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記譜法
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
五線譜記譜法(MusicalNotation)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5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
五線譜產生於11世紀,由義大利音樂家季多(Guidod'Arezzo,約990-1050年)所發明的。後來又出現了加線以及能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大譜表及總譜表等。
五線譜記譜法的優點是:音高的形象感強,還能非常方便地記錄同時發音的諸多聲部及和弦。因此,用它既可記下單聲部的旋律,也可記下音調複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它的旋律線條清晰,和聲立體感強,一眼望去就可知道樂曲的梗概。由於五線譜比較科學,優點較多,已被世界各國廣泛地運用它來記錄音樂,便已成為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
各種記譜法雖然在其發展中不斷趨於完善,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記譜法能夠完美無缺地記錄音樂。如高音、力度、速度上的細微差異,各種裝飾音的奏法等,都還需要演奏者憑其各自不同的理解來加以具體的分析和處理。
五線譜是用五條水平方向的平行線來記錄音樂的,這五條記錄音樂的等距離的平行線就叫做“五線譜”。有時五線譜也指“五線譜記譜法”。
五線譜的五條線由下到上依次被稱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簡稱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正如樓房一樣從下向上叫做一樓、二樓、三樓……
在五線譜的五條線之間構成了四個“間”,它們也是由下向上排列,依次被稱為:第一間、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簡稱為一間、二間、三間、四間。
這五條線和四個間就構成了五線譜的九個“音位”。五線譜就是根據音符在五條線和四個間的位置來確定音的高低的。準確地說應該是音符的符頭所在的位置。音符在五線譜的位置越高——音就越高,音符在的位置音符越低——音就越低。
為了記錄更高和更低的音,就需要在五線譜的上方和下方增加線,這種增加的線稱為“上加線”或“下加線”。上加線或下加線之間所構成的間就叫做“上加間”或“下加間”。上加線、下加線、上加間、下加間的排列次序都是從五條線向上下兩邊數:上加一間、上加一線、上加二間、上加二線……下加一間、下加一線、下加二間、下加二線。
加線的數目多少不限,但加線過多不利於方便讀譜,也可採用其它的簡略方法來記寫。
五線譜記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