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囫圇鎮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下轄鎮

大囫圇鎮,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地處張北縣東北部,東接戰海鄉,東南鄰崇禮縣石窯子鄉,南連崇禮縣驛馬圖鄉,西南與白廟灘鄉相鄰,西與二台鎮相連,西北與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毗鄰,北與三號鄉接壤,距張北縣人民政府55千米,區域總面積280.0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2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囫圇鎮一帶為張北縣十區;1984年,大囫圇公社改為大囫圇鎮。截至2020年6月,大囫圇鎮下轄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圇村政府街1號。

2018年,大囫圇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囫圇鎮一帶為張北縣十區。
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
1961年,從東方紅公社析出,成立大囫圇公社。
1984年,大囫圇公社改為大囫圇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囫圇鎮地處張北縣東北部,東接戰海鄉,東南鄰崇禮縣石窯子鄉,南連崇禮縣驛馬圖鄉,西南與白廟灘鄉相鄰,西與二台鎮相連,西北與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毗鄰,北與三號鄉接壤,距張北縣人民政府55千米,區域總面積280.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囫圇鎮東部是山區,中西部為丘陵、平原,平均海拔在1600米與1900米之間。

氣候特徵

大囫圇鎮平均氣溫比張北縣城低2度左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囫圇鎮境內自然資源主要為風能;已探明的礦藏有螢石、鐵、鉛鋅、優質黃土等。2011年,大囫圇鎮有耕地面積8.9萬畝,人均4.7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5萬畝,林地面積14.1萬畝;耕地中水澆地22271畝,退耕還林還草地6.9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囫圇鎮下轄大囫圇、水泉溝、白茂營、河心、二道灣、紅沙灘、黑石頭山、洞亭營、信桿道、土茂營、河子村、北壕塹、大台溝、小台溝、白沙梁、翠花宮、萬寶莊、小麻尼、二道渠、席麻溝、腦包圖、對九ト22個行政村;有90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大囫圇鎮下轄22個行政村:大囫圇村、白茂營村、河心村、二道灣村、翠花宮村、萬寶莊村、白沙梁村、北壕塹村、大台溝村、小台溝村、小麻泥村、二道渠村、席麻溝村、腦包圖村、對九卜村、河子村、土茂營村、紅沙灘村、信桿道村、黑石頭山村、洞亭營村、水泉溝村,鎮人民政府駐大圇村政府街1號。
大囫圇村白茂營村河心村二道灣村
翠花宮村萬寶莊村白沙梁村北壕塹村
大台溝村小台溝村小麻泥村二道渠村
席麻溝村腦包圖村對九卜村河子村
土茂營村紅沙灘村信桿道村黑石頭山村
洞亭營村水泉溝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大囫圇鎮總人口1876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7人,城鎮化率3.1%;另有流動人口460人。總人口中,男性9877人,佔52.6%;女性8883人,佔47.4%;14歲以下2525人,佔13.5%;15—64歲13691人,佔72.9%;65歲以上2544人,佔13.6%;以漢族為主;有蒙古、滿、回3個少數民族。2011年,大囫圇鎮人口出生率6.7‰,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長率-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人。
2017年末,大囫圇鎮常住人口為11508人。
截至2018年末,大囫圇鎮戶籍人口為1824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囫圇鎮常住人口7228人。

政治


基層黨建

一是嚴把班子選任關
嚴格按照“四薦一選”的辦法,選出了席麻溝村吉先軍、北壕塹村武成選等一批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北壕塹的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還得到了省紀委的充分肯定。對黨建基礎薄弱、維穩任務重、經濟發展緩慢的水泉溝等3個村,選派農村工作豐富經驗的黨委成員到村任職。對那些“懶、亂、窮”班子進行重新調整,班子結構得到優化,戰鬥堡壘作用切實增強。在注重班子選任的同時,更重視後備人才的培養。按照“四員”要求,對大學生村官賈曉偉進行鍛煉和培養,現在該同志已加入了黨組織,並擔任了黨政辦主任一職。
二是抓好隊伍建設關
拓寬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渠道,採取“委託培養、跟蹤考察”的方法,在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初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中發展黨員,今年全鎮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15名,發展黨員48名,推優入黨23名。編製了《鎮村幹部黨建學習資料彙編》120餘份,先後舉辦各類培訓活動10餘次,受訓黨員累計達850多人次。同時,注重農村黨員素質能力的培養,已有32人取得了河北北方學院大學學歷,5人取得了農廣校資格證書。
三是以“八個一”為載體抓好活動
建立一本辦事台帳。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級破解難題辦實事”台賬,在文明生態建設、發展項目產業、改善農基設施等方面解決實際問題25件。組建一支宣傳隊伍。組建了大學生宣講隊,先後多次深入基層進行科學發展觀專題宣講;成立了大台溝文藝秧歌隊,先後在各村演出10餘場次。搭建一個服務平台。設立了鎮機關幹部服務台,方便群眾監督,引導幹部自覺履職。開通一條民生熱線。將鎮集團網電話作為“民生熱線”面向社會開通,確定專人受理,廣泛徵集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徵集一套黨員言冊。向各村黨組織下發了科學發展黨員感言諫言徵集函,收到合理性意見、建議30多條。編製一份簡明讀本。從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基層黨建、民主管理、惠農政策、信訪穩定等方面為基層黨員群眾進行梳理,對鎮村今後的各項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舉辦一次知識競賽。舉辦了“踐行科學發展觀、共建發展大囫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理論知識競賽活動,效果明顯。確立一個活動試點。將洞亭營村確定為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的示範點,積極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東旺現代奶牛牧場項目完工,合理流轉土地近千畝,投資30多萬元對村莊實施了文明生態建設。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囫圇鎮財政總收入220萬元,比2010年增長7.9%。
2018年,大囫圇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農業

2011年,大囫圇鎮農業總產值9469萬元,比2010年增長6.0%,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7.3%。大囫圇鎮糧食作物以莜麥、馬鈴薯、小麥為主。2011年,大囫圇鎮生產糧食0.6萬噸,其中莜麥0.06萬噸,馬鈴薯0.4萬噸,小麥0.1萬噸。大囫圇鎮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甜菜、亞麻等。2011年,大囫圇鎮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1.1萬噸;甜菜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2.5萬噸;亞麻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0.05萬噸。大囫圇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奶牛為主。2011年,大囫圇鎮生豬飼養量0.4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羊飼養量2.6萬隻,年末存欄1.6萬隻;奶牛飼養量0.6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2011年,大囫圇鎮生產肉類495.8噸,其中豬肉220.9噸,羊肉58.7噸,牛肉183.2噸;鮮奶1.3萬噸;畜牧業總產值587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2.1%。

商貿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個體工商戶133家,奶牛規模養殖場1個,奶站22處,甜菜收購點2處;

金融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農村信用社1家,存款餘額為3520萬元,比2010年增長8%;人均儲蓄1876元;各項貸款餘額13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

文化


地名由來

大囫圇鎮因鎮人民政府位於大囫圇村而得名。“囫圇”源於蒙語,意為石頭砌成的圍牆。清雍正年間(1723年至1736年),官居五品武將吳氏(人稱吳統領)為清雍正帝擇陵地途經此地,發現該地土地肥沃,草木茂盛,風景優美;辭官后定居於此,圈地500多畝;蒙民用石頭圍牆圈養牲畜的區域統稱“囫圇”(kúlüàn),因其圈地面積大,“大囫圇”由此得名。

交通


綜述

大囫圇鎮有縣級公路三饅線、大朝線過境;三饅線橫越東西,境內全長22千米;大朝線貫穿南北,境內全長11千米;鎮級公路通往各自然村。
大囫圇鎮
大囫圇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38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1所,在校生495人,專任教師65人;初中1所,在校生212人,專任教師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大囫圇鎮教育經費達167.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7.6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51萬元。
大囫圇鎮
大囫圇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農家書屋11個,建築面積165平方米,藏書10萬冊。2011年末,大囫圇鎮無線有廣播喇叭80隻,入村率100%,通響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100%,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0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67張,固定資產總值383.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9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大囫圇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190人,參合率96.1%。

社會保障

2011年,大囫圇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有1685戶,人數2054人,支出19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7.4%,月人均8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2人,支出16萬元,比2010年增長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0人,支出24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248人次,共支出47.5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13人次,共支出10.6萬元;農村臨時救助98人次,共支出3.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人,享受60周歲退役士兵生活補助10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6.3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2011年,大囫圇鎮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2797人,已領取社會養老保險金3062人。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2011年,大囫圇鎮投遞國內函件6100餘件,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5500餘件;征訂報紙1610份,期刊310冊,業務收入14.6萬元;有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6.1%。
● 道路
2011年末,大囫圇鎮道路鋪裝面積15萬平方米。
● 給排水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1千米,生產能力10噸/日,年生活用水2.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25%,年人均生活用水9.1噸。
● 供電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6.3兆伏安,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131.2千米,用電負荷5800千瓦。2011年,大囫圇鎮售電量累計完成510萬千瓦時。大囫圇鎮在萬寶莊、二道灣、小台溝村設有風力發電設施。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花壇4個,綠化面積0.35公頃。

旅遊


景點

岩片山
該山位於二道灣村東南,萬寶莊村東北,很早以前,該山上建有老爺廟,據健在的當地老人們講,當時這個廟香火甚旺,所以這一帶被統稱為老爺廟溝。抗日戰爭期間,有一個較大的土匪頭目帶領人馬曾在這裡長期居住,當時周圍人不知土匪頭目的名姓,故稱他為“閆片”。
1968年,解放軍在岩片山上修建了戰備洞,現在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期間,老爺廟被毀。因岩片山形狀特別,山上石頭奇形怪狀,遠遠望去,好像石林一樣,故又稱該山為“石林山”。而且該景點正座落在壩頭林場和塞北林場交界處,四周落葉松生長旺盛,林間各類野生動物也是讓人嘆為觀止,有野兔、山雞、錦雞、鵪鶉、半翅、狍子、刺蝟、黃羊、狐狸,據老百姓講,曾見過野狼的出現。
老榆樹
大囫圇鎮翠花宮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原為蒙民居住,因一蒙族女性翠花才貌雙全,被選入宮中,甚被寵幸。朝廷特為其家人修建了大宅,取名為“翠花宮”。翠花入宮之前,特栽下一株榆樹,以表對家鄉的懷念之情。自此樹種下以後,該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後人為表對翠花的思念,逢年過節都有祭祀老榆樹的傳統。如今,此樹樹冠可遮蔭半畝以上。
紅山寺
因大囫圇是張庫古商道的咽喉之地,是蒙、漢兩族商貿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在大囫圇有一個叫克里哈達(蒙語意為紅色吉祥)的小村,相傳蒙民商隊途經此處遇到暴雪,正當絕望之際,天空閃出一縷陽光,放眼望去,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呈一片紅色,隨即暴風雪很快散去。商隊的蒙民認為此地乃祥瑞之地,遂在此村定居,稱為“克里哈達”。並在山上建一寺廟,祭祀山神。周邊村民也前來祭拜祈福,后稱該寺為“紅山寺”。
關公廟
清朝康熙年間,蒙漢商貿日漸繁榮,張庫商道的位置更顯重要。但是這一帶的土匪時常騷擾商隊。故往來商隊自發籌資在大囫圇鎮北壕塹村一帶修建了關公廟,以祈關公保佑平安。為此,朝廷特意在關公廟附近駐紮了一支隊伍,以撫民心,匪患漸消。日久,這支隊伍與當地村民融到一起,故該村名為“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