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孫家大院的結果 展開

孫家大院

中國歷史遺址

孫家大院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北的陶庄鎮西倉村內,經文物部門考證為明末清初孫氏先人建造,距今已400餘年,現村裡人仍習慣稱其為“孫家大院”。孫氏家族是當地大戶,祖上曾在壽光縣衙、孔府做官,后經商,開設多處當鋪,發跡后不惜斥巨資營造宅第。

孫氏家族宅第建築佔地100多畝,鼎盛時可與山西的喬家大院相媲美,屬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築,分為一、二、三進院,最後是堂樓。房屋整體布局嚴謹規整,房屋結構外形莊重大方,堅固耐用,院內形態各異的石雕、木雕、磚雕構思巧妙、刀工精細。

建設背景


孫家大院
孫家大院
當我走進孫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觸目驚心的衰敗之景——殘存的灰磚小瓦,坍塌半邊的古屋,堆積凌亂的玉米秸、枯草、垃圾……古樸端莊的孫家大院,歷經400年的斗轉星移后,只留下一副千瘡百孔的模樣。也許是預想與現實呈太大反差的緣故,一時,喟嘆和傷感充盈於內心深處,腳步變得躊躇而沉重。
明朝崇禎末年,孫家先祖士恆、懷朴、涵父子三人,自江蘇沛縣遷山東滕縣定居皇殿。孫函讀書成名,五十年後發展成縣中大戶,擁有良田千頃。根據孫氏族譜記載:孫涵、字抱文,仕至壽光縣訓導。自孫涵以後孫家的三代人中,有數十人讀書做官,促使孫家財富大量積累,家境殷實。至五世孫應兆(字瑞章)仕至儒林郎、布政司理問,有四子,即釗、鑒、銘、銑。分家時,孫鑒分得良田300頃,,歷經幾代的積累,自孫鑒(生於清乾隆十一年,卒於嘉慶十三年)便開始了孫氏故宅的營建,這就是後來孫家大院的前西院。
孫鑒——孫家大院的主要建造者,字鏡秋,被朝廷敕贈儒林郎、布政司理問。他在孔府為官多年,備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潤,在孫家大院九進院落的營建中,他聘用了曲阜的工匠,師承孔府建築的格局。孫家大院九進院落佔地160餘畝,分為前院、後院、府門、樓院、秀才樓5部分,院中的樓、房、府、院布局合理,井字形大街貫通各內院。樓房中各種造型生動的雕刻,形態各異,陰陽圖案構思極為巧妙,層次立體感強,雕刻技藝十分精湛。九進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間,規模之宏大、建築之考究在魯南首屈一指。

歷史沿革


孫家大院
孫家大院
隨著孫氏族人的增多,孫家大院的規模逐漸擴展,至乾隆末年,又修起了四面院牆,院牆開有東、西、南三門,四角有炮樓守護。孫鑒有五子,即郎、惠、本、澤、念。孫鑒繼續秉承父親的基業,以耕讀為先,開始開設當鋪(即錢莊),財產大增,先買下本村的洪家古宅,將長子郎中分出,這古宅一百年後改名為府門。此後,二子惠中分到丁橋,分得土地48頃,建有府宅,文革期間被毀壞。孫家大院的前西院為孫鑒所建造,分給三子本中,也分得土地48頃。五子念中也有48頃土地,在府門西邊建宅,從這時開始,就有了前西院和后西院之說。本中把樓院傳給三子佩珍,佩珍傳給嗣子長鎮。長支佩君在其父宅西邊蓋樓,暗改磚模,使磚塊變厚,雖使用同層數的磚數,但蓋的房屋高於主宅。隨著孫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孫家大院的規模越來越大,後來,孫永曜中秀才,他的宅第就改為秀才家了。孫永昱在宅第前蓋了門樓,他家立即叫新大門。
清末民初,孫延貞與其父因染上吸食鴉片的惡習,拆賣了前西院的11間樓,其中一部分賣給臨城天主教堂、一部分賣給西萬張家,用於建設張氏家廟。後來失火燒了南樓,重修時改為堂屋,這時樓院的名字才漸漸出現。前西院與府門是隨著孫家人口的逐步增多而逐步完善成五進院,巽門。樓院堂樓前面無西屋,客屋前邊無西屋;無三門子,只有二門子,前邊是空地,大門兩邊是土牆,沒有大門樓。
最初,孫鑒居住時的西倉大院大門前有井、碾、槐樹,南面柴園有蘿藤樹,孫鑒傳給四子澤中,澤中傳給獨子佩英,佩英有二子,長子長皊得25頃良田,11間樓,後來由於家道破落,門前的碾、蘿藤及柴園全部賣光。二子長雲也分得25頃良田和主宅前四進院子,常年在周營開設當鋪。戰亂時,周營當鋪被迫關門停業,當鋪中的財物運回當鋪的創始人孫鑒的住處——前西院,從此孫家大院的族人逐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