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損及陽

陰損及陽

"基本內容【陰損及陽】由於陰精虧損而累及陽氣化生不足,與""陰虛陽亢""的病理小同。如原有咳嗽、盜汗、遺精、咯血等陰虧證候,病變發展日久,若再出現氣喘、自汗、大便溏泄等陽虛證候

簡介


● 英文名稱:Detriment to Yin Affects Ya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古籍摘選
●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名詞解釋


● 人體陰陽互根,陰虛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陽,使陽氣化生不足,而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損及陽,指由於陰氣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出現陽虛,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機變化。

陰損及陽的機理

● 陰陽雙方之間有互根互用的關係。陰陽互根是指對立的陰陽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依據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陰陽互用是指相關聯的陰陽雙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具有相互促進、相互資助的關係。
● 基於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關係,陰陽任何一方虧虛或功能減退,不能資助另一方或促進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導致另一方的虛衰或功能減退。當陰虛到一定程度,不能有效助化陽氣,而發生陰損及陽,最終發展為陰陽兩虛證型。

陰損及陽的治療

● 由於陰根於陽,陽根於陰,故陰虛可累及陽,從而出現陰陽兩虛的病證,治療時當陰陽雙補。但須分清主次而用,陰損及陽者,以陰虛為主,則應在滋陰的基礎上輔以補陽之品。
● 又因腎之陰陽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根本,因而陰損及陽常常累及腎臟,需注重對腎之陰陽的調養。
● 臨床常見“氣隨血脫、氣隨津脫”,津血有形屬陰,氣無形運動不息屬陽,津血丟失引起氣的損傷,治療時除了補益津血外,還應注重補氣。

生活經驗

● 人大汗后,會疲累不想動;獻血后,會怕冷;腹瀉后,會四肢乏力站不起來,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陰損及陽的表現。這是因為大汗、獻血、腹瀉后,陰液大量丟失,陽氣化生所依靠的物質基礎不足,陽氣就會虛弱,人體就會出現倦怠乏力、怕冷這樣的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