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樓

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魁星樓,又名魁星閣,是為儒士學子心目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

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后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魁星樓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風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歷史沿革


魁星樓
魁星樓
中國歷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時陝西西安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穀人“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據說鍾馗是主管人們科考命運的文曲星,所以自古文人們都拜請鍾馗,人們說:“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人們紛紛到鍾馗故里拜請鍾馗、並在全國各地建有魁星樓,將鍾馗的像供奉其中,以便於人們就近祭拜。也有傳說包公是奎星下界(見《三俠五義》第二回)。
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附會為神,建奎星樓並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並改“奎星”為”魁星“。傳說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上頭還有兩隻角,腳踩在海中的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每逢考試時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筆,左手捧一斗四處巡視,據說斗里是眾考生的姓名,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筆點中者就可以金榜題名、獨佔鰲頭。

東北地區


遼寧省瀋陽市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瀋陽古城外的東南角,大東區萬泉河的北岸,是一座特殊的古剎。始建於1628年(后金天聰二年),后經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1861年(咸豐十一年)、1882年(光緒八年)三次重修,樓閣殿堂規模宏偉壯觀。當時魁星樓高峙城東,夕照晚霞,一望千里,“星閣晴霞”是瀋陽八景之一。整個寺廟佔地1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在其東南側有高約20餘米的魁星樓,為三層歇山式。底層呈正方形,青磚砌築,四面為半圓形拱門,門下有台階,牆基頂上為花格式女牆,基層為空閣,內有樓梯可登二層;二層磚築,四面有拱門,小於一層面闊,外有十二根立柱,柱上為斗拱、飛檐,內部有樓梯可登三層;三層為木結構,隔扇門,外有十二根立柱,柱頭上為斗拱、檁枋,均施彩畫,上為歇山頂灰瓦。內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頭部如怪異的鬼形,一足向後翹起像魁字的大彎鉤,一足獨立似獨佔鰲頭之狀,右手高舉硃筆,左手端一方硯。這是按照“魁星點狀元”之說,臆造出這一魁星踢斗的形象。明清時期盛行科舉制度,一些文人每逢進京趕考前都要到魁星樓叩拜魁星,祈求保佑金榜題名。寺院的前面築有圓旋門,門上有青磚門額,上刻“魁星樓”三個大字,左右立兩根旗杆,寺院北面設有三角石柱架,懸掛鐵鐘一口。再北有大殿三楹。殿內正中塑文昌帝君像,其東塑觀世音菩薩像,西塑張仙像。大殿西側有正房六楹。此寺和樓閣在五十年代尚存,1966年至1976年期間被拆除,寺廟現已無存。

遼寧省遼陽市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遼陽城東南隅城牆角上,通高40米,分上下兩層。因城起基,往上又起石台三層,周邊圍以石欄,上建八角層樓。由南面上行石階16級,兩旁建鐵欄護持。下層置4門,正中立《重修魁星樓碑記》1甬。碑高2米,寬3米,南向。東北角設有木梯,聯步上升乃入。上層口門置木蓋,登臨者人則開啟,出則關閉。上層中設魁星像,木質紫紅色,高3米。單足立鰲頂上,名為獨佔鰲頭。像可旋轉,左手執印,右手高撐握筆,名為點狀元。8根朱漆木柱支撐梁枋飛椽,上掛清末民初文人題聯。樓窗用玻璃裝成,外罩細鐵絲網。室內沿窗下安一周環形木凳,憑欄四望,遼陽遠山近水、城內風光盡收眼底。魁星樓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遼陽城時所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治末年重修。1900年,遭到沙俄的破壞,木像楹聯盡被殘毀。1924年補修,建國前毀於戰火中,只有底基遺跡尚存。

遼寧省興城市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興城古城東南角台上,樓兩層,八面八角,建築精良,內有魁星像一尊,頭部像鬼,青臉紅髮,一腳向後翹起,一手捧斗,一手執筆,猶如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就是古書中說的“魁星點狀元”。今天的魁星樓融合了現代的聲光技術,賦予了魁星傳說中生動的形象。遊人只要按動按鈕,“魁星”就會上下舞動手中的神筆,讓遊客體會到時“魁星點狀元”傳說的真諦。魁星又名魁神,傳說他主宰誰能考中狀元。興城古城魁星樓因其地理位置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遼寧省海城市魁星樓

海城魁星樓
海城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園內,原為“臨溟八景”之一,始建於1778年(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毀於文革之初,重建於1999年。老魁星樓為二層六角,后改為八角三層。青轉碧瓦,非檐斗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一為“走投無路”,二為“跟腚扒倒”,三為“幫虎吃食”,四為“東張西望”,五為“坐地分贓”。翹起的檐頭上掛驚鳥鈴。風過,叮咚作響,別具丰韻。樓內為木質的“魁星”神像。綠臉金睛,舉手翹足,形態可怕。身上刻有八字:克己復禮,正新修身。一手提斗,另一手執筆,似在點狀元。

吉林省吉林市魁星樓

魁星樓於乾隆七年(1742)吉林文廟建成,位於古城的東南角,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附近。吉林市魁星樓始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是吉林文廟的附屬建築。乾隆五十五年(1790)火燒船廠,整個吉林陷入一片火海濃煙之中。文廟在這場浩劫中也未能倖免,只剩下一個魁星樓。魁星樓由基座和二層樓閣組成。樓高14米。一樓高8米,底周44米,各邊11米。磚石結構。南面有門,門楣上題有“文光射斗”。四周有十二根周長1.5米的紅漆木柱,柱上橫樑是龍頭斗拱。四周正檐飾有祥獸吻頭。二樓高6米,木結構。樓身與十二根圓柱都是紅色。圓柱橫樑也是斗拱。樓頂由筒瓦加蓋。樓上供奉著主宰文運之神——“魁星”。魁星樓建成後於咸豐八年(1859)第一次補修;同治十三年(1874)再次翻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吉林市義和團以此為壇場練拳。義和團運動失敗后,俄軍在此駐軍。光緒三十三年(1906)日本人在此建立吉林日本領事館。解放后魁星樓房地產歸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於1964年拆除。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在魁星樓原址上立碑,上題“文光射斗”四字,以此紀念魁星樓。

吉林省遼源市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遼源市中心龍首山上,氣勢雄偉宏大,風格獨特壯觀,為中國玄門(道教)塔樓之最,是遼源市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清光緒34年的遼源魁星樓,記錄著遼源的歷史淵源並蘊含著豐富的關東特色文化,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戰亂。魁星樓下面一二層是遼源市博物館,上面七層為宗教活動場所。從東、南、西三個方向進入遼源,遠遠就能望見高高矗立在龍山之巔的魁星樓直插雲霄,景象蔚為壯觀,不但成為遼源的一道美景,也給遼源賦予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魁星樓坐落于吉林省遼源市龍首山南麓、東遼河畔福壽宮內,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毀於戰亂。2002年重建,為塔樓式建築,其建築規模居古今塔樓式建築之首,亞洲之最,堪稱玄門第一塔。塔樓共分九層,為天地至陽之數,順應吉祥數相。塔樓高69米,塔基直徑40米,塔身直徑24米,整體建築合道教太極、兩儀、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之設計規範,合於天地十方自然之數。塔內供奉太上老君、玉皇、魁星、財神、慈航等道教諸多神像。塔樓為遼代建築風格,又集清式旋子彩繪和名家繪畫為一體,外圍漢白玉欄桿,柱色朱紅,整體建築氣勢宏大、雄偉、壯觀。集宗教、文化、藝術、旅遊觀光為一體。構成了東北一道新的景觀,成為了十方信眾朝山進香的聖地。

吉林省榆樹市魁星樓

榆樹魁星樓始建於清光緒21年(公元1895年),由太平川(現黑林鎮太平村)官紳於凌辰倡議紳商捐款修築。因年久失修,魁星樓於公元1964年拆除。榆樹魁星樓恢復重建工程,於公元2003年7月8日正式動工,11月12日竣工。這項工程是經榆樹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討論通過,由榆樹市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柏華先生慷慨解囊,大施義舉,投資一百多萬元無償建設的。新魁星樓地址選在榆樹市新公園院內,基本上保持了歷史上魁星樓的原貌,但比原魁星樓更高更大,總佔地面積為942.2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935.861平方米,樓高29.69米,底基座邊長16.02米,平行邊距離為28米,樓體仍為六角三層,石、磚、鋼結構為主。底層六面牆壁上增加了幾幅壁畫,頂層供俸著魁星像。吉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長影集團董事長趙國光題寫了《魁星樓記》,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徐邦家題寫了“魁星樓”匾額。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魁星樓

雙城堡魁星樓始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坐落於雙城鎮內,后因年久失修,於1957年拆除。魁星樓得建於雙城,因這裡是滿族人定居和金代興邦之地,滿清統治者稱雙城堡為滿族的“隆興之地”滿州故里。魁星乃二十八星宿之一,專司點文武狀元之職。1892年雙城籍人清內閣中書張邦彥聯絡邑紳關毓謙、張俊生、張選生、張鼐銘等,稟請通判孫逢源在轉詳上峰批准捐資葺修大成殿的同時,建魁星樓,以增輝文運,繁榮這一地區的文化,當權者順應提議,這是興建魁星樓的重要原因。
如今的魁星樓屬易地重建,建在雙城東門外的公園之內,重建歷時三年整,於1993年農曆重陽節竣工。魁星僂的高度,體景為全國同類建築之首。建築物採用明清官式造法,建築標準為國家一級建築,彩繪選用墨線璇子小點金。建築式樣為方型塔式十字歇山頂。樓高39.9米,台基護欄為正方形,邊卡33米。主建築樓體為正方形,邊卡l7米。重建魁星樓採用全部群眾捐資方式興建。重建的魁星樓比原建築高出6米。
雙城堡魁星樓姿態雄偉、造型新穎、結構精巧、工藝高超、代表了十八世紀雙城人民超群的創舉和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古典建築特點。就傳統心態來說,魁星樓已成為雙城的同義詞,猶為紫金山之於南京,五羊雕之於廣州一樣具有象徵性。魁星樓有如此之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大概和他興建的眾多傳說有關:一傳清內閣中書張邦彥省親,散步雙城東南隅,得魁星點化而建樓:二傳清道光皇帝夜觀天象,見流星墜入東北而建樓。歷來對雙城興建魁星樓傳說紛紛。傳說儘管代替不了建築的初衷,卻可表達雙城這方人民百姓渴望知識,祈求多出人才的美好夙願。清末民初,雙城出團以上官員450令人。其中,僅省長、外交次長和軍師級將領就達30令人;60年前雙城出國男女留學生就達120餘人:新中國建成后,雙城輸送全國地師級以上千部達300多人。古今雙城人才輩出,是否幕魁星偏愛無從探討,但報效祖國,熱戀家鄉的赤子是之心是代代相承,一樣熾烈的。可以說魁星樓是雙城古老文明的象徵,是雙城愛園愛鄉的寄託,是雙城人發憤圖強銘志崛起的標誌。
雙城魁星樓共三層,室內牆壁設玲瓏牖窗,工藝巧妙一層迎面觸目的是一大幅中國畫《雙城堡的來歷》。畫中主要人物是1814年(清嘉慶19年)吉林將軍富俊勒馬仁立圖四周圖畫反映清廷移京旗屯墾、雙城設治、工商興起市容繁華等情節。二樓是巨幅中國壁畫《魁星樓的傳說》,畫面居中是巍峨挺拔的魁星樓,背景是碧海藍天,雲霧繚繞:長空白鶴,此畫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渲染了魁星樓的不凡來歷。寄託了雙城這一方域人民群眾的美好夙願。三樓是魁星雕塑,立北面南,高9,9米,魁星樓儀態威猛,足踏金鰲,左手托斗,右手號筆,赤心昌文運,火眼識俊才。只要是下過徹骨透心功夫志向高遠的人,神筆才會點到其人人頭上。憑三樓之欄遠眺,四時時景各有不同:春苗競秀,萬頃碧波,燕飛鶯囀;夏樹成蔭,柳絲滴綠,蝶舞蝶忙;秋高氣爽,紅葉如花,黃鶯織綿;冬雪覆地,瓊樓雲閣,素裹銀裝。睹者心曠神怡,感物興懷。新舊魁星樓的興建跨越恰逢這一世紀,這一百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空前劇烈,社會發生翻天覆地根本變革的時期。飽經滄桑,屹立在雙城堡大地上的魁星樓,在歷史的烽煙中,高懸在樓頭的鐵馬總是合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嗚奏出激越雄渾鈴聲,催促著一代又一代的雙城人民去前赴後繼,去奮然前進。

華東地區


江蘇省高郵市魁星樓

魁星樓,座落於高郵宋城東南角之上,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三級,樓閣建築。1984年,當時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葺一新,並按照清代畫樣,恢復第一層重檐迴廊。遊人可沿梯拾級登高遠眺。這裡原為清初大學士王永吉的別墅,王常與孫崇彝等觴詠於此。光緒時增修為蝶園,以後園廢。後來為了紀念,魁樓西一條南北向的路被命名為蝶園路。魁樓位於一個小山坡上,介於凈土寺塔和鎮國寺塔之間,幾乎成一條直線,成了連接雙塔的紐帶,古時候還有關於三者的動人愛情傳說呢!大意是講,由魁樓當紅娘,給兩塔牽線搭橋促成一段美好婚姻的故事。魁樓因造型美觀,而又建築在山坡上,環境優美,周圍的人們都喜歡來這裡放鬆心情、鍛煉身體,地方!90年代,為了更好的保護魁樓,政府多次對魁樓進行維修,對圍牆進行了修補和加固,並在原碟園處修建市民休閑廣場,使其成為遊人很好的休閑場所。魁樓為高郵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魁星樓

魁星樓外形很巍峨,共有3層,坐落在約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約14米,與周圍的平房比起來,確似鶴立雞群,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閣呈六角形,18隻飛檐高高翹起,看著看著,你會覺得他們要翩翩起舞了。底層的外圍有一圈石欄,上面沒有複雜的花紋圖案,飽經風霜后,顯得更為古樸端莊。石欄裡面是高高的木柵欄,視覺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穩感,正是這些木柵欄造成的,設計者的匠心由此可見一斑。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二層的六隻角上,還分別雕有一隻惟妙惟肖的龍頭,那些細小的龍鬚至今仍清晰可見。魁星閣始建於1799年(清嘉慶四年),它又叫巽閣。“巽”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風,亦指東南方。魁星閣正建在老縣城的東南角上。當時建造的目的一是興文運,二是鎮風水。鎮風水與當時靖江的特定情況有關。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前,靖江沒有江堤,那時的縣城又緊鄰江邊,每當江潮上漲,臨江的陸地只有聽憑潮水的衝擊,不是造成澇災,就是出現江坍。1813年(清嘉慶十八年),就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江坍,南門外的天后宮、關帝廟、文峰塔先後坍入江中。有意思的是,本是想鎮風水的魁星閣,沒有鎮住江坍,自身反倒岌岌可危,不得已,只得拆卸了。
到了1830年(道光十年),本縣的朱武筠、陳司凱、朱文瀚等人又勸捐重建魁星閣於原址附近。這時靖江的江堤已建成,江坍的危險沒有了,魁星閣恢復了它的本來功用。清顧炎武《日知錄》中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把之。”靖江魁星閣的建而復拆,拆而復建,也許正是受追求文化內驅力的影響吧。由是觀之,魁星閣不惟靖江獨有,探究一下它的文化底蘊也是饒有意味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孝經緯援神契》云:“奎主文章。”宋均註:“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舊時圖繪魁星神像,為鬼立於鰲頭之上,手中握筆,舉足起斗,謂為“魁星點斗,獨佔鰲頭”,這樣一想,豁然開朗:這不是舊時應試獲中者的象徵嗎?難怪每逢重陽九月九,靖江的文人雅士都要登上魁星閣,登高望遠,極目舒懷,把酒臨風之時,也許他們想到了滕王閣,也許想到岳陽樓,讀書人的抱負、讀書人的自豪,在此時此閣,一定最為充盈。

安徽省阜陽市魁星樓

阜陽魁星樓位於阜陽市老城東南城牆交界處,又稱拐角樓。據傳晴日登樓可望霍山,故舊縣誌又稱“望霍樓”,俗稱“三篷塔”。原為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所建敵樓。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制舞鳳,六角制銅製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制鈴)。鳳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有瑞應,故頂飾具有傳統文化特色。

山東省煙台市魁星樓

魁星樓始建於清乾隆7年(1742年),系奇山所城裡劉姓人所建。魁星樓建在海拔111米的祈雨頂上,樓高11米,為磚木結構的六角三層塔式建築。二層周邊比全封閉的底層縮進0.5米,可供人行走,二層東北側有一半圓形門可進入樓內,二、三層均為六角形挑檐青瓦屋面。1966年被拆毀。

山東省淄博市魁星樓

博山城北約十公里處,有一村名曰汪溪。村東不遠,有座山,因其形狀似一卧龍盤卧在孝婦河和范陽河之間,當地人稱蟠龍山。沿山間小路曲折盤旋,一里余路程即登上其峰,其峰正中,有一古建築,即為魁星樓,魁星樓座東朝西,與瑚山翹然而峙。往南,不足千米即為汪溪水庫,向北,卧龍山脈蜿蜒一直隱入三台山;向東,則是長嶺疊翠。此地聚三川之靈氣,又加之南臨碧波蕩漾的水庫,實為地靈人傑之處,故古人將魁星樓建於此地。
據考證魁星樓始建於明末清初,原樓於文革期間遭破壞。為了恢復這一古迹,村人籌資於2002年3月依原樣式在舊址上重建,使這一遠近聞名的古建築重放異彩。來到樓前,首先迎接的是左右兩個石獅,沿青石台階而上,即來到魁星樓所在的院落,整個院落20米見方,四周皆有磚砌花牆,牆高半米左右。牆上鋪長約1米、寬約尺許的長條石。院落正中,就是主建築魁星樓,系一座二層建築,下層系一石砌的平台,4米見方,高2米,迎面正中砌有石階,步11層台階,達到台上,平台正中是一閣狀建築,長、寬均為2米,高2.5米,這就是魁星樓了。平台四周皆砌有半米高的石欄桿,上面雕有梅、竹、松、荷等圖案,做工精細。閣樓迎面是一小門,上書“魁星樓”,左右有楹聯。閣內塑有一神像,左手捧斗,右手執筆,此為傳說中的魁星神君,系主管文武狀元之神,故倍受歷代文人的崇拜。閣南、北兩側牆上皆有一個用拱形石砌成的石窗,似銅錢狀,更讓此建築增添了古色古香之意。樓的右側立一石碑,右後側建一碑亭,並列兩塊石碑分別記載了重修過程與捐資者、修建者的姓名,院內植滿了松、柏、冬青等常綠樹木,再加上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遍布其中,更加襯托出了魁星樓的古樸典雅。

山東省金鄉縣魁星樓

金鄉魁星樓
金鄉魁星樓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汝南人彭鯤化任山東省金鄉縣知縣,始建魁星樓,上層供奉魁星神像,下層明窗四敞,為遊人休息,樓前架凌雲橋於壽河之上,和陸岸相連。康熙壬辰(1705年),魁星樓傾圮,凌雲橋木朽爛,知縣沈淵首先捐俸倡導,募捐者濟濟,魁星樓得以修復一新,並重建凌雲橋;以石為墩,上架大木為梁,鋪以厚板,共三孔。咸豐甲寅(1854),魁星樓毀於殘亂。至光緒十二年(1866年),知縣程方德勸募得制錢重建魁星樓,台基沿其舊制。“又復繚以周垣”,護以柵欄,金碧輝煌,丹堊一新。對凌雲橋則危扶缺補,東西側設石欄,前而砌成石道。此後百餘年間,風剝雨蝕,成亂頻仍,年久失修,后經“文革”人為破壞,魁星樓牆毀頂榻,門爛窗壞,橋落石沒。1983年金鄉縣政府撥款將魁星樓橋修葺一新,雄踞水中,再現當年風姿。

台灣省金門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金門首善之區金城鎮東門和南門交接處,又名“奎閣”,是個正六角形的兩層閣樓,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鄉紳例貢生林斐章捐銀100元興建,為學子祈求考運的場所。金門縣在明、清兩代文風鼎盛,出了進士31人、舉人112人,更讓地方鄉親津津樂道的是,“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均是祖籍金門,凸顯“魁星樓”的意義不凡。

台灣省馬公市魁星樓

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
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
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
等級:歷史建築類別:祠廟
位置:馬公市西文里104-7號
創建年代:清道光9(1829)年
古迹公告曰:91年12月13日
澎湖孔子廟的前身是創建於乾隆31(1766)年的文石書院,日據時期,地方士紳為了保護書院,利用日本人崇孔之風,向日軍聲稱為孔廟並改祀孔子至今。文石書院創建時,就在頭門三間的中架上祀有魁星樓,道光9(1829)年改建魁星樓於書院巽方〈東南〉,以取文明之象。至於“登瀛樓”之名可能始於清光緒元(1875)年重修后,山長〈書院之長〉施盤「登瀛樓落成記」一文。孔廟於1963年、2001年兩次重修后,已被徹底改變面貌,登瀛樓則僥倖被保留原貌迄今。魁星樓於2001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華北地區


山西省洪洞縣魁星樓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民俗村村莊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築就是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里供奉魁星的聖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

山西省平遙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平遙城牆東南角,創修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璣”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因為這四顆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來命名。另外它也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多稱魁星為主宰文運的神,並建魁星以奉祀。魁星樓樓身通高24米,上下雙層,底層磚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設磚台階盤曲而上,頂層建八角攢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層頂滿布琉璃瓦,色澤亮麗,光彩奪目,是城牆頂的又一道風景線。

山西省襄汾縣魁星樓

襄汾縣賈罕魁星樓位於村古城堡東南方向澗河南岸高三丈之餘的崖頭之上。共五層,高約十五米。磚、石構築。樓頂成六角星,斗拱飛檐,端系風鈴,玲瓏雅緻。整體建築古樸典雅,氣勢宏偉。風吹鈴動,叮噹作響,清脆悅耳,寧靜致遠。此樓始建於清代早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拆除。2007年4月18日重修,7月2日竣工,新落成的魁星樓為磚混結構,就原址而築。高二十點二七米,拔地擎天,巍然聳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五層供奉一尊栩栩如生,高一點五三米的石雕“主文運點狀元”之魁星神,取“獨點鰲頭”欲點明榜首之一瞬。樓頂置高二點五五米的鋼筋混凝土現澆頂蓋,琉璃瓦頂,六角斗拱飛檐,端系風鈴。整體建築流光溢彩,氣度恢宏。

山西省孝義市魁星樓

魁星樓也稱奎星樓,位於蘇家莊村東、西北二環路邊,始建於清代,2005年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魁星樓高20米,磚構四層,四層均為室,平面方形、寬深均為7.8米。下兩層體量相等疊置,形同茶座,均朝南開半圓形券門。上兩層明顯收分,東向辟拱券門,頂層為六邊形,並於南北兩面辟有六角形窗,木構額枋搭交,六角攢尖瓦頂。魁星樓一、二層均為長方形窯室,三層為六邊形磚室,疊澀出檐,四層為木製建築六角攢尖頂式,起脊翹角,六角飾銅製響鈴。二、三、四層均留有繞廊,供遊人憑欄眺望,居高臨下可鳥瞰遠處景色。傳說中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其塑像右手高舉一支斗筆,左腳蹺起,據說那斗筆點到誰的頭上,誰就能中狀元,這不僅令讀書人對其頂禮膜拜,連平民百姓也向其焚香叩求,以祈禱本地文人輩出,文風昌盛。魁星樓東側有樂樓,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卷珊簡瓦頂。

河北省承德市魁星樓

承德魁星樓
承德魁星樓
熱河承德魁星樓始建於1828年(清朝道光8年),由當時任承德知府海忠,為佑一方文化昌盛而建,因主奉道教之神“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而得名,是全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1998年恢復為承德最大的道教活動場所。定期舉辦大型道場和廟會,方圓千里的百姓和學子爭相朝拜,魁星樓蔭佑四方,香火鼎盛。原樓立於半壁山之巔,是一座三間硬山布泥瓦殿,當時香火鼎盛,為進香往來方便,還在半壁山下建立碼頭、茶棚。後來,魁星樓由於年久失修而毀。新建成的魁星樓位於原址半壁山上,佔地一百餘畝,其建築規模比原樓要大出許多,又增添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新內容。整組建築色彩絢麗,宏偉壯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
魁星樓主體建築依山就勢,龍門、中斗宮、榮仕殿、樂真殿、弘文殿、魁星樓等樓廊殿宇氣勢宏偉,慧石名泉隱現其間,鐵鎖棧道臨崖設置,於半壁山巔置七星石燈設壇,勺柄依然。入夜,魁星樓萬盞齊明,樓宇輝映,現成為承德市唯一一處夜間開放的旅遊景點,流連景區可祈神進香,了解古老的魁星文化,體驗神秘的道教活動,欣賞承德獨特的文藝節目和魁星專題歌舞,觀看仙賢碑刻,還可以登上半壁之巔,臨風遠眺,一覽承德全貌。
魁星樓主要觀賞景點分佈在廣場苑區、宮殿區、園林綠化區等三個區內:有龍門、中斗宮、七十二福地、榮仕樂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樓、承天台、聰明泉、環山棧道等。其中榮仕樂真殿為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壽、喜、樂、合”和“福、祿、財、安”八尊神像,彩繪形象,雕制精美,別具一格。弘文殿為景內一組重要建築,由正面碑廊與兩側爬山走廊巧妙連接而成。殿內選錄了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68位,選其一生中精華一點,以圖像及簡要成就刻於碑上,碑刻上方還有仿紅木大型情景木雕畫,記錄中國古代“懸樑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殿內還有魁星文化特色碑16塊。整組雕刻構成一幅啟迪後人,激發進取,光彩照人的歷史畫卷。

華中地區


河南省滎陽市魁星樓

在滎陽市順城街與東街交叉口,順著東街方向,一座炮樓模樣的八角建築,就是鄭州滎陽市奎星樓。
奎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神話中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舊時各地多建奎星樓(閣),以宗祭祀,祈佑一地文章之盛。滎陽老城東街的這座“奎星樓”,是為傳說中的“奎星”鍾馗而建的。一直以來,當地每逢中舉、考試等,很多人都會祭拜。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人改作炮樓,戰爭勝利后又被改成中山紀念塔,直到今年三月份才被重新修復,並將“奎星樓”石匾重新鑲嵌於門頭。括對部分腐蝕嚴重的青磚進行挖空更換,對底座頂部進行重新鋪磚,並對已經完全損毀的原圍檐進行重建。此外,還將在奎星樓主樓內部復原木梯,並在樓頂恢復亭台景觀。

河南省民權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民權縣龍塘寨東南角,佔地約10畝。魁星在中國神話中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樓則是為祭祀魁星所建。據傳說,龍塘魁星樓建於明中葉。院內建有八角六楞亭一個。亭柱為六根,每根柱上都繪有盤龍。亭頂為金色琉璃筒式瓦。木質結構,凜椽外露,椽頭繪有花鳥蟲魚圖案,絢麗美觀。後邊為正殿樓三間,殿內塑有魁星神象,右手執筆,左手持書卷,象在欽點鰲頭。殿的兩邊均有配房。在日寇沒佔領這裡之前,龍塘區部曾設在這裡。

河南省湯陰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湯陰縣城東南的古城牆上。1978年公布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魁星樓又名奎光閣,據乾隆《湯陰縣誌》記載,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知縣楊朴主持興建,但閣底層用磚上刻有“正德十一年”(1516年)字樣。據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魁星樓文峰塔碑文》記載:“城上奎星樓文峰塔皆以供魁星神也。”魁星樓為樓閣式建築,磚石結構,方形基座高5.50米,以白灰岩石築砌。上4層均為方形閣,逐級疊澀,通高約22米。最上層是八角攢尖式頂,中立木剎。攀至頂層,可覽全城風光。

湖北省廣水市魁星樓

廣水魁星樓,又名魁星閣,是鄂北名市湖北省廣水市唯一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建築。它位於應山城區理學街,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後被定為隨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載,魁星樓是1377年(明洪武十年)在元代舊址上重修而成,居城中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楊漣率先捐資倡修……最後為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1995年遷建楚北名樓,按魁星樓原貌移建於印台山北端,成為遊覽景點之一。魁星其釋義為:“魁星,也稱奎星,又稱文曲星,北斗七星之一,司文事。傳魁星前世為宋人,因相貌醜陋,屢試不中,后投江自盡,幸被神鰲救起,化為魁星。魁星神像,為一鬼站立在鰲頭之上,舉足起斗,手中握筆,呈一“魁”字,稱“魁星點斗,獨佔鰲頭”。傳說中“魁星”一直被人們視為是主宰文章興衰的星宿神,正因為如此,古代文人拜魁星已經形成一種風氣。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
魁星樓是以前趕考的秀才為進京赴試而還願的場所。供的是文曲星,也是上天的十二星宿之一,《封神榜》記載比干被追封為“文曲星君”。傳說包拯就是文曲星下凡。舊時魁星樓也可能是一座茶樓,供應進京秀才歇息聚會的休閑所在,具體建於什麼年代要在當地縣誌上考證。但是,它確實是我們當地一處很值得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古人說“唯楚有才”,廣水自古多俊傑,或許真是得了魁星的庇佑呢。廣水歷史上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壽山隱居,北宋文學家宋祁曾題詠三潭。還有明代著名大忠臣楊漣,連戰的祖上連舜賓也是廣水的。歐陽修,這位大文學家,北宋宰相,當時流寓應山(今廣水)時,與二宋(宋庠、宋祁)二連(連庶、連庠)交好,同為連舜賓的弟子。估計他們都在魁星樓念過書吧。
魁星樓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和傳說,是廣水人的一種寄託,正因為如此,我市大凡有子女考學的家庭,其父母總喜歡在魁星樓燒香祈禱。雖然,這種唯心思想不可取,但它至少說明了在百姓心裡始終有著很古老的心理安慰,那就是神靈的佑護可以為自己和子女帶來希望。有時我想,廣水這麼多年人才輩出,升學率居高不下,是不是因為文曲星的保佑呢?廣水現今已是“全國民間書法藝術之鄉”、“中國楹聯之鄉”,又在創建“中華詩詞之鄉”。
以是觀之,魁星樓應該增添更多文化氣息。可以精選一批廣水籍全國書畫名人的書畫作品,設置一個書畫精品廳,長掛長展。還應該經常舉辦書法展、美術展、詩詞楹聯展等活動,擴大其影響力,使魁星樓成為我市打造國家文化名市的一個著名景點,也發揮古樓應有的效應。魁星樓是廣水為數不多的極富人文特色的經典建築,是廣水人的驕傲。今天,為了傳承歷史,崇文尚藝,印台山周圍將再現千年古韻,打造一個“七星映月”的新景點,和天上北斗七星遙相呼應。魁星樓一座承載著廣水人希望的樓!
2017年6月21日凌晨3時32分,一樓內突發大火,接警后,廣水中隊迅速出動4車20名消防官兵趕赴現場,消防官兵到達現場時,發現火勢較大,濃煙滾滾。經偵查發現,起火點是建築一樓,四周都處於燃燒中,正在向二樓蔓延,由於建築是磚木結構,且內部堆放物品大部分為香、黃紙、蠟,無疑給消防官兵的撲救工作帶來一定困難,由於“魁星樓”位於山頂,與消防車停靠位置存在120多米供水距離,根據現場情況,指揮員下令利用高噴車進行大流量高壓遠程供水,從山腳鋪設百米供水幹線到達現場進行滅火救援,消防官兵最終在經過半小時的奮力撲救,明火被成功撲滅,“魁星樓”主體、二樓以上部位及珍貴文物得以保存。

湖南省沅江市魁星樓

魁星樓,俗稱“八角亭”。位於沅江市區的東北角。建於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魁星樓高15米,為三層三檐六方,尖頂樓閣式建築,建造美觀,既具有南方古建築的清秀風格,也具有北方古建築的莊重氣質。每層飛檐翼角高翹,角首均置琉璃飾品,底下層為龍,中層為鳳,上層為魚,造型生動美觀;三層檐面的十八條屋脊,都在琉璃花架上飾花草;樓閣尖項為三個球狀琉璃寶葫蘆。遠遠望去,金光閃閃,十分壯觀。這裡歷來是遊人觀賞南洞庭湖勝景的佳地。“浩渺江空接翠微,高樓遠眺思依依”。置身此樓,清代詩人的“浩渺”之感,“依依”之情,就會躍然再現。

華南地區


廣西南寧市魁星樓

魁星樓
魁星樓
有著悠久歲月的揚美古鎮魁星樓,體現出了南寧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南寧保存較好的文化遺產珍藏,1996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集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一身的道觀建築,宏偉壯觀、古樸典雅、古今兼得,令人神往。魁星樓始建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重建,已有300年歷史。該樓坐落在揚美古鎮東北面,楊美小學內。在一株百年木蘭樹的綠陰映襯和濃郁的蘭花香味的熏染中,魁星樓矗然而立,令人注目。魁星樓為重檐歇山頂閣樓結構,青磚、藍瓦、紅檐。整座樓呈方形,頗像帝王之玉璽,故人稱“帝印”。檐頂黃色琉璃瓦,金頂銅鑄,飛檐翎角,雕花刻獸。檐口及屋脊、高牆均飾以古色古香、精美細膩的圖案、壁畫。上有鑲龍正脊,背脊嵌有火焰金球、魚尾飛龍,古樸傳神。魁星樓高15.3米,面闊三間約10米,進深四間約10米,置有走廊,採用穿斗式木構架,分上下兩層及閣樓,樓內四根立柱銜接二樓,貫通三層閣樓。三樓正面直徑一米的小園窗頂鑲嵌著寫有“魁星樓”三字的鎏金匾額,熠熠生輝,十分醒目。樓內有一楹聯曰“猙獰面貌迎風雨,正大身影立地天”,體現了人們對魁星樓神明的渴望和敬畏。
魁星樓一樓原供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即關帝神像。《三國演義》中將關雲長描繪成英雄,遊客耳熟能詳。二樓供奉有“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之神像。文昌又稱文曲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后被道教奉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很高,《歷代神仙通鑒》稱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層地獄輪迴”。三樓設有道教和民間所傳的掌管文人命運的神——魁星。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名“奎宿”。道教尊其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漢代《孝經緯·授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逐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顧炎武《母知錄·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也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像“魁”字中的“斗”字,一手執筆,相傳它用筆點中者即是中舉之人,有“獨佔鰲頭”之說。由於人們對“魁星”予以神格化,魁星就成了科舉時代人們祀奉的一方神聖,使得威嚴傲慢的州官縣衙和倜儻不凡的文人雅士,乃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尋常百姓皆對之頂禮膜拜,爭相崇祀。
揚美古鎮先人重教尚文,且經濟較為發達,集資興建了魁星樓。因為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生日,每年逢其誕日都舉行“文昌會”進行祭祀活動,風氣甚盛。也許是偶合,也許是風氣熏陶,古鎮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出了6個進士、12個舉人和30多個貢生,這種情況即使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也是不多見的。梁德顯,揚美共和街人,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在省城鄉試上奪得舉人第一名,成為解元。本當前往京城應試,因家事羈絆,不能成行,失去機會。3年後,第二期鄉試,梁德顯文思泉湧,再次取得頭名,因為兩次皆為第一,絕無僅有,故人稱“廣西清代第一解元”。
榮膺解元的梁德顯到魁星樓還願禮拜時,他深感文運昌盛中只要努力讀書就有望走上仕途。滿懷激越之際,他揮筆在魁星樓神像頂上橫樑題書“文明”兩字,以鼓勵鄉中子弟修身明理,奮發攻讀。他登上樓閣,極目遠眺,即興吟誦出“文閣登臨望紫霞”詩句,古鎮人遂使“閣望紫霞”成為揚美八景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廣西會黨首領、孫中山先生的密切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之一黃興,王和順及黃明堂等以遊覽觀光作掩護,避開官府耳目,在魁星樓開會部署鎮南關起義及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裝鬥爭。魁星樓又成為今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廣西東蘭縣魁星樓

魁星樓全貌
魁星樓全貌
魁星樓位於東蘭縣城西南部28公里的武篆鎮府內,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武篆民眾籌款建築,是座木石結構的4層六角塔,底寬7米、高17.5米,三層飛檐,內分四層;樓身外面刻畫花鳥魚鳳,樓頂角脊雕置六具蛟龍,凌空張嘴抖須,樓門朝北,匾勒“魁星樓”三字。1923年至1930年間,該樓曾作為韋拔群組織農民攻打東蘭縣城時,指揮部和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武篆區農民協會辦公所在地,鄧小平和軍長張雲逸就在樓上辦公和住宿。紅七軍主力北上后,桂系軍閥重兵鎮壓右江革命,下令將魁星樓上的尖項拆掉,改為平項,紅色樓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級拔款重修魁星樓,樓頂加高,增加了第四層,使魁星樓顯得更加雄偉莊嚴。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魁星樓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再次拔款維修,恢復土地革命時期的原貌,1978年對遊客開放,1995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南地區


重慶市渝中區魁星樓

魁星樓模型-重慶三峽博物館
魁星樓模型-重慶三峽博物館
重慶魁星樓
重慶魁星樓
重慶初建魁星樓,始於文運之風吹進江州的清雍正三年,在夫子池附近的文廟旁。1953年魁星樓被拆除。90年代仿古商業建築魁星樓及廣場。

重慶市江津區魁星樓

魁星樓:又名奎閣,在原縣人民政府招待所內(原為文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閣坐北朝南,樓通高17,49米,平面呈六角形灰頂,琉璃瓦蓋,石木結構,一底三層,層層飛檐,各層有梯通達,均開窗以木條飾幾何形圖案,頂層有藻井。室內壁布滿圖案,人物花鳥俱備;第三層有奎星塑像。瓦當呈圓形,上鑄有龍形圖案。樓身採用自地面到頂的通柱建築,六根石柱屹立,甚為壯觀。素麵台基,垂帶式踏道,閣前有石獅一對。

四川省南充市魁星樓

魁星樓又名“奎光閣”位於南充市果山公園。南充奎閣系清嘉慶十一年南充知縣王衍慶倡建的一座磚、石、木結構的八方、三層、通高27米的樓閣。閣基為須彌座,高2米,邊長4.7米,直徑11米。第一層高5.6米,正中供魁星像。大門面西南方,門上有楹聯“百尺瓊樓高望果州甲第,一枝彩筆大書嘉水文章”,橫批“文明主宰”,意為“魁星點斗”。第二層高4.4米,供俸有神像。第三層高8米,為鐘樓,曾每日早、中、晚三次擊鐘報時。原鐘已毀,現存大銅鐘為民國十七年補鑄。每層樓閣轉角處系有銅鈴,共24個,微風吹動,丁當之聲,悠揚悅耳。閣頂為寶珠頂,高1米。奎閣宏偉壯麗,氣勢不凡,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閬中市魁星樓

閬中魁星樓,又名“奎星樓”、“翰天宮”,位於中國四大古城之一——閬中江南鎮鰲山之巔。為供奉魁星上仙的殿宇,始建年代不詳。奎星,源於北斗七星斗勺四星,《史記·天官書》云:“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糸於斗”,為天之精魂萬物元神所藏之所,自古有“鰲山之巔拜魁星”之說。嘉慶十三年(1808)遷往城中修建了中天樓,後幾經修復均被損毀,1988年再建四層琉璃塔樓,高36米。為閬中城南環山最雄偉壯麗的人文景觀,登斯樓雲山四合、江城如畫、宛若仙山瓊閣、玉宇洞天。
在古代人們的富貴大都只有一條路——科舉求功名,中狀元是當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榮譽。考中狀元即稱“獨佔鰲頭”、“大魁天下”,天子賜詩,禮部赴宴、身著錦袍,打馬遊街,故里建坊,最為風光。所以人們向神靈祈禱最大的心愿就是科舉得中,不僅能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享得榮華富貴;而建在王母娘娘七色寶石上的塔是迎接人祖伏羲降生的地方,是天庭為人類帶來智慧的地方,所以老人認為這裡祈求智慧、求取功名富貴最好的地方,都到這裡來轉塔摸靈石(地基留隱門凸顯彩石),祈求得到上天的庇護和保佑。
清咸豐年間出生於鰲山腳下奎星村馬德昭,官居甘肅固原提都,回鄉省情午睡於鰲山,受魁星託夢疾書“克己復禮正心修身”魁星符咒,如“魁星現身點斗”之神像,後人刻於碑文稱“魁星點斗獨佔鰲頭”,傳遍天下道觀、魁星樓、魁星閣,活靈活現地再現了科舉時代魁星踢斗的人文書畫意象,為中國傳統魁星文化藝術傑作,被眾多文獻引用,廣為流傳,成為中國藝術美學史上的人文豐碑!
奎星大廟位於閬中風水格局中的正南面,所處位置是案山,案山就是案台、書桌,是辦事的地方,是人類求神辦事最好的地方,所以人們爭相趨之來此訴說心愿,祈禱保佑。閬中鰲山大廟在古代香火興旺在後世無可追趕!據記載:“閬苑之南,鰲山之上,鐘聲撩雲,香火蓋天……
天地之間有一條永恆不變的法則:任何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空間等都是有時運輪轉的。閬中的風水也是一樣,自上古時期到了明末清初,嘉慶十三年(1808)時運衰落,遭到了徹底損壞,整棟樓被遷到了城內修了象徵閬中古城風水坐標和穴位的中天樓……從此閬中再無能人文士、高官大將出現。在歷經3個甲子年後,也就是1988年,風水時運再次迴轉,時任閬中領導得高人指點,復修奎星樓。自此閬中進入300百大運,萬物蘇醒,祥氣靈動……

四川省梓潼縣魁星樓

梓潼縣魁星樓
梓潼縣魁星樓
梓潼縣魁星樓的魁星塑像
梓潼縣魁星樓的魁星塑像
梓潼縣魁星樓位於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正門前,它是清代建築,一共有三層,由48根通天大木柱托起,通高33.15米,約合百尺,因此呢又叫它“百尺樓”。它氣勢恢宏,可與黃鶴樓媲美,被譽為“西蜀名樓”。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的發祥地,因此樓正中掛有“帝鄉”匾額,向天下昭示這裡是文昌祖庭。“帝鄉”二字是當時綿州知梓潼事王用綬於乾隆元年手書的。匾額之下就是大廟的皋門,皋門是古代天子的廊門。當您邁進帝鄉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嵌有九龍石壁的二十四級石階,巨型九龍石壁顯示了文昌帝君的至尊地位,二十四級石階象徵的是“二十四孝”。過去的百姓前來朝聖,都是從這裡一步一步地跪拜上去。而講究的是心誠則靈,走上去就行了。巍峨壯觀的魁星樓,樓上供奉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魁星樓上的魁星,藍面赤發,右手高舉硃筆,左手執“富貴花”,右腳直立鰲頭,左腿朝後翹起,赤發怒目,青面獠牙,肌筋暴脹,右膝蓋上為方孔金錢。
據說,魁星是奎星的誤傳,奎星是西方白虎第一宿,有16顆星。文昌星的崇拜遠遠早於奎星,七曲山文昌帝君已執掌人間祿籍,作為“文昌第一化身”的魁星,就只能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給高中魁首的士子賜予富貴花了。這就是魁星左手執“富貴花”的緣由。也正是這個原因,古今莘莘學子都懷著敬畏之心,來瞻仰文昌祖庭的魁星。傳說魁星右手那支筆是專門用來錄取科舉士子的,一旦點中就會文運、官運一起來。所以在科舉時代,讀書人就把魁星奉若神明,所謂“自古文章無憑據,但願魁星一點斗。”魁星為什麼站在鰲頭上?過去考中了狀元,就要進入皇宮,站在大鰲的頭上,接過皇帝的金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魁星點斗、獨佔鰲頭了。在魁星樓的廊道上,掛滿了錦旗,這些錦旗,據說全是來這裡祭拜魁星之後或金榜題名或時來運轉的香客們敬獻的。

雲南省雲和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緊水灘鎮梓坊村。初建年代無考,據傳系清道光三年建,因興建緊水灘水電站,1985年遷至緊水灘鎮梓枋村山塘灣。重檐歇山頂,坐東朝西,底坐呈正方形,總面積達30平方米,高10米,各面寬3.4米。重樓飛檐八柱四角,內側四根長柱支承上檐間,以梁坊牽引,底層高2.5米,可作遠眺、觀景。樓閣主要以木質為材料建成,樑柱上雕有人物、花卉等圖案,十分精巧。樓閣旁有一塊石碑,上刻有“魁星樓”三字。相傳魁星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同治《雲和縣誌》云:“越在斗,斗揭其魁,文明是司。雲星七,因斗屬,光芒不可一日掩。”單體上方有一祠堂,為梓枋張氏宗祠,始建於1981年,總面積達120平方米,寬為10.6米,長10.4米,高7米。與魁星樓同期遷於此。舊時魁星樓可登樓觀賞,造形別緻,現已失原有氣勢,魁星樓建於雲和湖半島上,三面環水,背靠村莊,海拔200米,距水面20米,前100米處有一小島,周圍湖面開闊,水質清純,四周山林茂密,村莊掩映在茂林花果之中。魁星樓為雲和湖省級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九九年被雲和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北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魁星樓

西安城牆魁星樓
西安城牆魁星樓
距西安城牆南門城樓東側約667.5米處,建有一座祭祀主管文運之神——魁星的魁星樓。該樓初建於明萬曆乙未年(1619年)九月,后遭兵火所毀,清代雖有重修,遺憾的是未保留下來。現在看到的樓體是1986年重新整修的。根據《咸寧縣誌》記載,此樓舊制復建,它為台基式結構,重檐,四坡攢尖頂式建築,通高14.65米,邊長9.4米,樓體一層邊長3.5米,高6.1米;二層邊長3.5米,高5.5米,上飾彩繪。

陝西省戶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周戶交界處鷹嘴峰上。若行走於環山旅遊路,其因地勢較高,清晰可見。相傳,魁星為執掌讀書人命運以及文壇盛衰的神明,“仰觀魁星而得高科,夢魁星之降而奪錦標”,世人多相信魁星可帶來好運,能使莘莘學子金榜題名,故虔誠膜拜。從戶縣蔣村鎮西嶺或周至千戶村皆可登臨魁星樓。上得魁星樓,北望,八百里秦川收於眼底,環山旅遊路若絲帶飄舞;南去,小路蜿蜒步入崇山峻岭,可達25裡外之觀音山。

陝西省清澗縣魁星樓

魁星樓相傳為北宋名僧王嵩寓所,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增建觀音洞,清代建築第三層魁星廟,樓為磚石結構,每層四壁有一門洞,全高20米,其中底層高8米,成為縣城的標誌性建築。魁星樓休閑廣場以魁星樓主建築命名,位於濱河路東南側石台寺村,地處濱河路與清澗大橋交匯處,與210國道隔河相望,屬清澗城南人口密集地帶。魁星樓被譽為清澗“十景”之一。

甘肅省高台縣魁星樓

魁星樓位於羅城鄉紅山村。始建於明末,公元1679年毀於地震,1765年重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角墩為夯土台,高6.6米,樓高9.6米,為三枋、三檐、攢尖頂亭式建築。樓閣內有魁星爺的提斗肖像。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組成勺子的四顆星,因為排列的形狀象“斗”又稱斗魁;一般也把北斗七星中勺頭第一顆星叫魁星。道教中有魁星之神,主宰文運或文章興衰,形象是披著頭髮,赤著腳,右手提一隻斗。民間為了祝願學子們學習努力,文運亨通,金榜題名,建魁星閣或魁星樓崇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