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骨髓穿刺的結果 展開

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診斷大多數白血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不少患者及家屬仍對骨髓穿刺心存疑慮,主要顧慮這種操作有無風險。

骨髓穿刺部位


● 骨髓穿刺常選骨盆的髂後上棘或髂前上棘,此部位骨性標誌清楚,周圍無大血管及神經主幹,故安全性好。如多次穿刺取材不滿意,少數情況下可選胸骨穿刺,只要執行斜行進針(和胸骨成30°~45°進針),不穿透胸骨,也是較安全的。穿刺前都要在穿刺點局部進行麻醉,麻醉藥自皮膚、皮下,直達骨表面的骨膜,故穿刺時不會給患者帶來痛苦。熟練的操作者通常10餘分鐘即可完成,因此不必有任何顧慮。穿刺點局部粘貼無菌敷料后2~3天不宜清洗(包括洗澡),以避免局部感染。

適應證


● 診斷大多數白血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認識誤區


● 有人將骨髓穿刺誤認為“抽脊髓”,即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以為這可引起截癱。實際上二者不是一回事,穿刺的部位完全不同。腰椎穿刺的部位是脊柱(大脊梁骨)的腰部,即從腰椎骨的間隙進針。實際上只要掌握要領,規範操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非常安全的。
● 骨髓穿刺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取材不滿意”,最多的原因是穿刺針未真正進入骨髓腔,所抽取的內容實為附近組織血管內的血液,或雖進入骨髓腔,但抽取內容物過多,即將骨髓腔內血管損傷,使血管內的外周血液和骨髓液混合,造成骨髓液的“稀釋”,俗稱“混血”。上述2種情況造成塗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就猶如血塗片的成分。只要穿刺的操作者掌握要領,包括正確定位、保證穿刺針在骨髓腔內,以及抽取內容物勿過多混血,同時患者在良好的麻醉下,克服恐懼心態,配合操作,絕大多數骨髓穿刺都能順利完成,並且十分安全。真正發生麻醉意外(過敏)、局部出血、感染等併發症是十分少見的。

骨髓穿刺失敗原因


● 由於少數患者因病情特殊也會造成骨髓穿刺失敗,原因有:
● 1.骨髓壞死
● 有時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增殖的同時,也伴發大量溶解、壞死,稱為骨髓壞死。此時骨髓液十分稀薄,塗片觀察幾乎找不到完整的細胞,而只留下殘存的破碎細胞,無法辨認,也無法診斷。好在此種情況非常罕見,數百次穿刺,僅可能發生1次。
● 2.干抽
● (1)細胞過度增生 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內過度增生,細胞十分擁擠,彼此間相互牽拉而難以通過負壓抽出,稱為“干抽”。
● (2)增生低下或伴纖維組織增生 少數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有核細胞數量明顯減少,其中白血病細胞的絕對數也明顯減少,稱為“增生低下”,或同時伴纖維組織增生,即所謂的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也可發生“干抽”。
● 上述后2種情況均可改用骨髓活檢解決問題,改用一根稍粗的骨髓穿刺針,其前端帶有能勾取骨髓組織的裝置,具體操作步驟和骨髓穿刺大體相同,不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勾取的骨髓組織可同時塗片,固定后做成病理切片,都能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