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醫院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辦於1926年,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

2020年12月,被評為安徽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歷史沿革


1926年5月 醫院在上海南市滬軍營外馬路363號創建,共約床位40張。
1937年7月 醫院遷至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
1949年12月 醫院隨校內遷安徽懷遠縣。於1950年元旦開診,設床位100張。
1951年6月 醫院由私立改為國立,皖北行署正式接管。
1951年8月 醫院從安徽懷遠遷至安徽合肥市前大街(現長江路),開設床位146張。
1952年9月 醫院住院部遷至合肥市德勝門外東南崗(現績溪路),編製床位250張。
1952年10月 經安徽省政府批准,醫院改名為“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
1982年8月 經安徽省衛生廳批准,醫院設置床位900張。
1985年12月 醫院改名為“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993年12月 醫院被衛生部評為首批三級甲等醫院。
2009年10月 醫院外科病房大樓一部投入使用,床位數達到2800餘張,步入國內特大型醫院行列。
2017年10月16日,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開診,並配置我省首台專用醫療救援直升機。高新院區與本部管理一體化、學科特色化,圍繞“高技術、新引領”,走“大專科,小綜合”特色,設立腫瘤治療中心、消化病診療中心、心臟中心、創傷中心、婦產生殖中心五個特色中心,“為患者制定全面、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科室設置


兒科、婦產科、風濕免疫科、風濕免疫科、風濕免疫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神經內科、普外科、皮膚性病科、口腔科、心臟外科、腎臟內科、骨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外科、血液內科、耳鼻咽喉科、內分泌科、醫學心理科、燒傷外科、呼吸內科、呼吸內科、中醫科、急診內科、急診外科、普胸外科、腫瘤內科、整形外科、眼科、腫瘤放射科、乳腺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中心

領導團隊


姓名
黨委書記 金宗祥
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劉全禮
常務副院長 李家斌
紀委書記 陳宏凱
費廣鶴
副院長 王珩 蘇益民 孫國平 李琮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醫院是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科學和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碩士學位點覆蓋所有的臨床科室。
醫院承擔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等科研課題25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70餘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三獲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學技術獎數十項。每年發表SCI收錄論文330餘篇,主編和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30餘部。

學術期刊

醫院主辦5種國內外公開發行雜誌:《肝膽外科雜誌》、《臨床骨科雜誌》、《臨床眼科雜誌》、《臨床護理雜誌》、《臨床肺科雜誌》。

學術交流

醫院與美國、荷蘭、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

科研成果

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8個,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6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醫院擁有“疑難重症皮膚病協同創新中心”、“神經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協同創新平台,學科綜合實力位列全球前1%。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該院黨委榮獲“安徽省先進黨組織”稱號。
2020年8月3日,入選安徽省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擬推薦對象名單。
2020年8月27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物資設備處榮獲“安徽省醫療器械行業抗擊新冠疫情優秀集體”榮譽稱號。
2020年9月5日,獲得“2020全國智慧醫院建設優秀案例”榮譽稱號。
2020年9月8日,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2020年11月14日,復旦版《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全國綜合排行榜排名第79位。
2020年12月26日,獲得“我們在行動·我們共分享——2020中國醫院院長改善醫療服務論壇”2020年度群眾滿意的科室獎。

醫院地址


蜀山區績溪路2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