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

張維良同名竹笛專輯

此曲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為過場音樂,用來伴奏戲中角色入洞房、拂試灰塵等動作。

專輯曲目


01 喜相逢
02 黃鶯亮翅
03 祝賀
04 萬年紅
05 放風箏
06 對花
07 掛紅燈
08 五梆子
09 八板
10 歡送
11 柳搖金
12 鬧花燈
13 打金錢

單曲解析


喜相逢
此曲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為過場音樂,用來伴奏戲中角色入洞房、拂試灰塵等動作。改編后,表現一對情人惜別和重逢時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開始,加之緩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運用,表現親人依依惜別時難捨難分的心情。[二]表現久別重逢的喜悅。[三]表現返回家鄉時歡欣雀躍的情緒。[四]氣氛更為熱烈,描繪出全家團聚時的歡樂情景。
黃鶯亮翅
此曲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駕》改編。樂曲描繪黃鶯在晴朗天空自由飛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聲。第一段:旭日東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蘇醒了,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揚。第二段:黃鶯醒來,在樹林的枝頭跳來跳去,亮翅高唱,好象向大自然宣布:一天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又開始了。第三、四段:描寫黃鶯在蔚藍的天空中,展望著美麗的大自然盡情地飛翔,盡情地歌唱。尾聲:用徐緩的速度與遼闊而優美的笛音結束全曲。
萬年紅
此曲根據二人台曲牌《萬年歡》改編,曲調明快流暢,讚美我們祖國欣欣向榮、萬紫千紅的新氣象。
放風箏
此曲取材原察哈爾的民歌。樂曲表現少年兒童在日暖風和的春天到野外放風箏的情景。全曲分三段。第一段:描寫孩子們愉快地走向野外。第二段:描寫風箏從空中慢慢升起,孩子們興高采烈,忽然風弱線軟,風箏徐徐下落,情緒也緊張起來。經過慢慢地扯線,風也起來了,風箏又漸漸地升上了高空。第三段:孩子們收拾起風箏,快樂地回家去了。
對花
此曲原為河北民歌,採用問答形式,表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在勞動中的愉快情緒。有時,青年男女也常用它來表白自己的愛情。演唱時情緒極為熱烈。
掛紅燈
此曲原為二人台音樂,旋律優美、活潑,表現人民歡慶節日時,紅燈高掛張燈結綵的歡騰火熱氣氛。二人台音樂,流傳於內蒙古中部和西部,山西北部,陝北榆林及河北張家口等地區。本曲分三段,[一]宜奏得優美抒情,使按捺不住的喜悅之情從內心悠然而出。[二]、[三]是第一段的變奏,速度逐漸加快,氣氛漸次熱烈。
五梆子
此曲原為華北地區流行的一首曲牌《碰梆子》,曲調優美明快。改編后,樂曲又增添了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氣質。曲中變換運用剁音、歷音、吐音、滑音、花舌音、飛指顫音等,使樂曲展現出梆笛演奏藝術的獨特風韻和濃烈的地方色彩。樂曲第二至四段是第一段主題的變奏。[一]慢板,曲調優美委婉如歌,具有灑脫的語言化特點和北方人民豪爽樂觀的性格特徵。[二]明快有力又詼諧風趣。[三]輕快流利、歡欣活潑。[四]熱情奔放。整個樂曲充滿樂觀向上、層層向前推進的活力。演奏宜粗獷中見細膩,熱情里含深蘊。
鬧花燈
此曲根據吹歌及二人台中曲牌音樂發展而成。農民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開始,糊制了各種人物、鳥獸、花草的花燈,敲鑼打鼓、邊歌邊舞的歡度春節。