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曾

前中國國家青年排球隊教練

鄧若曾,男,出生於四川江津白沙鎮,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總教練。

1955年入四川隊。1959年被選入國隊,歷任國家青年排球隊教練。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所在的中國男子排球錦標賽第九名,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和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男子排球賽冠軍。任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后,協助袁偉民指導該隊獲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第九屆亞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和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任總教練后,指導該隊獲第四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本人獲最佳教練員獎。四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人物經歷


職業生涯

1955年入四川排球隊。
1958年獲運動健將稱號。
1959年入選國家排球集訓隊。
1960年當上了中國男排的隊長。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其所在隊獲1959年歐、亞、美三大洲排球賽第8名。
1979年起任中國女排教練,此前還曾帶領中國青年女排獲得了巴西世青賽的亞軍。
1980年獲國家級教練稱號。他和主教練袁偉民通力合作。
1985年獲第4屆世界盃排球賽冠軍(他獲取最佳教練員獎)。同年離任進入國家體委訓練局諮詢委員會。
1997年組建重慶必揚鄧若曾女排俱樂部。現已退休。

獲得榮譽


1958年獲運動健將稱號。
1959年歐、亞、美三大洲排球賽第8名。
1962年獲第5屆世界男排錦標賽第9名。
1963年獲新興力量運動會男排比賽冠軍。
1966年獲第6屆世界男排錦標賽第9名,同年獲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男排比賽冠軍。
1981年和1983年在第3屆世界盃賽和第9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及第9屆亞洲運動會女排比賽中獲冠軍。
1984年獲第23屆奧運會女排冠軍,實現了“三連冠”的宿願。
1985年獲第4屆世界盃排球賽冠軍(他獲取最佳教練員獎)。
1981年、1983年、1984年、1985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個人評價


多年以來,中國排球對鄧若曾這位四川漢子的評價一直很不全面。
說他是1985年世界冠軍隊的教練時,都還忘不了加上一句:“由於前任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礎”,好象過去四年出的明星隊員,全是袁頭一手一腳教出來似的。鄧若曾的資歷甚至比袁頭還老,只是性格,機遇的原因,使得他出來晚了。
鄧若曾任上的重要成績是:1985年日本杯賽冠軍、1985年世界盃賽冠軍、1985年底兩度戰勝由名帥山田重雄領導的世界明星聯隊以及1986年的黃河杯國際邀請賽冠軍。
鄧若曾的手上出了一名球員:巫丹
鄧若曾是在後袁偉民時代第一個意識到“要在缺少郎平的情況下贏球”的教練。他的幾次重要賽,都在一步步地體現著他的思想,以及他在全面創新方面,在女排男性化方面的勇敢嘗試。
1985年的中國女排少了張蓉芳,多了姜英侯玉珠。后兩者在技術上特點是更高更強硬。場上打法在當年世界盃的時候,基本上是按原來的風格進行的,只是有些場次,比如打秘魯,打巴西,打南朝鮮時,郎平減少上場時間或不上,但是關鍵的場次,基本上還是老槍打天下。但是很快,鄧若曾就發現了問題:1985年的一系列比賽中,一旦輪到郎平在後排的時候,中國隊要長一分都特別難,甚至打世界明星聯隊這樣防守配合生疏的球隊時,侯姜二人下球都很難。
而當時郎平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先是運動后休克,接著又是手術。但是對手的高度越來越高,攔網越來越凶,像巴西隊已經開始了跳發球。中國的主攻不僅在力量上已經沒有了優勢,甚至在高度上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迫。
一個問題擺在了鄧若曾面前,如何在沒有郎平的情況下贏球。
沒有郎平,即沒有高點強攻保護下,中國隊如何保證整個快速多變,高快結合的體系的正常運轉?
鄧若曾當時的的思想很突出的一點就是“沒學會打人先學挨打”,就是強調攔防體系的效率。當時我們主力的副攻是楊曉君與梁艷,身高分別是181/177,這在世界強隊中很不突出的。因此鄧若曾著力於解決兩個問題。他先是在1985年的冬訓中招入了葉萍和林國清,兩人一個184,一個183,前者高度好,後者摸高323,目的就是為了彌補當時身高不佔優勢的副攻位置的不足。然後在1985年底對抗世界明星聯隊的時候,招入了北京隊身高187的劉瑋,以求接替當時高度上已經嚴重吃虧的梁艷,借其出色的身體素質與攔網形成中國隊網上對抗古蘇高點強攻的能力。
在發球得分制的當年,有效的攔防是取得防反機會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在缺少了郎平這個強有力得分點后,以有效多次的進攻獲得優勢的基礎。
鄧若曾重攔防的特點體現在他1986年招入隊的四個新人:王乃康,潘文莉、崔詠梅和胡小鳳。其中有三名主攻,王乃康是北京隊的年輕攻手,身高183,四號位的高點強攻與攔網有一定實力,潘文莉與胡小鳳一個182,一個177,前者技術全面,後者彈跳好,而且都是攔網兇狠的主攻手。入選四人,三個主攻,而且都是攔網有優勢的主攻,可見在當年鄧若曾的心中,攔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
強調攔防的同時,鄧若曾並沒有完全放棄進攻體系的改造,事實上,相對於攔防體系的撥高而言,看起來進攻這塊似乎是“重建”,難度更大,實則不然,畢竟當時的中國女排隊員都具備了一定的快攻戰術素養,同時中國隊還擁有兩個世界頂級的二傳楊錫蘭蘇惠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女排當時的進攻體系重建,反而比攔防體系的鞏固撥高來得更容易。
鄧若曾首先做到的是逐步樹立二傳的核心作用。這個核心的作用在世界盃的兩場比賽中體現得很明確,一場蘇聯,一場古巴。兩場比賽中,我們都能看到,楊錫蘭在一攻中減少了對郎平的依賴,而在防反中,強調鄭美珠的二號位突破及楊曉君的中間近體快球,當然,最需要得分的球,依然還是給郎平的。
然後就是在整個防反中完全加快速度。
能夠體現這兩個特點的就是1986年的黃河杯賽事,當時郎平與楊錫蘭均不在陣中,中國隊完全依靠姜英與侯玉珠打主攻,結果蘇惠娟大膽地調度,在比賽中體現出了更快更多變的戰術特點,兩個主攻頻頻打出雙快一遊動,內切拉三等高難度的戰術配合,最後贏得了這一場次的勝利。
鄧若曾的整體思想用今天一些時尚球迷的話來說就是“兩邊拉開,中間加壓”。因為中國隊的兩個主攻強攻能力不突出,但是平拉速度卻是相當快,同時防守能力突出。而鄭美珠雖然個子不高,但是有二號位定點球的能力,副攻楊曉君的力量一直很優秀。
同時,利用侯姜二人更強於郎張二人的防守能力,形成一傳與防守核心,以解放右路的鄭美珠,同時也把力量素質不錯,技術全面,能力較突出的巫丹從主攻改成接應,並在訓練中加她的背飛與背溜進攻。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人的力量素質天生無法與歐美人相比,因此中國隊的所謂兩邊拉開中間加壓,並不是強調網間三個強攻點的同時壓迫,而是更強調戰術拉開與施壓,用更多的跑動,更多的進攻點變化來施加壓力。
我們與歐美很根本的不同點,就是我們當時的副攻能力更加全面。副攻在進攻的高能力,使得中國隊往往更加願意使用效果更明顯的兩邊拉開。副攻的個人突破的技術往往決定了戰術組成的效果。在這點上,劉瑋很突出,不僅攔網出色,而且她的個人攻擊能力也相當突出,前後快球都全面,不怕動,可以帶著對手跑。
這場球的勝利可以說鄧若曾在解決“沒有郎平”的問題上,邁開了大膽而有效的一步。同時,鄧若曾還深入考慮了如何引入後排進攻與跳發球,崔詠梅的入隊實訓就是基於這種思想的產物。但是他的嘗試並沒有完全堅持到底,他很快地,在兩個月後辭職了。
於是,一個有可能改變中國女排發展歷史的機會就此中止。
上述的想法,更多是在他實戰用人的一些體會,因為他沒有機會與時間再體現給我們看了。
1987年的時候開始由李耀先對鄧若曾的一些戰術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實驗。只是李耀先走得比較中和,他選擇了背飛效果好的李月明,把兩邊拉開附以中間加壓的思路,走成了兩邊拉開,於是中國的副攻與接應開始了瘋狂的“飛”。但是李月明在力量上的欠缺,以及當時兩名主攻手的能力下降,使得中國的網上非但沒有得到彌補,反而變得前所末有的脆弱,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
鄧若曾的半途而廢,原因太多,中國的事情,如同那個著名的周易一樣,看起來簡單其實複雜,說起來複雜,拆穿了也簡單,只是,鄧若曾沒有那個腦子,他想不到或者有些事情他也不願意去想,沒時間去想,所以,他半途而廢了。

社會活動


在北京傳遞奧運火炬
8月的北京,將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鄧若曾的身影,屆時也將出現在街頭奧運火炬手行列中。受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推薦,成了一名奧運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