做,但其實是不行的,它有個基本規律。
那時候凡是新人一來,都是一腦子的想法,一聊就怎麼怎麼樣,從點火開始到什麼什麼的。我常常在旁邊暗笑,覺得他需要“洗腦”,一個星期以後腦子洗乾淨了,就不這麼海闊天空了。
我自己的感覺是,海闊天空、匪夷所思的討論持續了將近一年,真的是老虎吃天。到真正開始往實處落的時候,所有討論就慢慢變成“不可能完成的就不要想了”,也不要讓討論的氣氛向不能完成的方向走,去耽誤時間。創意的落實、實施最後成為最核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