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05年11月7日印發的文件。

內容全文


文化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1998年11月26日 文社圖發(1998)80號)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提出了從現在起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導新時期農村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為了貫徹落實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工作,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文化部黨組就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努力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
(1)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十二億人口有九億在農村。黨中央歷來十分重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問題,十五屆三中全會又對我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級文化部門要深入學習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高對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抓好農村文化建設的自覺性。中央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文化是一個重要方面。搞好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對於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十年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農業發展舉世矚目。與此同時,農村文化建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農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目前的農村文化工作,仍是整個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如有些地方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對文化事業投入少的問題在農村更為突出;基層文化場所較少,一些地方特別是貧困地區文化設施仍非常簡陋,迄今全國還有226個縣無圖書館,78個縣無文化館,6974個鄉鎮無文化站。不少地方農民的文化生活還相當貧乏,封建迷信、賭博等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嚴重影響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對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把文化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採取措施,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努力開創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2)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農村文化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經濟、建設小康的目標,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和“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活躍和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加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3)把握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目標相適應的。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建設富庶、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到2010年,全國農村要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或綜合性文化設施,鄉鄉有文化站,有條件的村積極建立文化室或圖書室,滿足人們就近、經常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面積和綜合服務能力基本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農民群眾能定期觀賞專業藝術團體演出和參加各種業餘文化活動;農村電影放映達到全國每個行政村平均每月放一場電影;文化娛樂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有較大增長,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
二、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鞏固農村文化陣地
(4)搞好“兩館一站一室”建設。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及村文化室是農村基層重要的文化工作網路和文化活動陣地,也是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各地要把“兩館一站一室”建設列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小康目標,列入年度計劃,落實建設經費。要參照文化部制定的《文化事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本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評估,摸清底數,採取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建設。要進一步推動“萬村書庫”建設,動員社會力量,幫助農村建立圖書室。
我國農村各地情況不同,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內地與邊疆,差別很大,文化設施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使文化建設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努力滿足本地區農民的文化需求。邊遠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無條件分開建圖書館、文化館的,可建綜合性的文化設施。有的地方鄉鎮文化站單獨建設有困難的,文化部門可聯合有關部門共建綜合性的文化設施。在牧區、山區應發展多功能的流動文化車。
(5)管好、用好文化設施。農村文化設施不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發揮這些設施的功能和作用。農村文化設施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對設備器材的維護、保養和使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針對一些地方文化設施管理不善的問題,要開拓思路,探尋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對那些確實無力管理的設施,在保證國有財產不受損失和堅持黨的文化方針,確保文化設施的性質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合理的承包措施,由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承包、管理。公益性文化設施被擠占、挪作它用甚至被拍賣用作商業性活動的,要堅決收回。要全面發揮基層文化設施所具有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多種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農民致富。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還可以利用文化設施舉辦各類文化補習班,積極配合農村掃盲工作。
(6)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加大文化建設投入。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國發〔1996〕37號文件)制定的各項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特別是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要切實加大投入,加快這些地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要重點解決無圖書館、文化館的縣和無文化站的鄉鎮的館站建設問題。對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要繼續堅持地方投入為主,國家適當補助,積極爭取社會投入的原則。各地要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在國家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集體、企業、個人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資助文化建設,或興辦農村文化設施。要鼓勵村民委員會利用村集體經濟力量和發動農民自己動手籌建村文化室或圖書室。
三、積極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7)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單位,要根據廣大農民的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部將繼續命名“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要扶持民辦文藝團體,大力發展農民業餘文藝演出隊,鼓勵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村集市開展文化活動,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引導、扶持和組織區域性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團結和反對民族分裂的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8)進一步搞好文化下鄉活動和文化扶貧。近幾年來倡導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取得了很大成績,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要認真總結經驗,制定和落實文化下鄉計劃,動員和鼓勵文化單位和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鄉的行列。要堅持面向基層、深入基層、服務基層,把為農民服務作為重要任務。文藝團體要堅持送戲(節目)下鄉,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要繼續關心和重視農村兒童的文化生活。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等單位要深入到農村去,為農民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文化部門要繼續聯合教育、科技、衛生和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與組織,在農村開展綜合性的文化活動。文化下鄉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從當地農村實際和農民的需要出發,講求實效,持之以恆,形成制度。要大力扶持農村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重視文化扶貧,加大扶持力度,推進這些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逐步解決這些地區農民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
(9)積極開展農民讀書活動。倡導農民讀書,傳播科學知識,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國”的需要。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圖書館(室)建設,大力發展流動性的汽車圖書館,在農村開設書刊流動服務點,發動社會各界捐書助農。支持農民自發成立群眾性讀書組織,開展讀書活動,組織引導農民讀書致富奔小康。
(10)搞好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電影是深受農民喜愛的一項文化藝術,對於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思想道德與科技文化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採取措施,加強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大力扶持農村電影放映。縣級電影公司要推進改革,搞好服務,充分發揮在農村電影發行放映中的主渠道作用。要鼓勵和支持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以及經營形式多樣化。增加16毫米電影拷貝的品種和數量,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優秀影片。要鞏固和發展農村電影放映隊。本著農民自願、群眾受益、有償服務的原則,採取售票和包場等多種形式,多渠道籌措農村電影放映資金。提倡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實行售票放電影,其它地方可採取從鄉鎮公益金中提取電影放映經費,與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簽訂合同,定期為鄉村農民放電影的辦法;“老少邊山窮”地區可採取地方財政適當補貼來解決為農民放電影的問題。要加強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看到、看好、看懂電影。加強農村電影院的建設和管理。
四、繁榮農村文藝創作,為農民提供優秀的文藝作品
(11)抓好農村文藝創作規劃的制訂和落實。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重視農村的文藝創作,認真制訂農村文藝創作規劃。要拓寬題材範圍,注意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以適應農民觀眾的審美需求。要把創作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創作人員和文藝團體。文藝團體要考慮下鄉的需要,多創作面向農村的中小型劇節目。縣級藝術團體應面向農村,多移植、改編優秀的劇節目,同時創作演出本地農民歡迎的劇節目。
(12)鼓勵和組織創作人員深入生活,創作出一批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各地文化主管部門要採取措施,鼓勵和有計劃地組織創作人員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和農民的新生活,創作出優秀的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要重視農村業餘文藝創作隊伍建設,加強對業餘文藝創作人才的輔導、培養、提高工作,扶持業餘文藝作者創作出具有鄉土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文藝作品。要抓好農村題材重點劇節目的創作,並在編、導、演和財力上給予重點支持。力爭在建國五十周年和跨入新世紀時推出一批優秀的農村題材文藝作品。
(13)堅持群眾文藝工作的導向,改革文藝評獎辦法。辦好群眾文藝“群星獎”、少數民族藝術“孔雀獎”,努力推出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推動全國群眾文藝、少數民族藝術創作。農村文藝的會演、評獎要面向農民,立足基層,把農民歡迎不歡迎、喜歡不喜歡作為重要標準。要改進和完善評獎辦法,建立新的獎勵機制。對獲獎的優秀作品要積極組織展演、展覽、推廣移植以及宣傳評介活動,努力擴大獲獎作品的社會影響。
五、搞好重點文化建設活動,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發展
(14)繼續搞好重點文化建設活動。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少兒文藝蒲公英計劃和知識工程,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戰略部署,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有效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各級黨政領導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迄今全國已創建了600個文化先進縣,其中文化部表彰了261個文化先進縣;有143個文化長廊建設成績顯著地區和單位受到表彰;建成了41個示範性的農村兒童文化園。這些地區和單位,要再接再厲,不斷做出新的成績,保持先進。這些重點文化建設活動要按照到本世紀末的建設目標和實施步驟,繼續抓好規劃的落實。同時,要根據中央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和重點文化建設活動的實際情況,抓緊研究制定創建文化先進縣、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少兒文藝蒲公英計劃、知識工程到2010年的建設規劃。
(15)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表彰制度,推進農村重點文化建設活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表彰制度,把由文化部、人事部四年一度表彰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活動與一年一度表彰文化先進縣、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顯著地區和單位活動結合起來,實行兩年一度的統一表彰和分級表彰辦法。部表彰將在省表彰的基礎上進行。邊疆文化建設、少數民族文化工作、少兒文化工作、圖書館工作要納入評比文化先進縣的重要指標。群眾文化活動,應堅持立足基層,以地方為主的原則。文化部將加強對重點文化建設活動的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強對重點文化建設活動的具體組織實施、檢查評比和對部表彰對象的推薦工作。
六、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
(16)制定並落實少數民族農牧區文化事業發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和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工作,對於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對於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意義重大。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由於自然、歷史和經濟等原因,少數民族農村、牧區的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困難較多,必須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快這些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繼續落實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文化設施建設、文藝人才培養、對外文化交流、文物保護“四優先”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有關省、自治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投入”的政策和“在邊境建設費和民族地區發展經費中應有一定比例用於文化事業建設”的政策。同時,要根據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要求和少數民族農村、牧區的實際,研究制定本省區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
(17)為少數民族農牧區培養文化藝術人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人才。中央和地方的文化藝術院校,要有計劃地為少數民族農村、牧區培養藝術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少數民族農村、牧區廣大農牧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18)繼續做好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工作。近幾年來,按照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援藏和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指示精神,組織開展的全國支援西藏文化建設和發達省市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認真總結經驗,根據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需要和支援省市方的能力,共同協商,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工作。發達地區支援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建設,要採取多種形式,不僅要開展無償援助,還可聯合開發文化資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增強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七、穩定和提高農村文化隊伍
(19)穩定農村文化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村文化工作者大約有15萬多人。這是一支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他們長期紮根農村,與廣大農民打成一片,積極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緊緊地依靠這支隊伍。我們要根據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的實際,研究制定穩定農村文化隊伍的政策,採取措施,充分發揮這支隊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廣大的農村文化工作者有著強烈的事業心,長期以來,立足基層,積極努力工作,但由於農村條件比較艱苦,工作、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增強他們的工作信心,鼓勵他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工作做得更好。
(20)大力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素質。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關鍵是要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素質。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制定農村文化隊伍的培訓計劃,採取函授、選送到文化藝術院校深造、從藝術院團派教員到農村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為農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學習機會,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要加強對民間藝人的關心、引導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在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搞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收集和整理。
八、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農村文化事業活力
(21)深化農村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村文化事業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增強活力。政府興辦的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面向大眾,面向市場,積極深化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建立新的充滿活力的發展機制。在保證政府投入的前提下,要積極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活動,通過增加自我創收,解決開展文化活動的經費短缺問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要防止亂收費和增加農民負擔。要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管理,研究制定有關農村文化的法規。
(22)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市場發展較慢。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消費佔生活開支比例逐年上升,農村電影、音像、演出、書報刊等市場非常廣闊,農村文化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要重視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市場,逐步使農民自願參與文化市場活躍文化生活。要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面向農村的文化經營單位和活動,積極組織和引導健康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下鄉,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發展。農村文化市場,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文化執法,禁止腐朽文化傳播,清除“文化垃圾”,保證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繁榮發展。
(23)開發文化資源,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村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單位,要增強產業意識,積極探索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途徑。農村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既要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又要制定優惠政策,充分開發利用,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重視農村文化的對外交流工作,使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品走向世界,進入國際文化市場。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村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較好的發展局面。同時也要看到,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迫切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改變。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3.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始終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後,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4.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5.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廣播電視節目入戶率為重點,採取多種技術手段,加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力度,爭取到2010年基本實現20戶以上的已通電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重視完善和發揮現有無線轉播台站的作用,利用無線、有線和衛星等多種技術手段,力爭使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到套數更多、質量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央財政對中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西部地區村村通的建設給予適當的基建投資支持,對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和青海、甘肅、雲南、四川藏區的村村通工程運行維護給予適當的經費補助。“西新工程”要繼續重點解決好新疆、西藏等老少邊窮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和少數民族語言譯制等問題。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做好農村接收廣播電視的服務工作,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運行服務機制,確保村村通長期有效運行。
6.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專項資金投入,重點做好配送電影流動放映車和電影拷貝工作,豐富農村電影片源。加強農村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和農村科教影片的放映。採取定點、流動、錄像放映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到2010年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加強農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推廣電影數字放映技術,在農村逐步實現由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變。
7.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重點支持邊遠貧窮地區鄉鎮、村基層服務點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要與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統籌規劃,綜合利用,使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逐步具備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要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以共建方式發展基層服務點。
8.推動服務“三農”的出版物出版發行。實施服務“三農”重點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單位選題規劃要向農村傾斜,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務“三農”為主的出版單位,增加農民群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發展農民書社等農民自助讀書組織,為農民群眾讀書提供方便。繼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以政府採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採購一批適用於農村的圖書,直接配送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鄉村文化站(室),方便農民群眾閱讀。改進報刊訂閱發行工作,縮短髮送時間,使農民群眾及時看到報刊。
9.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到2010年,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縣文化館要具備綜合性功能,圖書館要加強數字化建設。鄉鎮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管理。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明確由一名村幹部具體負責。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閑置校舍,可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學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定時就近向農民群眾開放,把中小學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對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地廣人稀適宜開展流動服務的地區,由政府給鄉文化站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
10.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人民日報要加大農村和農業報道的分量,逐步創造條件開辦農村版。農民日報等專門面向農村的報刊要不斷提高質量,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增加農村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農業大省的省級黨報要開設農村版,電台、電視台要開辦農村頻率、頻道。有條件的省級黨報和電台、電視台也可開辦專門的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市(地)黨報和市(地)縣廣播電台、電視台要把面向基層、服務“三農”作為主要任務。
四、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11.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
12.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古鎮游、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人、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