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亞蟑螂
蜚蠊目蜚蠊科動物
杜比亞蟑螂是蜚鐮目中體積較大的昆蟲之一。成蟲體長35一40毫米,黑褐色,雄性翅長於腹部末端,觸角較長,前胸背板中間有較大的半圓形褐色斑紋;雌性翅退化為翅鞘,殘餘背部兩側,雌雄皆不能飛行,攀爬運動能力極弱,完全不能攀爬光滑的垂直表面。
杜比亞蟑螂
杜比亞蟑螂為夜行性動物,喜棲息於熱帶雨林地表,以腐殖質、植物根莖、或動物屍體為食。其運動能力弱,運動不靈活,畏強光刺激。觸角長,較靈活,能伸於頭部前方,司嗅覺作用。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杜比亞蟑螂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其死亡,濕度主要影響杜比亞嶂螂的蛻皮與繁殖。
杜比亞蟑螂為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的溫度降低時,杜比亞蟑螂的新陳代謝就會降低,活動量也明顯減少,巧℃以下就處於蟄伏狀態,5℃以下就有凍死的可能。但是當外界溫度升到35℃以上時,杜比亞蟑螂採食量降低,甚至不採食。但杜比亞蟑螂溫度適生區間較大,在23一35℃之間都能正常生長繁殖。
胎生,不需要提供任何設備產蛋和孵化。
每胎生20~30隻小蟑螂,每隔1~2個月生一次。成體蟑螂一般不會吃幼體,所以並不需要把成體和幼體分開飼養。
杜比亞蟑螂飼養方法和飼養蟋蟀差不多,須要一定的飼養空間,可使用包裝雞蛋的紙皮。它們平常不愛活動,跑得不快。雄性有翅膀,有小部分能小距離飛行,特別是晚上很活躍,飼養箱內有成年雄性要注意防逃。最大優點是它們不像一般蟑螂能爬任何平滑表面的物質,所以並不怕它們逃跑。雄性成體有完整翅膀,雌性則只有退化了的翅膀,所以分辨公母非常容易。
飼養杜比亞蟑螂可保持溫度在攝氏24~32度。如只想飼養蟑螂而不希望繁殖,可保持溫度於24~27度,它們生長速度和活躍度會減慢,雄性蟑螂之間互相攻擊也較少,雌性蟑螂則停止繁殖,由於新陳代謝減慢,它們壽命也會較長。如將溫度提高至攝氏29~30度,蟑螂會較活躍,繁殖速度也較快。但把溫度再提高至超過32度,繁殖速度不但不會再加快,反而蟑螂會變得不活躍,而且雄性蟑螂互相攻擊情況增加。
基本上它們什麼都吃,可喂飼蟋蟀用的飼料,最好能提供一些高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均需要)的食物。每星期供應2~3次蔬果如紅蘿蔔、橙、梨子等高水份食物,份量不應過多,否則很容易滋生細菌。所有蔬果必須徹底洗凈,殘留農藥或其它化學藥物會危害它們生命。如用水盆提供水源,千萬不能太深,小蟑螂很容易溺死。
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是提高杜比亞養殖產量的關鍵性措施之一。杜比亞最適宜的溫度為25一30℃,相對濕度為60-75%,生長周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當飼養過程中蟲密度較大時,由於蟲體間相互磨擦而產生較多熱量,使及杜比亞幼蟲實際體溫較氣溫高,體溫的增加幅度隨蟲口密度增加而增大,最高可達5℃以上。溫度對杜比亞幼蟲增重及死亡均有明顯影響,溫度過高或過低不利於杜比亞嶂螂的生長及存活。在無中央空調的情況下,夏天採用在地面洒水和通風的辦法來降溫,冬天則要在室內用空調或油汀等升溫,以保證其正常的生長需要。
蛻皮生長成成蟲后,應及時清理掉死蛹和蛹皮。成蟲由棕色變成黑色后。就可按種蟲飼養配方進行飼餵了。如果溫度和濕度相對適宜。這時,雌蟲就應該開始產卵莢了,即出生后的80一100天。卵莢粘附於雌性腹部後端,雄性將精子排人其中,受精后,雌性將卵莢收回腹內,進行體內發育,20天左右,直接胎生出幼體蟑螂。如果卵莢沒有及時受精,會被雌性拋棄於體外,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及時清理。
漲腹與消化道疾病。
在投喂大量飼料后,溫度的急劇變化容易導致杜比亞蟑螂漲腹。表現為腹部迅速膨大,爬行困難。誘因為劇烈的溫度上升或下降(往往在巧℃以上),殺死了其體內的腸道微生物並使部分消化酶失活,使其攝人體內的食物腐化發酵,嚴重者可導致大批死亡。所以在投喂前後,飼養室內溫濕度務必保持穩定。
蟎蟲
蟎蟲多發於5一9月份,飼料帶蟎卵是蟎蟲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杜比亞蟑螂飼料在這一時期要密封儲存。各種飼料最好先消毒再投喂。當發現蟎蟲危害時。應及時用40%的三氯殺蟎醇100倍液或其他殺蟎類藥物(最好是能殺卵的藥物)對飼養器具進行噴霧殺滅,然後再選擇晴天,將全部飼料在陽光下進行暴晒。即可殺滅蟎蟲。如飼料較多時,在半個月內按上述方法再進行一次就可基本殺滅蟎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